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濟學人:追求自由和新財富正在打破中國傳統家庭結構
遲瑩瑩(音,下同)在她的小公寓里向我們談起了她的父母,在她的描述中,他們總是想要成為她人生的控股股東。現在,遲瑩瑩和兩只貓及一堆貓頭鷹瓷像共享這間居室。在她二十歲出頭的時候,母親就因為她還沒結婚而大發雷霆。28歲時,遲小姐做出了“人生中最勇敢的決定”,搬到了自己租賃的房子中。現在33歲的她享受著有隱私的生活——但也付出了代價:每月4000元(約合625美元)的房租幾乎花費了她一半的薪水。
在很多國家,婚前離開父母的房子是一項成年禮(rite of passage, 指人類為了慶祝其成員長大成人者而舉行之禮俗儀式——譯注)。但在中國,像遲小姐這樣做出未婚獨居的選擇,卻已經處于離經叛道的邊緣。中國文化的觀念非常重視家庭成員共同生活。不過,越來越多的人正選擇獨居。
在2000到2010這十年間,單人家庭的數量翻了一倍。根據人口普查的數據,今天有超過5800萬中國居民獨自一人居住,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美國、英國與法國的獨居人口數之和。僅有一名居住者的家庭占總數的14%。盡管這一比例目前要低于日本和中國臺灣(見下圖。經濟學人原文圖表中沒有中國臺灣的數據,可能意指中國香港——譯注),但無疑會進一步增長。

對于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多,就越有可能搬出去獨自居住。在中國,富裕地區非寡居的獨居人士的數量更多:在北京,五分之一的家庭只有一人獨自居住。結婚年齡不斷上升,尤其在像上海和廣州這樣的大都市,男性的平均婚齡超過30歲,女性則是28歲,比美國的同齡人更晚。離婚率雖然比美國低很多,但也處在增長中。每年有350萬對的中國夫婦婚姻破裂,然后加入獨居大軍當中。
對一些人來說,獨居是走向婚姻、再婚或家庭重組的過渡階段。但對越來越多的人來說,獨居或將成為他們的終身狀態。在城市中,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城市女性將維持單身作為一種積極的選擇,這標志著她們地位的上升和更好的工作機會。與此相對,在農村地區出現了扭曲的性別比,男性數量超過女性。因為農村家庭更偏好兒子,選擇將女嬰的胚胎流產,或將女嬰遺棄。結果是數以百萬、難以消化的單身漢。
在過去的中國,成年幾乎毫無意外地意味著在受到監督的農村或城市體制中結婚生子。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理睬世俗的眼光,追求自己選擇的社會生活以及性生活。
長期來看,獨居現象對中國構成了一個挑戰。一方面,獨居并不一定意味著破壞社會規則,畢竟,手機和網絡的普及使人們比過去更容易和親友保持聯系。另一方面,逐漸松散的家庭紐帶或將讓位給新的社會網絡,興趣團體,甚至可能是一些基于政治訴求的群體。
眼下,獨居人士往往要遭受冷嘲熱諷。未婚女性被貼上了“剩女”標簽;未婚男性則被指為“光棍”——對延續家族之樹而言他們無能為力。一個名為“獨居女性”的在線小組里面充滿了單身女性對總是被人告知“該找男朋友了”的抱怨。
由于中華飲食文化與很多人一道分享許多道菜的習慣密不可分,對于獨居的人來說,出去吃飯也是一種折磨。2014年,上海記者蔡雅妮在聽夠了層出不窮的對獨自進餐的批評后,寫了一本叫做《一人食》的書,教獨居人士如何將中國式飲食做成一人份的美食。根據傳統,即使是一頓樸素中餐也要包含“四菜一湯”,這對一個人來說實在太多了。
(澎湃新聞實習記者李裕晨 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