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太空競賽打起了“價格戰”

載人飛船、太空旅行、宇宙穿梭,不少人心中都有一個太空夢,如今這個夢看似離我們越來越近。
7 月 11日,年至七旬的維珍銀河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成功完成其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在體驗三到四分鐘的失重狀態后,下落并完好返回地面。布蘭森在落地后,感慨道“這一切都太神奇了”。
布蘭森成為首位登上太空的商業航天企業創始人,多少有些搶了貝索斯的風頭。但很快,藍色起源的New Shepard(新謝潑德號)成功上天,并且比布蘭森飛得更遠,雙方差距約 14 公里。貝索斯返航后,內涵了布蘭森一把,強調藍色起源才是“First Human Flight”。
早在2017-2018年,圍繞藍色起源與SpaceX的雙雄爭霸就已經引起外界對民營航空競賽的討論熱潮,如今兩位富豪“身體力行”,在同一個月先后飛入太空,更惹得大眾浮想聯翩,因為他們發現來一場太空旅行或許并不如原先那般昂貴。
太空旅行不再屬于富豪的“游戲”?
很長時間內,太空旅行只是頂級富豪們的游戲。
早在2001年,曾供職于NASA后積攢大量財富的丹尼斯·蒂托,通過俄羅斯宇航局搭乘火箭進入國際空間站,完成了一次為期九天的太空旅行,而后多名富豪也用類似方式進入太空。但一次太空旅行的價格不菲,幾乎每一位太空旅客都要為旅行花費起碼2000萬美元,像查爾斯·西蒙尼,先后上過兩次太空,總共花費了約6000萬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富豪們的太空旅行基本上為俄羅斯宇航局所“壟斷”。俄羅斯宇航局認為帶著富豪上天不會給航天事業帶來負擔,反而能緩解巨額投資壓力,因此他們時不時就會推出各類新的服務,儼然像是當成一個旅游項目運營。
相比俄羅斯宇航局,SpaceX這一商業航天公司的太空旅行更貴。依據網上流傳的數據,SpaceX載人龍飛船的艙位費為5500萬美元,而作為預定馬斯克繞月飛行計劃的首位乘客,前澤友作已經支付了全部費用,日媒報道該計劃總耗資約1000億日元(約58.5億元)。
國際空間站、繞月甚至火星漫游,太空旅行的花樣越來越多,價格也越來越貴,但如今布蘭森完成首次太空旅行,維珍銀河以飛機為主的技術路線,直接把太空旅行的價格大幅拉低,這在全球也引發了不少關注。據外媒報道,已有超過700人預定了維珍銀河首批商業太空游航班,每張票的價格在20萬美元至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29.5萬元至161.8萬元)不等。
無獨有偶,2018年之時,藍色起源也傳出太空旅行票價的消息,一位藍色起源員工表示,公司將在20萬至30萬美元的價格范圍內銷售門票。
人均價在20-30萬美元之間,如果實現批量運送,這些商業航天公司把人送上天的成本將進一步壓縮。一位航天技術專家稱,未來或許降到二十萬元之內,這種旅行才能從富豪們的體驗轉為偏大眾的消費。但太空旅行真的進入經濟實惠階段了嗎?

其實不完全是,與SpaceX遙遠的星際旅行計劃不同,藍色起源和維珍銀河瞄準的是亞軌道旅游。簡單來講,就是讓乘客可以失重漂浮幾分鐘,同時欣賞黑色太空背景下的地球景色,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因此,為了三四分鐘的失重體驗,花費數十萬或百萬,即使對有消費能力的人,同樣是一項價格昂貴的的旅游項目。
而另一方面,太空飛行的成本目前仍居高不下。有航天分析師預計,藍色起源單次飛行的成本約為1000萬美元,按照20萬美元的價格,承載50人才可抵消成本,但恐怕目前沒有哪個飛行器可以承載這么多人。如果價格再降低,太空旅行的商業化估計不知何時才能盈利了。
太空雙雄還是三雄爭霸?
布蘭森的首次太空之旅,成功為維珍銀河打響了在太空旅行領域的名氣,貝索斯乘坐“新謝潑德”號飛入太空,則成為維珍銀河和藍色起源在太空旅行技術的第一次正面交鋒,但后者才關系到民營航天企業能否真正把太空旅行的市場運轉起來。

