▓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市政廳|談談包豪斯大學和包豪斯設計思想

孔洞一
2015-09-14 14:46
來源:澎湃新聞
? 市政廳 >
字號

作者按:

包豪斯設計風格是20世紀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引領。它深刻影響著建筑、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視覺藝術等多個設計領域。筆者有緣在魏瑪包豪斯大學學習三年,走進并觸摸了“包豪斯”,想通過這里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作品介紹,來對包豪斯的歷史淵源及其設計思想的一脈傳承做一些解讀。期待能對當今的規劃設計行業創新發展有所裨益。

實際上,包豪斯的發展,也許就是一部近現代的設計發展史。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闡述“包豪斯”這個宏大的題目,只是通過自己的視角和感悟,管中窺豹,以饗讀者。

什么是包豪斯?

包豪斯,一個設計學界耳熟能詳的詞匯。它起源于創始人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的自造詞匯“Bauhaus”的音譯,在德語里,Haus是房子,Bau是建造,所以也有人把包豪斯譯為 “建造工廠”。后來,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變化,包豪斯風格衍生出了許多流派。但回溯包豪斯的起源,我們還得從1919年的《包豪斯宣言》談起。

《包豪斯宣言》原版,右側;當時的海報插圖,左側

《包豪斯宣言》,Bauhaus-Manifest Weimar, April 1919,Walter Gropius (作者根據德文原稿翻譯)

一切造型的創作活動的終極目標就是建筑!為建筑進行裝飾,一度是造型藝術最高尚的功能,而且造型藝術也是建筑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各個造型藝術門類自鳴得意地各自為政,而可能從這種(各自為政)局面里拯救這些造型藝術的唯一出路就是:讓一切建造相關的門類,相互合作,團結起來。建筑師、畫家和雕塑家們都必須重新認識到,無論作為建筑藝術的整體,還是它的局部,建筑都具備綜合各個門類的特性。有了這種認識以后,他們的作品就會充滿真正的建筑精神。而如果各個造型藝術分支作為“沙龍藝術”的而存在,就使得這種“綜合藝術”的精神蕩然無存。

老式的藝術院校沒有能力來創造這種綜合性的統一。因為藝術是教不會的,所以,他們也是無法做到(各個藝術門類)綜合統一的。教學必須重新回歸到“手工作坊”里去。整天繪圖的圖案設計師和實用藝術家們,最終必須回歸到一個建造作品上來。比如,有一個年輕人非常熱愛造型藝術行業,如果讓他像傳統工匠一樣,一入行就先學會一門手藝的話。那么,即便他變成一個不被大眾接受的“藝術家”,也不被社會所拋棄,因為他還可以把自己的技巧用在一門手藝上,并借手藝,在建筑藝術上做出一定的成績來。

建筑師們、畫家們、雕塑家們,我們大家必須回歸手工藝!因為不存在所謂“職業藝術”這種東西。而藝術家與工匠之間并沒有本質區別。藝術家就是高級的工匠。由于上天的恩賜,藝術家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靈光乍現,創造出來所謂的“藝術”。但是,每一位藝術家都必須首先具備手工藝的基礎。因為,正是在工藝技巧中,蘊涵著創造力最初的源泉。

就讓我們來創辦一個新型的手工藝人行會吧!我們取消工匠與藝術家之間的等級差異,再也不要用這種行業差異樹起妄自尊大的藩籬。讓我們一同期待、構思并創造出未來的“新建造藝術”,用它把一切造型藝術門類——建筑、雕塑與繪畫——都組合統一在一起。有朝一日,這種“新建筑藝術”將會從百萬工人的手中冉冉升上天堂,成為如水晶般照澈人們的理念。

從以上《包豪斯宣言》中,我們可以看出,格羅皮烏斯時代的“包豪斯”,就是將美術、雕塑、手工、建筑等分割的專業門類聯合起來,破除行業和門類差別,聯合組成的一門“綜合性藝術”,即“包豪斯建造藝術”。這種“綜合”,是包豪斯“建造精神”最顯著的特點。在這一“綜合藝術”的精神基礎上,早期的包豪斯創立了那個時代最先進、最實用、與工業化生產相結合的設計方法和教學方法,稱作“包豪斯設計教學體系”。追溯這個思想的形成,可以到1860年,以及更早的歌德時代。

