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數據帝|難民潮涌入大量人口,將如何影響本地勞動力市場?

在難民潮涌向歐洲之際,外來人口的流入(包括難民)會如何影響本國經濟?這個話題再次擺上臺面。移民的影響是一個常做常新的話題,由于它與本國居民福利息息相關,又往往會在左翼和右翼黨派上得到完全相反的態度,經濟學家們對這個問題也花了大力氣進行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極(xiang)有(hu)價(mao)值(dun)的結論。
下面要說的兩位,就是在研究移民的影響中被引用最多,在兩派研究中最有代表性,最相愛相殺哦不針鋒相對的經濟學家——David Card和George J. Borjas。他們分別在美國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哈佛大學工作。就像兩校的政治立場一樣,兩位教授的研究之間也撞出了不少火花。
Card拋出的觀點——移民不會惡化本地勞動力市場
他倆的爭論從1990年就開始,但研究的契機卻要回溯到1980年的馬列爾偷渡(Mariel Boatlif)事件。
1980年4月20日,菲德爾?卡斯特羅宣布,希望移民到美國的古巴公民,可以自由地從馬列爾港離開。截至同年9月,約125000名古巴人選擇踏上這一旅程,他們大都是低技能勞動者。他們的到來使得邁阿密的勞動力數量直接上升了7%。
對一個勞動力市場來說,這一類移民的突然涌入屬于一種外生沖擊,在經濟學研究中非常寶貴。Card在1990年的文章(http://davidcard.berkeley.edu/papers/mariel-impact.pdf)便使用馬列爾偷渡事件,研究移民涌入對邁阿密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研究的一個難點在于,如何知道在沒有移民涌入時邁阿密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情況?換句話說,邁阿密的對照組在哪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文章找到了亞特蘭大、洛杉磯、休斯頓和坦帕這四個城市作為對照組。由于這些城市和邁阿密一樣,同樣有大量黑人和拉美人,且同樣在70年代經歷了高速經濟發展,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擬一個「沒有移民的邁阿密」可能會發生的變化。
結果顯示,從1979年到1985年,邁阿密的白人、黑人和拉美人在經歷了移民涌入后,其工資相對「沒有移民的邁阿密」分別上升了-2%、10%和9%,而失業率則相對下降了0.7%、3.5%和5.8%——邁阿密的勞動力市場不僅沒有惡化,反而還出現了工資上升和失業率下降的現象。
考慮到難民的涌入可能會對低端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更大,Card進一步將研究范圍縮小到低教育程度的黑人種,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總體來說,邁阿密對古巴移民的吸收沒有搶走其他族裔的工作或影響其他族裔的收入,就是在古巴裔內部,移民也沒能產生顯著影響。
Borjas接招——Card你錯了
Card的研究使得傾向于同情移民的人士找到了武器,但他們的對手也沒閑著。在1994年和1997年,Borjas分別發表了兩篇研究(http://www.hks.harvard.edu/fs/gborjas/publications/journal/JEL1994.pdf、http://www.hks.harvard.edu/fs/gborjas/publications/journal/Brookings1997.pdf),指出了Card的某些不足。
他在文中提出了一個非常銳利且吸引眼球的觀點——溜冰場(skating rink)理論。意思是,本地勞動力市場就像一個擠滿了人的冰場,這時候的移民涌入,將會等量地將本地人口擠出冰面。被擠出的本地人口,自然需要在別的地方找工作。
Borjas提出的一項關鍵證據是,雖然大量移民涌入邁阿密,但邁阿密的人口增長率卻與而那四個模擬「沒有移民的邁阿密」的對照組城市一樣。也就是說,看似移民全部涌入了邁阿密,但實際上被擠出的本地勞動力又到了別的地方,將移民對一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影響進一步擴散到其他城市。在這種假設下,我們實際上無法找到邁阿密的對照組,因為所有城市都會受到影響,邁阿密的勞動力市場相對其他勞動力市場沒有惡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Card的回擊——Borjas你才錯了
Card的反擊出現在1997年(http://davidcard.berkeley.edu/papers/do-immig.pdf)的美國經濟評論短文上,反擊迅速,標題也十分直接——Do Immigrant Inflows Lead to Native Outflows?(移民涌入會導致本地人口外遷嗎?)。根據Borjas的詰問,Card給出了兩點回應。首先,雖然邁阿密的總人口增長與四個對照組城市類似,但是邁阿密的低技能勞動力增長卻顯著地超出了那四個對照組城市。這說明對于低技能勞動力來說,那四個城市仍然可以作為邁阿密的對照組,且一般來說,受移民影響最大的應當是那些低技能勞動力,而邁阿密的研究恰好發現,低技能勞動力的工資和就業率也沒有受到移民的影響,
Card進一步使用Borjas的框架,假如同質勞動力之間的相互替代性假設,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檢驗,即找到下列方程的系數b

如果Borjas的溜冰場理論是對的,b就應當等于-1,即每流入一個外來人口就得有一個本地人口流出。而使用1970、1980到1990三年的人口普查數據,Card發現這個b不僅不等于-1,還是正的,等于0.12,在使用工具變量后,b進一步上升至0.64,顯著為正。這說明移民不僅沒有擠出本地勞動力,反而使得本地的勞動力需求也增加了。
Card再補一刀——在某些情況下,勞動力供給上升并不會導致工資下降
上文中,Card發現了一個顯著為正的b,這個可以看作是本地勞動力和移民的一個替代彈性,而正的b則代表了一個反常的現象——勞動力供給增加了,卻導致勞動力需求增加得更多,需求更加大于供給,工資甚至有可能上升!
