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健力寶商業沉浮錄
十幾年前,鄉村里流傳著這么一個騙局,他們坐在長途汽車上,突然驚呼,自己拉到了一罐有5萬元巨獎的健力寶,然后同伙配合著演戲,將它轉賣給那些貪小便宜的無辜乘客。
整整十年里,這個看似滑稽的詐騙游戲,一直在全國各地上演。
有演員、有道具、有表情、有話術的“飲料拉環中獎詐騙”,一度是神州大地上經久不衰的騙局。
而這套拉環有獎的玩法,便是健力寶創始人李經緯發明出來的,離譜歸離譜,但這種營銷方式,為健力寶賺足了銀票。
從一個小作坊廠,一步步做大做強,健力寶一度力壓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然后由盛轉衰,一步步走向了崩盤。
健力寶的發家史,可以看作是國營向民營轉型的一個縮影。
但時運命也,創始人李經緯,怎么也沒想通,為什么管理層寧愿把健力寶賣給別人,也不愿賣給他,最終倒在了時代漩渦中。
01
起朱樓
時間回到改革開放初期,廣州體育研究所研發出了一種“神奇藥水”,號稱可以讓運動員短時間內恢復體力。
成果出來后,他們找到廣州最大的汽水生產商,想合作生產,但直接被拒絕,接著又找了當地一家啤酒廠,還是被拒絕了。
這時,改變飲料行業歷史軌跡的人登場了。當時45歲的李經緯,仕途遇阻,被安排到三水縣小作坊當廠長,但李經緯的野心遠不止于此。
他跑到廣州尋找新的商機,正好看中了廣州研究所這款飲料,隨即一拍即合,組隊升級,拉起了運動飲料旗幟。
1984年,也被稱為中國公司起飛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里,有很多影響中國商業的公司起來了,比如聯想、海爾、萬科等公司陸續成立。
相比于這些明星企業,此時的三水廠還只是個孩子。成果倒是出來了,怎么賣出去賺票子才是難事。
為了讓大眾接受這種運動型飲料,李廠長決定干票大的,把目標鎖定在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上。
而此刻,他手上的飲料還沒有投放過市場,甚至連用什么來包裝、商標是什么都還沒有確定下來,那時廠里有一個叫“肆江”的品牌,但是李經緯并不滿意,他想出了一個新名字——“健力寶”。
健力寶想要拿下廣告權,并沒有那么簡單。國家體委初步選定的飲料就有四五種,健力寶作為“新兵”,想要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可不容易。
這時,新的機會出現了,有人提議,可以把健力寶免費送到亞足聯會議上,這招“隔山打牛”的招式,立馬獲得李經緯的贊同,不過這個決定很快遭到了廠里人一致反對。
那個年代,白送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新產品一分錢沒賺,就要先往外送錢?這就相當于讓“下次一定”成為了空頭支票。
不過李經緯還是力排眾議,并且還提出,用當時極為新潮的易拉罐,包裝健力寶。
那時候國內還沒有一家易拉罐生產企業,李經緯硬是說動一家香港企業,在距大會開幕僅有3天的時間里,為健力寶定制了一小批的易拉罐。
說來也巧了,這家香港企業其實也沒有成型的生產線,它是通過深圳百事可樂公司的生產線偷偷完成的,為了不泄密,飲料是先在三水廠配好,再拉到深圳去裝瓶。
后來健力寶成了百事可樂難纏的競爭對手,估計知道這件事的百事,恨不得在線掐脖子。
有了亞足聯上的彩頭,李經緯決定豪擲20萬贊助奧運會,順利拿下贊助名額。
洛杉磯奧運會浩浩湯湯開幕,它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奧運會,中國奧運代表團在此次運動會上,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金牌數位居第四。
奧運會上的成功,激發了全民運動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作為中國代表團的首選飲料,健力寶出足了風頭。
很快,健力寶就在國內引發一波喝飲料水浪潮,1984年健力寶銷售額還是345萬,到1986年,則直接飛升到1.3億元。
巔峰時期,健力寶貢獻了三水市近50%的稅收,占整個三水市工業總產值的45%。
當地官員們對健力寶的支持也不遺余力,在企業用地劃撥和各項優惠政策上,改劃的劃,改批的都批,健力寶一躍成為當地的明星企業。
02
宴賓客
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出足風頭的健力寶,開始將戰線拉回到國內。
1987年,廣州舉辦全國第6屆運動會,勁敵可口可樂,看到體育競技帶來的廣告效益,愿意出資100萬贊助,而李經緯則一口氣把價碼抬高到250萬,并贈送10萬元健力寶飲料。
金錢開道,力度拉滿,再一次拿下贊助權。
在新建成的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大到墻壁,小到痰盂、垃圾桶,通通印上了健力寶的廣告。最夸張的景象出現在閉幕式上,在會場的入口處,200多名工作人員,穿上清一色印有健力寶標志的運動服裝,浩浩湯湯走來。
放眼望去,整個會場,成了一片橙紅色海洋。
健力寶的迅速崛起,給中國飲料市場帶來了春天。一群創業家涌入飲料食品領域,在珠江三角洲一帶冒出大大小小的飲料廠、食品廠、保健品廠,一場“珠江水”和“廣東糧”北伐中國的時代開始了。
吃到“流量”紅利的健力寶,開始在營銷方面下功夫。
1991年,健力寶在紐約設立辦事處,花了500萬美元買下帝國大廈的一整層;1993年,策劃美國第一夫人希拉里暢飲健力寶事件;1994年,將一顆小行星,申請命名為“三水健力寶星”;