這種“綜合”不僅停留在校園里、圖書館里、老師的講課中,而是融入無限的社會實踐,結合傳統藝術、手工藝及眾多相關學科門類,使其達到融合性統一。正是這種綜合統一的“包豪斯精神”引領了時代,影響了世界。

包豪斯大學的歷史回顧及其設計思想的發展

如上所述,包豪斯思想的正式確立,以1919年的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宣言》為標志。這一思想的形成,無疑需要長期發展過程。但這個過程往往被人們忽視,特別是在非德語國家。中國對此了解的人,也寥寥無幾。筆者有幸在包豪斯大學學習,切身感受到形成這種精神和思想的文化因緣及土壤。在此愿為大家做一淺顯的分享。

魏瑪的歌德席勒雕像

要講包豪斯的產生,必須講魏瑪(Weimar)這個城市,繼而必講魏瑪這個文化城市的奠基者、德國文化的代表人物—約翰·沃夫崗·馮·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歌德是被當時的魏瑪大公國的公爵卡爾·奧古斯都(Karl August)聘請至魏瑪的。為了文化立國,奧古斯都公爵拜歌德為“首輔”大臣。

歌德是德國文化歷史上一位繼往開來的文化巨匠,他融合了文學、藝術、醫學、技術等多個門類,開創了魏瑪文明時代。他的愛好極其廣泛,大家若去魏瑪的歌德故居參觀,會發現這里有非常多的小房間,每個小房間是歌德的一種愛好,如地理、考古、音樂、醫學、美術、園藝、文學、法律等。他發現了光經過折射后變化的幾種不同顏色,甚至還發明了色彩構成的“歌德色環”。他以自己的廣博知識和崇高地位,把魏瑪這個地方,經營成當時德國最有文化潛力和文化內涵的地區之一。

魏瑪的文化立國政策,也因卡爾奧古斯都家族的延續,一直保持到近現代。這一過程中,眾多文化藝術領域的大師都曾在魏瑪生活。比如:德國著名文學家弗里德里希· 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 是歌德的繼任者;古典音樂三杰之一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當過這里的宮廷樂師長;著名鋼琴家弗朗茲·李斯特(Liszt Ferenc)在這里創立了“李斯特音樂學院”;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也曾在這里度過自己的晚年。文藝界的璀璨群星,為魏瑪這個小城注入了巨大的文化源泉,讓文化和藝術在這里有著極為普遍和鮮活的意義。

魏瑪包豪斯主樓:“亨利·凡·德·菲爾德樓”

1860年,這里產生了一個“魏瑪大公國藝術學院”。該學院的校長叫亨利·凡·德·菲爾德(Henry van de velde),他是當時盛行歐洲的青年風格派(Jungendstil)的重要人物。青年風格派是一批青年先鋒設計師,對歐洲古典主義風格的升華與再創造,他們推動了歐洲的學院派“古典藝術”向“現代設計”的重大轉變。在這個時期,亨利涉獵的范圍,包括設計的很多門類,從家具設計到餐具擺設,從門窗構件到整個建筑的改良。在亨利·凡·德·菲爾德時代,古典藝術趨向現代藝術作了重大推進。他的最大的設計成果,就是今天包豪斯的主樓,我們稱之為“亨利·凡·德·菲爾德樓”(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一次從歐洲古典建筑到現代建筑的進步嘗試。比如,首次使用大玻璃窗,是頂層采光的建筑。內部的很多結構與裝飾也對古典設計有所突破,如中心的大旋轉樓梯、中庭的通透設計等,甚至細節部分,如門把手設計、欄桿設計,都是相較古典的一種進步。這樣的創新,走出從“古典”到“現代”的重要一步。也為后來1919年格羅皮烏斯建立的“包豪斯學院”奠定了基礎。因此,今天的包豪斯大學追溯自己的歷史源頭,應是從1860年亨利·凡·德·菲爾德建立的魏瑪大公國藝術學院開始的。

