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菲的新歌,不是《清風徐來》,是胡來
繼孫楠、韓紅之后,中國影視劇主題歌界裝上了一個新的火車頭:王菲。這些年,處于半退休狀態的王菲在流行音樂上的探索基本停滯,但她的任何風吹草動都穩居頭條。
這一次王菲為電影《港囧》獻唱了一首新歌《清風徐來》,聽完之后只有一個感受:不是清風徐來,是胡來。甫一發布,一眾技術流樂評人開始為這歌聽診號脈,一眾腦殘粉的邏輯一如既往的不需要邏輯,他們說“這樣的爛歌也得虧的是王菲來唱”。憑良心講,十個王菲也救不了這首爛歌。

《清風徐來》的詞曲太爛了,歌詞生搬硬湊,什么“順流而上,海闊天空”…旋律里各種影子,副歌一股民通歌手唱“花好月圓”的氛圍,純滿足都市中年男人不惑情懷的調調。當然這跟王菲無關,她只是唱了個廣告歌,但希望95、00后們要知道,了解王菲要去聽她90年代的專輯,而不是《致青春》、《匆匆那年》。

耳帝老師是民間技術流樂評人里最有文化研究意識的一位,這首歌確實是不折不扣為大齡都市中年男人的不惑情懷招魂的歌。乖乖隆地咚,都市中年男人的不惑情懷里除了裝滿贅肉外還裝了什么呢?且不看曲子,光看歌詞,也是人影斑駁,一眼看去這歌致敬了多少人。
“越是憧憬,越要風雨兼程”,怎么看怎么像去世不久的汪國真當年那句“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的翻版。
“要走多遠,才算走進森林”,此句脫線對接上了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蕩》。這首寫在反戰、民權運動的歌已經被庸俗化為都市中年男人步入人生第二春的心理奶嘴。
“青澀難免,要被遺憾瓜分”,這樣的句子像是早年新概念大賽獲獎選手進級到安妮寶貝之后寫出的句子,透出一種蘇打綠式的小清新。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算是向一千年前的蘇軾致敬,但隔了一千年,山也不是那個山,水也不是那個水。步入中年的徐崢硬是要拿蘇軾來為都市中年男人不惑情懷招魂,這樣庸俗化的詩與哲學依然可以用來掩蓋這些人匱乏的想象力和日益垮塌的肚皮。
“順流而上,海闊天空,人面桃花,傾國傾城。”以前聽到人說王菲與林夕的詞是寄生的關系時還不免為她叫屈,但如今聽到這句真讓人覺得這個論斷也不無道理。說到表達現代都市人的主體經驗,華語音樂界的夕爺自然無出其右。但離開了林夕的詞再來表達四十歲中年人的都市經驗,就像那句“曾幾何時開始細數生辰”那樣有點“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式的顧影自憐。
更糟糕的是,聽到這句帶著濃重的“荷塘月色”風的歌詞,竟覺出鳳凰傳奇的好,起碼鳳凰傳奇從不裝神弄鬼,人家玩的是鄉村重金屬,但玩得有態度,不像《清風徐來》這樣一會兒鄧麗君,一會兒黃家駒,一會兒陳楚生。

盡管《致青春》、《匆匆那年》販賣的偽青春堪與汪峰“信仰在空洞中飄揚”相比擬,但一個天后級的歌手為什么會接下《清風徐來》這樣一首爛歌?幾年前接受楊瀾采訪時,王菲表示希望未來的音樂會是“唯美的”。從《致青春》到《清風徐來》,不知道是不是王菲所謂的“唯美”。
當然,網友的說法也是準確的,什么樣的歌只要被王菲的聲音唱出來都不會太難聽。但音樂如果只退化到聲音的唯美這一個維度,是否也是時代的癥候。王菲這樣的聲音確實滿足了評論家周志強所論述過的“唯美主義的耳朵”。這些歌都構成“青年消逝,青春散場”的青春電影的背景音,《致青春》、《匆匆那年》是唱給趙薇們給我們捏造的那個從未有過青春的,本質上是青春經驗的進一步弱化、退化、窄化,用來馴服一雙雙“唯美主義的耳朵”。
從《致青春》到《清風徐來》,當然是唱給邁向中年的城市中產的。套句毛尖老師的話,他們賣完青春還能繼續“賣春”。當然,這個時代的聲色犬馬其實就是汪國真的遺產、汪峰式空洞的信仰和王菲式的“唯美主義的耳朵”的拼貼。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