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說2008奧運會開幕式是永遠的神
原創 洞穴俱樂部 X博士

編輯:素卡 策劃:涅瓦
東京奧運會開幕式結束后,我很懷念2008年8月8日那一晚。
當你想要給一位出生在2008年之后的小孩介紹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你會發現不知道從何說起,根本挑不出重點。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大氣磅礴、典雅飄逸,明明是獨一無二的東方色彩,卻幾乎直達全世界觀眾的審美點。
那晚的點火儀式,當李寧成為火炬的最后一棒交接時,美國NBC的主持人,本來正在介紹李寧的運動生涯。
突然,李寧卻出乎所有人意料地,以傲人的姿態慢慢脫離地面,飛向了空中。

外國主持人先傻了三秒,然后連聲驚叫:“就在我們覺得這屆開幕式,已經難以達到更高境界的時候,怎么也沒想到,他會飛到主會場的上空,那么優美。”
曾經的體操王子,已經人到中年,為了點燃圣火,他又一次接受了運動員時期的辛苦訓練,身體的緊繃,精神高度的集中,一切都像是1984年洛杉磯賽場的往日歸來。
那3分半奔跑的身影,映照在鳥巢所有人仰視的表情里。

觀禮臺上,是世界各國來得最齊的一次,包括時任美國總統布什、法國總統薩科齊、俄羅斯總理普京、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等67個國家領導人,這身影也映入他們的視野。

當時我才10歲,但家人圍坐一起的淚目,現在還記得。
對2008年北京那個夜晚的回憶,當我們時隔13年再次提起時,只能想到,原來這就是我們所身處的歷史。

北京奧運會開幕只有一個晚上4小時8分鐘。
為了4小時8分鐘的籌備工作,一共維期541天。
這漫長的旅程發生了什么呢?

在北京奧運會之前,我們對中國舉辦大型晚會的想象是什么?
春晚。

沒錯,從1983年開始,春晚這一大聯歡的形式,一直是是國人期待與想象的最大公約數。
但奧運會不同,她不只是當時13億人的熱淚,她也是60億人的盛會。
她表達的不僅是漢語,傳遞的還必須是世界的語言,她得讓中國人叫好,也得讓世界的人一眼看得明白。

·左圖:雅典點火 右圖:悉尼點火
但是,2008年,沒有多少西方媒體能夠相信中國能夠辦好奧運會。
因為2008年是中國近二十年來極其獨特的一年。
每一年都會有喜憂參半,然而那年來得格外洶涌。
春夏秋冬,天災不斷。
1月10日,雪災殃及中國19個省份。
1月31日,廣州火車站,一位突然昏倒的旅客,在人群鑄成的海洋中被送去救治。

2月,杭州遭遇50年不遇大雪,一位小提琴演員給滯留的旅客們演奏音樂。

5月12日,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無數人妻離子散、背井離鄉。

·一對學生家長對著死去的孩子痛哭
然而,承前啟后,歷史在那年躬逢其盛,中國經濟高速騰飛,以中國龍的姿態漸起于東方。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完成了很多第一次:太空行走,拍攝影像,還給我們通了個電話。

那年我們沒有微博微信,上網也就看看手機報,那年我們有樸素的一面,也開始顯露匆忙的疲態,速度正在加快,而我們還在等待。
大街小巷奧運的氣氛,已經醞釀了很久,當時爸媽給我買的一套福娃,在家里書柜上擺了好久。

奧運會就在那一年的8月8日,這是我們早就知道,但仍每天盼望的一針強心劑。
時間回到兩年前,接受開幕式總導演聘書時的張藝謀,是自信的,堅定的,甚至是年輕的。

然而他的開局并不順利,雅典的北京八分鐘,受限于場地,核心創意至少改了三次,表演內容無法鋪開,導致被批陳舊。

第一環節是14名身穿民族服裝、手持中國民族樂器的“奧運女孩”出場,跳了一段舞動北京,背景音樂是《茉莉花》。
因為奧運女孩們穿著清涼,而且是以紅色為主的傳統服飾,結果被痛批不倫不類,將東方文化展現得很低俗。
然而現場卻很激動,很多外國人看完表演沖進來說:“你們勾起了我們,想去中國的愿望。”

·雅典的北京八分鐘
最后的結果,雖然從包括陳凱歌、李安等名導在內的13家競標團隊中勝出,張藝謀仍不被看好。
據說,當年一號選手陳凱歌,提案還沒怎么鋪開,動情時,當場念了一首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二號選手李安倒真組了團隊,連點火都想好了,但因為缺少大型活動的經驗,過去的影像風格又偏細膩,也沒能當選。