1919—1925年,格羅皮烏斯建立的“國立包豪斯學院”。1919年,格羅皮烏斯等人,在一戰的歐洲蕭條時期,召集了當時歐洲頂尖級的眾多藝術家和工匠,并經過政府的支持與批準,在魏瑪大公國藝術學院的基礎上,成立了國立包豪斯學院(Staatliches Bauhaus)。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包豪斯宣言》。秉持這種精神,包豪斯學院最初設立的設計教學很前衛和新穎。每個入學的學生,必須經過至少半年的工作坊實習,接受工匠師傅的教導,動手制作各種造型器物,而后,一些有天分的學生被挑選出來,接受正規的設計課教育。

設計基礎課程,是由當時著名的大師任教。如發明色彩構成大師約翰伊頓;又如表現主義和抽象主義大師保羅克利、康定斯基、費寧哥,以及荷蘭風格派代表人物蒙德里安等人。這里還有各種各樣的材料工作室,陶藝工作室、玻璃工作室、布藝工作室、家具工作室、印刷工作室等等。這些工作室的設置,一直延續至今。設計類的學生還要進入設計工廠進行動手訓練。正如《包豪斯宣言》所言:雕塑家、畫家、藝術家、建筑師等不同的造型藝術門類的專業在這里聯合起來,互相學習借鑒,奠定了一個造型藝術上的多門類綜合的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平臺,塑造了最初的包豪斯精神。

由此,包豪斯在魏瑪有了非常顯著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后來發展的理論與方法基礎得以基本完善。而這時,政治風云的變化,使包豪斯陷入了一次命運低谷。因為,包豪斯的理論思想,有很強的“公民民主意識”,這被當時德國政壇的一些人所詬病,特別是為納粹黨的思想所不容。在其所在州議會的投票中,包豪斯未能得到后續的財政支持。為了延續包豪斯學校,格羅皮烏斯等人無奈離開魏瑪,遷往了當時比較開明民主、且有大量建筑實踐的德紹地區。于是,包豪斯的德紹時代開始了。

德紹包豪斯校舍:“格羅皮烏斯樓”

1925—1932年,德紹時代的包豪斯,是包豪斯早期輝煌時代。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包豪斯在德紹(Dessau),有了自己建設的教學樓,以及教授住宅。這就是后來享譽世界、由格羅皮烏斯設計的包豪斯校舍以及大師別墅。這個時期,包豪斯的學生人數也空前增長。在自己設計的校舍里,繼續延續著在魏瑪時代已成熟完善的教學體系。德紹包豪斯培養了大批后來成為現代主義先鋒設計師的人才,他們把包豪斯的設計思想與工業化生產更緊密地結合,引領了那個工業時代的設計和建筑,從而形成了今天大多數人對“包豪斯風格”的印象。

這個時期,這種新的“建造藝術”,以及重在對人的培養的藝術與教學風格,在德紹也很快發展起來。德紹包豪斯拿到了很多建設訂單,也吸引了很多學生前來求學。文化思想進步,一時引領當時德國設計類高校風氣之先河。這種文化的進步,甚至影響到教職工與學生中的政治覺悟與傾向,諸如取消階級分化、提倡男女平等、設計為大眾等。當時的前沿思潮,也彌漫于包豪斯學校。比如,德紹時期的校長漢斯·邁耶(Hans Mayer),是位德國共產黨員,在其影響下,很多教職工和學生也有共產主義思想傾向。漢斯·邁耶所說的“不為奢侈設計,而為大眾需求設計”成為名言。當時的包豪斯,為了大眾而設計,為了工業生產而設計,甚至為軍方提供飛機與潛艇的設計。在當時是相當前衛和激進的。

