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銀行業打響壞賬攻堅戰,工行組建特殊資產專業處置團隊
忘掉“金融很重要,銀行鐵飯碗”的幻覺吧!中國五大國有銀行2015年上半年不僅利潤接近零增長,不良貸款余額還在半年內增加了1364億元,增幅達到26.96%。
為此,各大銀行在發布年中業績的同時,也紛紛對壞賬宣戰,并具體介紹了各自的戰術戰法。
首先亮相的是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
截至今年6月30日,工行不良貸款余額1634.95億,相比去年底增加31.32%,增速是2014年同期的兩倍。不良貸款率1.40%,較2014年末上升0.27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1.40%的不良率也已接近工行今年的控制目標1.45%。
對此,工行行長易會滿就在半年度業績發布會上似乎有點示弱:由于形勢嚴峻,工行今年可能不得不放棄其將不良貸款利率保持在1.45%的范圍內的目標。
但易會滿同時強調,下半年,工商銀行“全行上下還要打一場質量資產的攻堅戰”,“來確保資產質量不要出現大的波動”。
易會滿給出的策略是,第一是要嚴格控制新的“出血點”,管好新增貸款質量。二是進行“清淤”,總行專門組建了信用風險監控中心,集中200多個人,利用工商銀行的信息化、大數據技術,對全行12萬戶存量貸款進行不間斷的持續監測,掌握風險化解、保持信貸質量管理的主動權。
工行披露的數據是:針對信貸資產質量的劣變壓力,工行組建特殊資產處置專業團隊,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提高實質性風險化解效果和處置回收率,今年上半年共清收處置不良貸款734億元;加強對逾期和潛在風險融資的管理,收回風險融資2330億元。
與工行類似,中國其他銀行面臨的局面同樣不容樂觀。
截至2015年上半年,農行的不良資產余額達到了1595.43億元,較2014年底大幅增加了345.73億元,不良率更是攀升至1.83%。這是全部16家A股上市銀行中惟一超過1.5%的。農行的關注類貸款率也是五大行最高,余額僅次于工商銀行。
此外,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和關注類貸款比率也呈現上升局面。中行上半年不良貸款率、關注類貸款比率分別為1.41%和2.30%,較2014年末增長0.23%和-0.15%;建設銀行情況也較為相似,上半年不良貸款率、關注類貸款比率分別為1.42%和2.79%,較2014年末增長0.23%和-0.18%,交行則出現雙升的情況,分別增加0.1%和0.56%。

對此,各行也紛紛披露了各自的策略,總體思路大多是嚴控新增,加快處置存量。
農行董事長劉士余指出,農行仍面臨著不良貸款增加和利潤增速下降等多重調整,經營風險防控任務十分艱巨。該行并提出,將根據不良貸款管控的新形勢,在堅持自主清收的基礎上,加大呆賬核銷力度,推進不良貸款批量轉讓,化解存量不良資產風險。
相對而言,建設銀行副行長章更生更關注對利潤的影響。他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不良的處置是技術活,能化解還是要先化解,后處置。在處置過程中能核銷出表外的更好,如果不行要打包,因為打包以后把債權就打沒了;核銷以后所有權還是我們的。比如說蘇州一家房地產企業幾個億的貸款,已經核銷了幾年,沒想到今年連本帶息全部收回。”
最后,讓我們來看看中國銀行更全面的策略。
該行行長陳四清表示,“最近幾年,或者最近兩年,最大的挑戰也是資產質量。把資產質量做好了,管控好了,這個銀行的50%的工作就做好的,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不止50%的工作。”
就此,他具體提出了四方面策略:
其一,從整個銀行的全面資產、風險管理角度來謀劃不良資產化解。銀行要從各個環節來統籌考慮,來進行不良資產的化解。這些環節包括:管理的體制,全面風險管理的要求,貸后的管理,客戶管理的維護,押品的處置和管理,以及不良資產的清收、退出,核銷等。
其二,中國銀行不良資產重點還在表內,重點還在境內,重點還在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重點還在東部地區。
其三,針對目前不良資產的布局和潛在不良資產的分布狀況,中國銀行準備推行集約化、專業化、市場化相結合的策略,來化解不良資產,保證資產的安全。
其四,陳四清罕見提到了社會責任。“不是說不良資產降得越快,降得越多,就是越好,也要看到實體經濟的承受程度,我們在化解不良資產過程當中,也要注意維護市場的穩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