相比之下,張藝謀雅典的八分鐘,反倒是難得的經驗。
于是他抓緊投身到了籌備工作中,團隊很快確定了基調:
那就是違反期待值,破舊立新。

打破穩重端莊的晚會想象,樹立浪漫輕松的盛會新貌。
理念確定了,天馬行空的創意期是愉快的,大家揮灑想法,聽起來絕妙的主意,很快提出又被很快否定。
鳥巢變鳳巢、鋪滿地面的積木堆成地球、一百個皮影疊成一排…被放棄的創意是留下來的數十倍。
隨時談,隨處談,越談越興奮,講得大聲不夠,還要手舞足蹈地表演起來。

當時張藝謀同時在拍《滿城盡帶黃金甲》,奧運創意小組在片場的客棧正熱火朝天。
忽然聽見外面打殺聲就要過來了,趕緊撤開,結果下一秒刺客就破窗而入。

這就是當時的景象,張藝謀兩頭跑,一會看監視器,一會描繪腦子里轉瞬即逝的創意,他有時極度興奮,有時在角落里一言不發,沒有人知道他皺眉時在想什么。
“如果演砸了,會是什么情況,我就再沒有想過,那就肯定是人生最低點了,就你永遠地給我們丟了一次人……”
第一次向領導匯報,收獲了充分肯定,奧組委主席劉琪發言中提到的“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被媒體爭相報道。
民間輿論,全民期待,像潮水一樣蓋過了這個封閉在北五環外會議中心的團隊頭頂。
它變成了一個乙方,面對13億個甲方的方案。

創作是個掙扎的過程,發高燒的一個過程。
而這過程持續了一年多,這是所有人過去經歷從未有過的。
如果是拍一部電影,一個人就能拍板,但奧運會誰也不能放任自我,它必須是一個群策群力的結果。
由于張藝謀擔心閉門造車會受限于經驗,于是團隊滿世界去看最新的表演藝術和多媒體技術,最后的成果就是LED屏幕史無前例地大規模使用,直到今天看去都美輪美奐。

大家都很興奮,就這樣泡在創意的念頭里,于是平凡的日常,有很多豁然開朗:
以鳥巢本身作為火炬的紅綢造型,就來自削掉的蘋果皮。

而最重要的五環展示環節,從地面揭起的發光五環這一經典畫面,來自編導撕開黑板保護膜。

慢慢地,團隊感情越來越深,像家人一樣生活在一起。
在來自兩百個國家的笑臉創意確定時,張藝謀給每個人也拍了張照片,大家都笑得燦爛。

愁眉苦臉的創作者們,換來了一張張難忘的笑臉,閃耀在那晚的璀璨里。
“有時候一個理念,要好幾天,但有時睡一覺就沒了,所以經常到工作室,所有人都在問我,導演,你變沒有變,我說不變,這怎么可能變,這么好,一變都得變,結果三天,又變了……”
四大發明、筆墨紙硯、燈籠、擊鼓、皮影,中國可表現的傳統意象,太多太豐富,不僅要有取舍,還要有新意。
要中國人見慣了還能驚喜,外國人沒見過還不能落下刻板印象。
張藝謀作品以具有濃烈的中國特色聞名,這樣的經驗太多了,他知道一定不能走某些老路。
最后,場地中央巨幅的LED畫卷,讓世人眼前一亮,它來自最新的科技,卻生動展現了有悠久歷史的紙張的輕薄和飄逸。

而為了說服團隊不能擊鼓,他找了自己90年拍攝的萬寶路賀歲廣告,省了不少口舌,畫面里陳舊的過大年味,一下逗笑了大家。

于是團隊開始尋找一種既有鼓的效果,外形又不是鼓的樂器,一個詞語突然浮現在腦海:擊缶而歌。
然而擊缶方法早已失傳,導演組提出要求:
1、聲音里要有50%的鼓
2、50%的青銅感
3、力度共鳴的重低音占七成
4、金石之聲占三成
5、同時缶的表面要加燈光
于是歷史學家和團隊立馬開始了一場聲音實驗。
再苛刻、再聞所未聞的要求,奧運會期間,都必須實現。
2008個擊缶演員,日夜排練,風雨無阻,這只是群像的一角。
實際效果也很出彩,它一下打破了對人海戰術的固定設想,成為了當晚的最強音。