包豪斯在德紹度過了輝煌的7年時光后,納粹黨實力掌握了德紹地區政權,作為政治異端,包豪斯又被強行關閉。1932年后,隨著政治迫害,德紹時代結束,早期包豪斯在德國的力量,迅速消散。密斯范德羅以私人名義,在柏林開辦了一年包豪斯,1933年納粹上臺后,只能徹底關閉。

一大批教師和學生,為了躲避德國納粹黨的迫害,逃亡到歐洲其他國家,繼而又逃亡到美國,其中就有從英國去到美國的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大師。他又受到著名建筑師賴特的引薦,進入到美國設計界,最終在哈佛大學任教。另一位包豪斯創始人密斯·范·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也逃亡到美國,在伊利諾伊工學院任教。這些包豪斯的大師們,在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在二戰后的大建設時期,把包豪斯理念傳播到了全世界,影響了整個20世紀的設計思潮,最終使包豪斯成為“現代主義設計”的主流代名詞。

但搖籃地魏瑪的包豪斯余脈卻幾經周折。納粹掌權時代,這個學校被更名為“藝術學院”、“美術學校”等。后來東德時期,為了適應大建設時代,又改名為偏重工程建設的“建筑學院”與“建造工程學院”等。20世紀后半葉,魏瑪的包豪斯,雖然原來的工房、教學樓還在,但那些大師已經不在,教學制度也幾經周折,昔日精神所剩無多。

不過,比偉大精神更加偉大的是誕生這種精神的土壤,只要在適當的時間和歷史背景下,情況依然會峰回路轉。終于,到了 1995年,在兩德統一后的大合并時期,“魏瑪包豪斯大學”(Bauhaus Universit?t-Weimar)重新成立,秉承包豪斯精神,繼續發展了符合時代的規劃設計教學。

今日包豪斯大學的教學設置與培養特色

1995年正式合并重建的魏瑪包豪斯大學,秉承了包豪斯思想在魏瑪的歷史傳統。以最基礎的造型藝術門類為特色,并適應當代的規劃設計發展需要,設置了更多專業方向。目前包豪斯大學有四個學院:建筑與規劃學院、造型學院、媒體學院、工程學院。近四十個專業幾乎涵蓋了當代所有規劃設計門類的發展領域。它是目前德國唯一一所規劃設計類的綜合性高校(University),師資力量在德國設計類院校里也名列前茅。

另外,特別為風景園林專業的同學說明,包豪斯大學目前并沒有LA專業名錄設置,但眾多實驗室、教研組,都與城市規劃與建造設計相關。植物學、生態學相關方面或許師資薄弱,但在造型設計、規劃理論研究(社會學、綜合學科研究)方面有著很豐富的師資力量。

今天包豪斯大學的教學體系 ,秉承1919年以來的包豪斯精神。特點如下:

1、綜合性的藝術。包豪斯如今的教學,遵循一百年前對各種材料、各種藝術綜合傳承的精神。設計相關專業學生,必須進入工作坊。自己動手制作模型,必須對材質有一定了解。例如,建筑系的同學,大一開始,就需要動手做模型,還需要小組團隊合作,做各種不同材料、結構、功能的嘗試和實驗。

也有搞設計規劃理論的專業,如筆者所讀的Urbanistik 城市化研究專業,雖然不需動手制作模型,繪圖也很少,但確有“綜合藝術”的精神延續。需要對城市化相關的各個門類,如社會學、生態學、經濟學、文化學、歷史等,有一定綜合把握能力,有一系列的課程設置,來強化這種跨學科理論的綜合。并且,還強調各個學科之間求同存異、矛盾斗爭的解決方法,這也是理論研究層面的一種“綜合藝術”。

2、專項培養。早期的包豪斯,學生從工作坊出來后,經過挑選,才進到工作室。根據各自天賦和興趣不同,挑選不同方向,如陶藝、玻璃、鐵藝等,進行專項培養。使其成為某個技法或材料運用上比較嫻熟的設計師。這便是包豪斯的教學特色之一“專項培養”。