為什么這么說?盡管布蘭森以70歲高齡挑戰太空旅行獲得一片贊譽,但這次飛行仍有不少質疑的聲音,最大的問題在于高度。布蘭森此次乘坐的“團結號”,最高只到達海拔86千米處,根據國際航空聯合會(FAI)的定義,海拔100千米是劃分太空與大氣層的界限,也就是所謂的“卡門線”。由此,不少人認為布蘭森根本沒有進入太空,算不上太空旅行。
相對而言,藍色起源的太空旅行計劃更具有技術含量。一方面,“新謝潑德”號到達卡門線后,完好無損地降落到預定地面位置,且已經完成15次無人飛行測試;另一方面,藍色起源和SpaceX都是以火箭運載手段為主,只有維珍銀河是以飛機為主。
“新謝潑德”號成功到達卡門線以上并完成載人計劃,這才真正開啟了太空旅行的時代,也更能吸引消費者為太空旅行付費。
不過,需要認清的是,將人送入太空其實并不是這場太空競賽的核心“戰場”,衛星發射、衛星制造、火箭發動機等具有更大商業價值的領域,才是巨頭們爭搶的高地,也將決定未來太空競賽的整體格局。而維珍銀河的業務尚集中于亞軌道飛行,似乎還不能參與到藍色起源與SpaceX的雙雄爭霸中。
早在2004年,布蘭森成立了維珍銀河,他深受知名航天工程師伯特·魯坦的影響,高調宣布將利用以宇宙飛船一號為藍本的飛船,提供商業太空航班,并在當時定下了20萬美元的票價。與馬斯克、貝索斯兩人登陸月球或火星的目標不同,布蘭森成立維珍銀河的目的一直都是讓更多的人“一睹我們星球的壯麗風采,繁星的榮耀,還有無重狀態的震撼感受”。
這也決定了雖然同為民營航天企業,維珍銀河至今仍是一家垂直整合航空航天和太空旅游的高科技公司。相反差不多同一時間成立的藍色起源和SpaceX,他們致力于開發火箭重用技術,將商業航天從最初探索進入太空的技術轉向更為注重應用航天技術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大大激活了商業航天的活力。
這點是維珍銀河無法企及的。
太空競賽,衛星才是重頭戲
當外界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布蘭森、貝索斯的太空之旅上,另一個太空經濟的戰場也開始劍拔弩張,這源自一則新消息。據《商業內幕》援引The Information最新消息稱,亞馬遜已經收購了Facebook由十幾名衛星互聯網專家組成的團隊,兩家公司的發言人也證實了這一消息。
這則消息還提及Facebook的衛星團隊早在4月就加入亞馬遜現有的500人運營團隊,而當時貝索斯還沒有正式卸任,由此,這一舉動其實可以理解為他是在為今后工作重心轉移到藍色起源做準備。收購Facebook的衛星團隊后,將與藍色起源在衛星發射、衛星通信、衛星服務等方面的業務直接互補,從而圍繞衛星構建整條航天價值鏈。

這也是對Space X“星鏈”(Starlink)計劃的一個挑釁。自從貝索斯和馬斯克的矛盾公開化之后,兩人互撕和對罵已經成為常事,尤其是在衛星產業布局上。2019年4月亞馬遜宣布計劃發射3236顆衛星以提供無線網絡服務,這個想法與星鏈計劃相似,馬斯克立即嘲諷貝索斯,罵其是抄襲專家。
長期以來,無論是藍色起源還是Space X,早期大規模的投入都使公司極其依賴外部“輸血”,盈利似乎更是遙遙無期。而相比太空旅行這類商業噱頭大于實際利益的模式,衛星產業才是今后太空競賽的必爭之地。
根據歐洲咨詢公司的《2020年航天經濟報告》顯示,航天商業上游產業產值90億美元,占比約2.3%,包括航天設備制造40億美元、航天發射17億美元、地面服務30億美元;作為產業大頭的商業下游產值達到了3060億美元,占比約79.5%,包括衛星運營130億美元、衛星服務2930億美元;政府采購預算為700億美元,占比約18.2%。
摩根斯坦利的研究也表明,到2040年,衛星寬帶將占全球太空經濟增長的50-70%。

對比藍色起源和Space X,早于Space X成立兩年的藍色起源,實際上從技術和商業運用的角度都和SpaceX相差了一大截。比如衛星計劃,2015年Space X公布了星鏈計劃,四年后藍色起源才推出名為Kuiper的全球衛星寬帶計劃;今年2月Space X已經部署了第17 批星鏈衛星,4月亞馬遜才將該公司的第一顆 Project Kuiper 互聯網衛星送入軌道。
或許正是意識到藍色起源的差距,貝索斯收購了Facebook衛星互聯網專家組成的團隊,隨著計劃的展開,藍色起源將一改之前低調、緩慢的節奏,加速追趕Space X。而且現在一個獨特的優勢是貝索斯的時間,作為一個向來喜歡打持久戰的創始人,在他的直接帶領下藍色起源仍不容小覷。
對于企業而言,探索太空已不再神秘,而是一個潛力無窮的商機;對于我們而言,太空旅行不再遙不可及,它正在慢慢靠近。其實無論是維珍銀河、藍色起源還是Space X,他們的嘗試都將拓展我們對太空的想象,未來或許打卡太空邊緣也會成為一種潮流。
錦鯉財經,深度有趣好運氣,公眾號:jinlifin。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