導演,演員,工程,每一個人都在各種“無理”的要求下,反復被折磨,又扛過了折磨。
有數不清的環節在反復折磨后,為了大局忍痛割愛。
皮影因為時長被拿掉,節目是一千多名官兵兄弟辛苦一年完成的,編導用哀求的方式正說反說,希望導演組接著修改,他們一定完成。

然而結果就是殘酷的,背著兩百多斤道具的士兵們,自責地找著自己不存在的種種過錯,他們有委屈,但沒有怨言。
當聽說當晚會替補上場,立馬就充滿干勁:“放心吧,只要讓我們上,就給他們一個驚喜。”
這種不允許失敗的殘酷,公平地指向每一個人,而正是為了呈現無與倫比的經典,展現我們國家精氣神的一口氣,支撐著所有人咬緊了牙關。
那個震撼每個人神經的夜晚,它的誕生來自每一個人精神的重壓。

在2008年8月8日這一頁翻過日歷后,兩年多前,那個年輕的張藝謀驀然間老了。
不是面容,而是整個人可見的滄桑。

·2006年

·2008年
雖然個人的聲名達到了頂峰,但這趟旅程,實在步履維艱。
成功導演一次奧運會,其難度就是在文藝領域造一艘航空母艦。
作為總導演,他不僅是藝術家,還要是個領導,對著人群發言;還要是個工程師,帶著安全帽跑工地;還要是個商人,和供貨商交涉;還要是個大保姆、大管家,操持著這個攤子。

如今過去13年,留下的記憶都是盛況,盛大到我們都忘記了籌備前期的各種困難。
奧運會的主旨本意是以體育的形式,讓世界上不同的國家、民族,在這一段時間,可以拋開一切成見,平等地觀察了解對方。


2001年7月13日,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莊嚴宣布:“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北京”。

那一夜7點,近萬名青年聚集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拍照留念,高喊“北京贏了!”、“我們贏了!”……
中央民族大學的學生歡呼雀躍,拋起藏族同學扎西托,他們高唱《歌唱祖國》。一個老大媽接受采訪時嚎啕大哭,她說道:“8年了,我們憋的太久了,我要狂歡一個晚上。”
人們敲鑼打鼓,對勝利的慶祝直至凌晨,他們又參加了升旗儀式。

在臺灣,最熱門的TVBS頻道不斷倒數著“奧運城市揭曉時間”。
在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維多利亞港畔尖沙咀文化中心,現場直播的大屏幕下人聲鼎沸。
在澳門,狂歡的人們摔起了酒瓶充當爆竹。
此時,中國人的奧運夢已走過百年。
1908年倫敦奧運會后,《天津青年》雜志曾提出著名的“奧運三問”:

最終,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成為史上轉播規模最大的一次,在全球范圍有45億觀眾看到了相關比賽和信息,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5000小時的報道和轉播,是雅典的三倍,悉尼的四倍。
世界看到了中國,中國也走向了世界,夢已成真。

在蘇聯解體后,1993年,烏克蘭黑海造船廠廠長發現瓦良格航母已經無法造出來了,他說道:
“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他。”
成功且完美地辦成一次奧運會,她也需要一個精密且宏大的社會系統。
從1998年開始,中國就通過了一個12.2億美元的10年預算,用來改善環境,計劃經濟留下的700多家重工業工廠也會在未來5年內漸漸遷出北京。
北京有60萬名志愿者隨時準備投入到奧運會工作中,94.7萬名在校大學生都至少具備了英語的基礎交流水平,還有許多西班牙語、德語等小語種專業學生在等待著外國友人的求助。
5千多輛清潔車會在清晨穿梭在北京的各條道路,1.5萬輛公交車、6.7萬輛出租車迎接世界各地游客駛向目的地。
2006年,全國平均電視機普及率達到85.88%,“北京歡迎你”的信息傳到了每個角落,他們知道這是屬于中國的第一屆奧運會。

·在河南包頭鄉,大學生支教老師帶著小朋友點起圣火,舉辦了一次鄉村里的奧運會。
最后,成龍唱響了那句“北京歡迎你,為你開天辟地”。才發現這句話不僅僅是歌詞。

時間流逝,我們的記憶,已經從集體變得更加私人,也許還能回想起,坐在一起,等待火炬點燃時心情的波瀾。
那一夜北京奧運會永遠以驕傲的姿態,進入了歷史的冊頁。這時重溫它,正好。

設計/視覺 NOMA

原標題:《為什么說2008奧運會開幕式是永遠的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