今天的包豪斯教學依然延續這樣的思想。以建筑學學習為例: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中,學習基礎的造型能力、模型制作、建筑構成、建筑歷史、材料力學等基礎課程。在本科或最后一年研究生階段,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研究方向,如住宅設計、計算機輔助分析與制圖、媒體建筑、遺產建筑、公共建筑等。為滿足這樣的教學要求,包豪斯有為數眾多的教研室,每個教研室至少由一名教授負責。例如:建筑與規劃學院下面有十幾個教研室,包括建筑歷史理論教研室、住宅設計教研室、城市設計教研室、城市規劃教研室、區域規劃教研室,以及媒體建筑、歷史遺產建筑等許多專項教研室。每個教研室的方向,由這個教研室的“主教授”確定,而非由學校行政確定,如果某個教授離開了這個教職崗位,沒有后續者繼承這個教學思想,相關教研室可能會被取消。所以這是真正的由“師傅”帶領的“專項培養”。

3、實踐課,實習課。實踐是包豪斯教學的重要方面。早期包豪斯時代,學生就跟著老師,直接參與建造項目。德紹包豪斯的校舍和大師住宅就是包豪斯的師生親自設計并監理施工完成的。這個從設計到實踐的過程,讓學生所學的知識更加靈活和接地氣。

在德紹時代,包豪斯的師生就設計出建筑施工用的軌道供料車、懸臂吊索、空心預制板等。實踐本身就是教學的重要部分。例如:建筑系的同學,從本科開始,需要至少一個學期的事務所或建筑工地的實習,這個實習是要計入必修學分的。

筆者所在的規劃系教學,因為專業性質所限,雖然沒有必修的實習,但在每學期的教學課程中,教授總是安排很多實地考察內容。例如,上學期,為了一個 “納粹時代建筑的再利用”的課題,同學們三次前往柏林,紐倫堡等地,進行實地調研、采訪、研究。大家知道,當下德國“納粹”話題是一個忌諱。而在一系列調研考察最后,這個在德國備受爭議、有時候還被視為禁忌的詞匯,變得深刻、鮮活、可把握、可思考、可研究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包豪斯的教學充滿創造力。從來不規避社會現實問題,甚至選擇社會敏感話題研究,是包豪斯實踐教學的一大特點。學生和老師也從現實問題中,得到源源不斷的創造動力。

4、關注設計的進化過程,是包豪斯教學的另一顯著特點,這本來也是現代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筆者認識的一位德國同學,他的一個設計想法從本科就開始做,到了碩士依然延續深化這個題目,還準備在博士階段繼續研究。設想若能把一個問題持續不斷研究下去,通過經年累月積累,研究者也就成了某個方面的專家。這個期間教授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在設計課程上,比如建筑系,每個方案的過程、每一周的思考,都要在模型上反映出來。每一步都要建立工作模型,設計的進化過程體現在模型的進化過程里。這一教學過程最后需要的結果,不一定是要學生要拿出來一個完善的設計方案,而是要從一個“Ideal”到草圖、模型,到最終方案,一步步深化的過程展示。用中國的一句古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來概括,是最好不過了。

所以說,今天的包豪斯大學,秉承了優秀傳統包豪斯精神,在德國歷史興衰的滄桑中,又老樹發新芽。于魏瑪這樣一個文化薈萃的地方,在時空轉換的節點上,延續昔日精神,已發展和壯大為有流派鮮明特點的設計大學。

對今天的規劃設計專業的有益啟示

今天的規劃設計現實,面對的是復雜的城市化過程和社會文化的加速發展。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和改造著自然的科技力量。社會的飛速發展,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規劃設計類的工作實現的。有人說“設計改變生活”。但如果規劃設計者,僅停留在以往的知識體系和思想框架下,必然很難適應當前瞬息萬變的現實。“設計改變生活”這句話,雖然體現了深刻的內涵和責任,但我并不認為,設計真的可以改變生活的一切。 不過,設計卻可以協調創造一個更適合人類和諧相處的生活環境與空間。

在這里,我幫大家梳理包豪斯設計思想,也許會有一些有益的啟示和感悟。概括說來,有以下幾點:

1、跨學科的綜合統一(Neue Einheit )。包豪斯設計的意義在于,將一百年前分割的各個設計、手藝、繪畫等藝術和技術門類綜合起來。今天這種“綜合的藝術”的思想,或是解決當前復雜城市化問題的一個可行途徑。

很多設計院校都開設了跨學科綜合研究理論課。例如,包豪斯大學2009年開設了“Urbanistik”專業,這個專業最重要的一門課是“跨學科綜合思想方法”的訓練和研究。筆者有幸成為該專業的學生之一。教學內容不局限于設計本身,而是深入社會學、文化學、公共交往、歷史、思維方法訓練等多個領域。每學期的課程,根據教授選定的具體研究案例,對一個復雜城市問題進行深入綜合研究。之前提到,筆者上學期參與的一個課程設計是“納粹時代遺跡建筑的綜合引導方案”,我們采訪了諸多相關社會人士,甚至政府黨派人員,將各個領域的人的思想進行匯總分析,找出其中的立場、目的、訴求,再以一個思維方法模型的方式,綜合歸納出來。以此形成解決這類問題的一種可行的規劃決策方法。有了這個決策方法,才可能產生符合時代的科學設計方案。這門課程基本上不畫圖,但做的事情卻對具體的繪圖設計人員,有著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這種“綜合的藝術”是設計精神所在。探究設計背后的社會原因,協調各方面不同訴求,求同存異的“綜合”方法機制,是規劃設計落實到紙面上的必要前提。這種包豪斯的規劃決策“綜合藝術”,往往被很多人所忽略。筆者認為這是今天的人們學習包豪斯思想的重點之一。

包豪斯學院的校徽

2、對材料的研究(Werkstatt der Material)。包豪斯的特色之一,是在“工作坊”里,對設計所用到的各種材料的研究,最后根據“綜合藝術”的原理,找到一種新的組合方式。這個思想,在早期包豪斯的大師們的作品中屢見不鮮。比如,瓦西里椅子,是最早的鋼管與皮革的混合;蘑菇燈,是玻璃與鐵的完美結合。大尺度的實驗,如密斯范德羅的巴塞羅那館,是玻璃、水泥、鋼鐵的一種簡單而經典的實驗。材料的運用,是設計思想實現的具體載體。因此,材料的研究,是包豪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包豪斯大學的教學,依然秉承這樣的傳統理念。在建筑系的一個教研室里,主教授讓學生們嘗試不同的材質體驗,有傳統的材料,如木材、玻璃、鋼鐵、塑料等,也有各種新鮮嘗試,如樹葉、棉花、石頭、紙張等。也有與環保、廢品利用結合的材料試驗,利用廢棄塑料瓶、廢鋼鐵、建筑垃圾等等,來實驗新的組合方式。這樣的材料試驗,是為設計提供物質載體的基礎,也是最基本的“包豪斯”設計理念。

包豪斯的材料教學構成圖

3.對功能的研究(Funktion und Deutung)。 19世紀末期的建筑師沙利文(Louis Henri Sullivan)提出形式追隨功能的理念,也對早期包豪斯設計產生深刻影響。20世紀,功能主要指一種建筑形式:借由純幾何體,如鋼筋與玻璃,特別是藉由模版,顯現粗獷痕跡無覆蓋的“素混凝土”外觀,使建筑物的材料樣貌清晰可見,并能看到設計歷程及建筑群組結構的組成關系。

今天的包豪斯教學,依然對功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探索。建筑系有一門課程叫做“Umnutzung”,翻譯為“功能轉換的研究”。這門課程是對一些建筑空間功能轉換的研究,特別是針對一些老建筑舊功能的改造。歐洲當前的建設處于產業升級和功能轉換期,于是有了大量“功能轉換”的建筑實踐。對以往的老建筑,在不破壞建筑風貌和城市風貌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擴建、改建”,是今天德國乃至歐洲建筑設計一個重要的實踐領域。包豪斯作為“功能主義”發源地,在這方面更有不凡表現。一個“Denkmalpflege”(古跡建筑維護)的教研室,對功能的轉換,有非常重要的研究。老建筑——如舊城堡、舊民居,今天可能改造為博物館、公共建筑、商業用途建筑等,在原有的建筑結構和功能下,植入今天人們的需要,不破壞建筑原有的風貌,是“功能與形式”的結合,也是新時代的挑戰與課題。