這是為什么呢?Card在2001年的文章(http://davidcard.berkeley.edu/papers/men-return-college.pdf)使用了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研究一個同樣令人困惑的問題:30年來,美國本科畢業生相對于高中生來說越來越多,可本科生的工資相對于高中生卻也越來越高,這與經典的勞動力供需理論恰好是相反的。Card的結果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技能偏向的技術進步),即隨著高技能勞動力供給上升,開發那些供高技能勞動力所使用的技術就更加有利可圖,適合他們的崗位也相應增多,這導致高技能勞動力反而更容易找到工作了。
如果將這個理論應用到移民問題上,上文發現的正的b就很好解釋了——隨著移民涌入,本地的產業開始偏向移民的技能結構改變,例如政府發現本地的低技能勞動力很多,便積極洽談,招商引資,企業也覺得有利可圖,一個勞動力需求十萬的富士康工廠便落戶本地。于是,不僅移民被全數吸納,原來的本地勞動力也沒有受到影響,甚至工資更高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勞動力需求曲線甚至變成了向上傾斜的——勞動力供給增多,工資有可能提高而不是降低。
Borjas的回旋踢——移民是不會提高工資的
就像Card在1997年時取了一個針鋒相對的題目一樣,Borjas在2004年的回擊同樣顯得火藥味十足(http://www.hks.harvard.edu/fs/gborjas/publications/journal/QJE2003.pdf),文章大標題是:THE LABOR DEMAND CURVE IS DOWNWARD SLOPING(勞動力需求曲線是向下傾斜的!)斜體的 IS 仿佛讓人聽見了Borjas心中的咆哮。Borjas在2004年的文章和Card在2001年時使用的模型幾乎一樣,唯一的區別是,勞動力的技能區間被劃分得更密集了。
一般來說,勞動經濟學家在區分勞動力技能時,只有研究生、大學、高中和輟學四種,且假設同等技能的勞動力會相互替代,即大學生多了,大學生就會被擠出;高中生多了,則高中生被擠出。而在Borjas那里,經驗這個維度也被考慮進去,在不同勞動力技能組之間,不再有完全替代的情況出現。Borjas的理由也非常好理解,一個剛畢業的高中生也許可以完美替代另一個剛畢業的高中生來運行一個小作坊,但卻永遠不可能完美替代一個有著幾十年經驗的快要退休的高中學歷勞動者。
將技能組別區分得更細之后,Borjas重新發現了負的b,約為-0.3到-0.4之間,意思是,如果一個地區某一特定技能組別的移民增加10%,那么與他們直接產生競爭的勞動力(教育和經驗都類似)工資將會下降3%到4%。
原來,移民還是會影響本地人口的工資的嘛!
爭論的逐漸細化到平息
Card在2005年的研究(http://davidcard.berkeley.edu/papers/new-immig.pdf)主動停止了關于移民對本地勞動力市場影響的爭論。事實上,也確實沒有什么可爭論的了——勞動力供給確實會影響工資,這事實上原本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0.3到-0.4的彈性,比起Borjas高達1:1替代的溜冰場理論還是要低得多了。更重要的是,爭論的雙方始終承認,影響本地居民工資的最重要因素仍然是勞動力需求——本地的產業到底發展如何——而非移民的競爭。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始終都應該更加注意勞動力的需求端,而在勞動力供給端進行調整可能會事倍功半。
不過,Card在那篇文章中也提出了一項新的觀點:雖然移民第一代很難趕上本地居民,但是他們的子女比起本地居民,卻有著更高的教育程度和工資,這對于美國整體的經濟更有好處。Borjas對這項觀點并沒有激烈的回應,他在成功證明了低技能移民會對本地居民工資有負面影響之后,轉而開始研究高技能移民的影響。他在2005年的兩篇文章(http://www.hks.harvard.edu/fs/gborjas/publications/journal/AER2005.pdf、http://www.hks.harvard.edu/fs/gborjas/publications/journal/NBERw10349.pdf)分別研究了外來研究生對于本國研究生的影響,并發現國外研究生申請擠出了本國的研究生申請,尤其是在那些精英學院;且外來研究生畢業數量每增加10%,本國研究生的工資會下降3%。
從Card以馬列爾偷渡事件出發進行的那項漂亮又讓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到Borjas那精細卻略微顯得瑣碎的勞動力技能細分,可以看到整個話題已經被分割得更加細化,也在逐漸接近真相。
移民對本地勞動力市場的研究仍然方興未艾
美國這邊的爭論看似平息,歐洲的研究卻剛剛興起,如Peri等人使用類似的方法,對歐洲移民對本國居民的影響發表了一系列研究(http://conference.nber.org/confer/2014/SI2014/LS/Foged_Peri.pdf),他們發現移民對丹麥等國家勞動力市場并沒有產生負面影響。中國的研究(http://ceqc.ccer.edu.cn/publish_contributions/download?file=%2Fpublic%2Fsystem%2Fpublish%2F180%2F080215.pdf%3F1317050003)也正在進行中。在中國,我們暫時還沒有發現移民對本地勞動力市場有什么特別顯著的影響,包括工資與就業等。不過,囿于數據可得性,現有的研究仍然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隨著中國移民數量的快速上升和數據可得性增加,相信未來中國也會產生一批優秀的研究,也許,針對移民到底對本地居民會產生何種影響,同樣會產生Card和Borjas那樣的爭論。
從美國,歐洲到中國,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移民涌入模式。當農民工遷往城市,人口由小城鎮遷往大城市,由西部往西部流動,移民對經濟的影響會更嚴重,還是更輕微呢?到底是中國的Card會贏得爭論,還是中國的Borjas會笑到最后?雖然這樣爭論往往以屁股坐在哪里開始,但只要使用科學的數據和正確的方法,我們最終仍然會得到一個客觀的結果,從而達成共識,而不是在無依據的爭論中撕裂社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