這些帶有營銷噱頭的操作,背后是金錢開道,讓健力寶賺足了眼球的同時,也讓李經緯跟三水政府之間的關系,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
總結一下,健力寶在那個時代能夠起底的原因,一方面,在改革開放初期,廣東被時代推到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包括電視、冰箱、啤酒飲料等在內的輕工業,迅速崛起,運動飲料這種新型產品,在當時,市場空間無限;
另一方面,李經緯有著非凡的營銷才能,帶領健力寶披荊斬棘,撐起了健力寶曝光率,從紐約奧運會、廣州六運會,到冠名體育賽事、電視廣告、拉環有獎等營銷手段,哪里有能打廣告的地方,哪里就有健力寶的身影。
03
樓塌了
從1984年開始,健力寶銷售額屢創新高,到1997年,健力寶達到輝煌頂峰,年銷售額突破55億。
表面風光的健力寶,一方面在市場上披荊斬棘,一方面內部矛盾加劇。
關于健力寶股權問題,一直是李經緯的心病。
從名義上講,健力寶是李經緯一手帶大的孩子,但從股份上來看,健力寶實際跟李經緯沒有任何關系,健力寶的身份是國有控股,大股東是三水縣政府,李經緯只是企業經營者。
1997年,想擺脫三水縣困局的李經緯,準備在廣州投10多億資金,建一座健力寶大廈,并把總部遷出三水縣,但被管理層發現,遭到極力反對。
這年的秋天,李經緯再一次試圖讓健力寶在香港上市,間接獲得公司股權,在上市方案中,三水政府拒絕經營團隊購買股票,健力寶上市計劃也隨之流產。
之后,李經緯提出員工持股計劃,想用4.5億元買下政府所持有的股份,方案也被直接否決。
而在三水政府這邊,從1998年起,就開始收緊對健力寶資金管理權,集團開發的新產品,必須經過政府審批才能夠劃撥經費,招商引資也必須經過政府的同意。
健力寶內部迎來變局,李經緯陷入孤立無援困境。
此時“國退民進”正是高潮,TCL被賣給了創始人李東生,美的集團也被何享健拿下,三水縣其它企業陸陸續續完成了制改,只剩下大戶健力寶。
受到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健力寶的銷量也逐年下滑,看不到經營出路的三水政府,也開始動搖經營決心,有意將健力寶出售。
2001年7月,三水政府為健力寶召開轉制會議,戲劇性的一幕誕生了,會上管理層一一表態,結果有90%的人主張賣掉健力寶,但絕不能賣給李經緯。
管理層最開始找到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聽到這個消息后,李經緯通知公司,全面抵制來審核查賬的新加坡人,同時放出消息給媒體,在輿論壓力下,這一收購計劃流產。
管理層又找上娃哈哈,不過在李經瑋軟磨硬泡下,娃哈哈最終也沒有出手。
管理層這時也開始松口,與李經緯團隊達成協議,稱七天之內籌集到4.5億,健力寶就歸李經緯團隊了。
眼見收購有望的李經緯,四處籌集資金。不過,他萬萬沒想到,管理層來了一招“釜底抽薪”。
到第6天,還在籌集資金的李經緯被告知,健力寶將被出售給浙江國投。
第二天,一場倉促的簽約儀式舉行,浙江國投以3.38億元的白菜價格,收購了健力寶75%的股份,要知道,僅僅是健力寶大廈,都不止這個價格。
李經緯坐在會場仰天含淚,一語不發。九天之后,李經緯突發腦溢血,從此再也沒有站起來過,至此,健力寶歸屬權戰役落下帷幕。
04
尾聲
賣身的健力寶,開始了它的至暗時刻,接替李經緯的,是28歲的“氣功大師”張海,這位擅長資本游戲的新官上任后,昏招頻出。
“大刀闊斧”內部改革,丟失了健力寶核心業務,推出的休閑飲料“第5季”、“爆果汽”等品牌,雷聲大雨點小,做多少虧多少。
2004年,健力寶集團爆出資金危機,負債達到30億,已經開始發不出員工工資了。
一年之后,張海因為涉嫌虛假投資、做假賬和侵占集團資金被內部舉報,后來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
此后,健力寶也進入了長達數十年的流放期。
2004 年,北京匯中天恒受讓了張海等股東股份,之后,又轉手到臺灣統一集團,2016年,統一集團稱健力寶品牌定位與自身不合,將股權轉讓給中信。
一來二去,這個幾度易主的民族品牌,在市場上已經徹底失去競爭力。
從0到1,一騎絕塵,再到幾度易主,洗牌出局,健力寶在偶然的機遇中獲得希望,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橫沖直撞,又在必然的因果中歸于沉寂,讓人唏噓。
健力寶的沒落,緣由國營與民營之間界限劃定不清晰,又遇上運營層搖擺不定,埋下了后續一系列的蜜汁操作。
股權糾葛在隨后的十幾年商業浪潮中不斷上演,內部動蕩不穩,外部競爭者環伺,在前后夾擊中,企業難逃被時代拋棄的命運。
不過,健力寶的發展開創了很多先例,為中國飲料行業打下了結實的基礎,也為后來企業創新提供了思維借鑒。
從哇哈哈、王老吉到康師傅、和其正,再到新勢力元氣森林、維他檸檬茶等,正是有了先行者的前車之鑒 ,才有了此后國內飲料品牌的遍地開花,民族企業也開始走出國門,有了與國際品牌同臺競技的資本,獲得更多人的認同。
只不過,屬于健力寶的時代,已經相去甚遠了。
參考文獻
[1]《大敗局2》,吳曉波;
[2]《健力寶奇跡的隕落與輝煌》,齊魯證券;
[3]《健力寶背靠“中信系”謀上市,“民族飲料”的復興之路該怎么走?》,億歐網;
[4]《“健力寶之父的悲情人生:生于市場 死于體制 》,新浪財經;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