注重形式追尋功能的“德紹包豪斯校舍”草圖

4.為人民大眾的設計(Volksbedarf statt Luxusbedarf)。包豪斯設計風格從創立之初,其實就有著深刻的“大眾化”設計烙印。

20世紀20年代的包豪斯工業產品、建筑模板,是為了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設計的。當時的設計大師們,讓原本成本高昂、造型復雜、手工制作的宮廷貴族享用的設計產品,通過現代化的處理,變得讓大多數人可以負擔和享用。這符合那個時代“工業化、民主化”的精神。甚至,包豪斯二期,德紹的校長和很多教師與學生都是“共產黨人”,或被認為是“共產主義傾向”的設計師。這也導致了它在德國納粹上臺后,被強制關閉。

今天的包豪斯大學,雖然沒有什么“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思想派系,但“設計為大眾”始終是包豪斯教學的理念。在城市規劃專業中,有研究平民住宅方案的教研組;在建筑設計方面,有研究標準化設計、廉價房設計的,甚至有個建筑教研組,研究非洲地區貧困人口的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可見這種“為大眾的設計”也走向了世界。在產品設計領域,不斷有新的家具、工業設計出現。各種物美價廉的設計產品,簡潔實用、符合“大眾消費”,這是包豪斯產品設計的特點。

另外,包豪斯的媒體學院,公共媒體、媒體文化等,也是探索公共社會的設計導向的專業,更有利于設計和藝術的大眾媒體傳播。在工程學院里,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工程領域,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道路橋梁,污水處理,甚至地震災害研究等等。“為大眾設計”今天依然深刻影響著包豪斯人和包豪斯教學。

5.對創造力的培養(Kreative)。包豪斯創立之初,就對每個設計師的天賦個性,有著很大的引導。比如,在進入理論課程學習之前,先要進行 “工作坊”實習。然后,根據每個學生的表現,確定是否錄取,或確定專修方向。另外,包豪斯的教育理念里,從來不會抹殺設計師的天才靈感。

包豪斯早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發明“伊頓色相環”和“色球”的教授約翰·伊頓(Johannes Itten),開設過一門設計“初級課程”,教授學生基礎知識和顏色的材料特性。這個初級課程的首要目的在于,把每個學生內心沉睡的創造潛能解放出來。約翰·伊頓以精神訓練結合科學分析,在其教育實踐中,甚至引進了精神修煉以提升學生對空間的感知。甚至引用《老子》對學生進行空間有無的引導。他的課上,學生們在一個拉上窗幕的黑色的教室里,聽音樂,被老師引導著思考,感悟意象。當學生被引入一定境界后,頭腦中產生一定空間設計的想法。這時老師就讓大家把自己的想法繪制下來。這門課對人的設計天賦發掘非常有用。

今天包豪斯大學的一些教師,依然延續發展伊頓的這種教學法。比如,一個研究設計思想的教研組,組織大家去參觀一個自然音樂會。在一個暗室里,聆聽自然音樂(其實就是雞叫、狗叫、田野自然聲音),以此思考自然元素,體會沒有經過現代化加工的自然元素的本來面目。從而,從聲學要素進入“空間意象”,進而獲得非同一般的設計創作力。這一創造力的培養,是當前工業化、產業化,標準化設計中最缺乏的,也是 “現代主義設計”中被誤解最深、最被遺忘的方面。這些恰恰是包豪斯設計最初的思想內涵之一。

約翰·伊頓的色彩構成

6.包豪斯大舞臺(Bauhaus Bühne)。包豪斯大舞臺從1919年的魏瑪包豪斯時代就有了,是每個學期開始或學期末,由學生參與的、新藝術形式的舞臺表演。學生把設計中的想法、要素、材質等等,應用于舞臺劇。從服裝、道具,到劇情、演出風格,都是自發原創。這不僅是學生學習之余的一種娛樂活動,更是一種“綜合藝術”的精神體現。在德紹包豪斯時期,甚至有專門設計的一個“大舞臺”,供學生定期從事這樣一種藝術展示。今天的魏瑪包豪斯,由各個院系的負責人牽頭,每學期開始,都會組織類似的表演活動,節目由同學們自編自演。同學們不僅展現才藝,也消除學期開始的陌生感,促進大家一起融洽生活。另外,每學期末,包豪斯大學還有一個夏季的“畢業設計展”,所有專業的同學,把這學期的成果都放到展廳,接受公眾參觀。不同的專業的同學,在此也得到非常好的互相學習的機會。這種包豪斯大舞臺,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并讓不同的思想得以交流碰撞。

早期的包豪斯大舞臺上,學生們穿著奇裝異服展示

包豪斯設計思想與國際主義風

設計是一門綜合藝術。 規劃與設計的分化早在一百年前就有了。包豪斯的教學體系,很好地解決了多個學科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結束時,經過反思總結,從傳統的造型藝術門類,手工藝、工業科技中吸收借鑒,融合吸收了當時各個專業門類,最終創立了自己的統一綜合的建筑藝術流派。這種綜合,造就了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包豪斯設計思想”。在二戰后大建設時代推動下,進而對全世界起到了里程碑式的引領。形成所謂“包豪斯風格”或“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尤其是二戰后,包豪斯在美國的發展,最終演變為“國際主義風”,影響了全球的20世紀大建設。至此,原本為大眾設計、注重思想內涵、秉承傳統的“包豪斯精神”,成為形式上的、追求市場化的、為中產階級意識服務的設計思想,這令人不得不惋惜。

包豪斯設計思想是一種“綜合藝術”的思想。在20世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其形成國際主義風格以及其他各個現代主義設計流派,并定型凝固。今天“現代設計”的形式,并不代表“包豪斯精神”的初衷和全部內涵。我們應該以一種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包豪斯,洞悉其“綜合藝術”的思想精髓。由此,這個100年前形成的設計思想,對今天的人依然有著深刻而鮮活的啟示意義。

總結

以上,是我在包豪斯幾年學習中,對其歷史背景、思想淵源、教學方法、名人掌故、課程體驗等各方面的總結和心得。對于影響一個世紀的包豪斯設計思想來講,這短短的描述,當然很不夠。只希望可以管中窺豹,讓大家了解一些包豪斯設計的本來面目和精神思想。

最后,筆者要強調:設計和教育需要有文化和傳承實現。真正決定一個大學、一種教育方法、一個設計流派好壞與否的,是這個思想的社會土壤、文化背景、思想淵源,以及因而誕生的“大師”和“精神”。如《包豪斯宣言》所講,不存在所謂“職業藝術”這種東西”。今天也不應存在“職業的設計師”這種行業。而“合格的設計師”還是需要的,他需要有一種精神,有一種能力。這便是“綜合藝術”的精神。這種精神意味著,對材料的把握、對功能的滿足、為大眾的設計,以及符合時代意義的綜合能力和創造力。

(作者系德國魏瑪包豪斯大學歐洲城市化研究所在讀研究生)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宁县| 海原县| 南川市| 尤溪县| 浏阳市| 北票市| 昌吉市| 资溪县| 阿勒泰市| 彭山县| 邓州市| 台东县| 西乌| 嫩江县| 武鸣县| 建平县| 延津县| 吉木萨尔县| 扎赉特旗| 璧山县| 永福县| 道真| 峡江县| 天等县| 刚察县| 农安县| 沾化县| 八宿县| 融水| 梓潼县| 桓仁| 丰县| 胶州市| 湖南省| 高青县| 青阳县| 福州市| 汽车| 阜城县| 怀仁县| 图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