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周振鶴:唐朝藩鎮割據為何能持續一個半世紀

周振鶴
2015-09-02 18:13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編者按】本文系周振鶴先生為《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李碧妍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版)撰寫的序言。標題為編者所擬。經出版方授權,澎湃新聞轉載。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統一與分裂的現象是極其引人注目的政治過程。連說書人的口頭語也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地將“分裂”的意義作一剖析,則會發現,中國歷史上由一個統一的政權分裂為兩個或更多政權的例子,其實只有漢末與唐末。換句話說,統一政權的分裂只出現過兩度,一而再,并沒有再而三。許多人通常也視為分裂時期的遼宋對峙與金宋對峙其實并非由一個政權分裂而來,而是不同政權之間的并立。遼的前身契丹政權比北宋還早出現,改國號為遼也早于北宋開國。金則是擊敗了遼政權才與南宋并存。至于秦統一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也并不是分裂時期,而應視為未統一階段。西周并非中央集權制國家,而是封建式國家,封邦建國制度本身的形態就是各封國之間的并立狀態。

進一步言之,漢末與唐末所引起的分裂還有程度的差異,漢末引起的分裂時期很長,若從魏文帝黃初元年算起,直至隋滅陳,前后有390年。如果自漢獻帝興平二年孫策割據江東算起,則更長。而唐末的分裂從后梁太祖起算,到宋太宗滅北漢,不過73年。這樣看來,有一個問題就值得我們思考,為何中國歷史上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引起的分裂次數很少,且分裂時間趨短?這個問題很大,不容易一下子說明白,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中央集權制國家在確立了這一制度以后,不斷隨著歷史的進展而有技術上的改進,使得中央集權的程度越來越高,分裂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即使一旦分裂,也會比較快地走向重新統一。黑格爾以為中國沒有歷史,有的只是王朝的更迭。但他不知道中國歷史的機制是漸變而非突變,如果從更長遠以及更大范圍來看,則中國歷史上的制度演變是有損有益,也就是對前代制度有繼承的一面,也有改革的一面。繼承是保持連貫性,改革則是為了適應新形勢。所以孔夫子在回答子張“十世可知耶?”的問題時,就答道“殷因于夏禮,其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其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從過去的朝代汲取歷史經驗與教訓,對前代的制度采取有損有益的政治措施,成為中國歷代政權運行的基本脈絡。

唐朝最終因為藩鎮割據而分裂,但卻又因藩鎮的并峙均衡而維系中央政權,延續了比唐前期的完全統一時期更長的時間。這是一個頗有點奇怪的現象,這個現象正說明唐代吸取東漢分裂而亡的教訓而采取的措施起了相當的作用。當然,這個作用并不完善,所以唐朝仍不免亡于分裂割據,于是后來的宋代,對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更加措意,地方權力進一步被削弱,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于是宋以后,再未因地方分裂而引起王朝的覆亡。由于唐代后期的藩鎮并立現象的兩重性,一方面是唐代分裂的原因,另一方面又是維持中央政權得以不墮的因素,使得歷史研究者投入許多精力對這一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的關鍵無非在于中央、藩鎮與州三方的政治關系,或討論藩鎮與州的關系,或分析州與中央的關系,或辯證中央與藩鎮的關系。或綜其中兩方論之,或統其三方而作分析。

其中關于中央與藩鎮的關系在粗線條方面是相對明確的,一方面是河朔諸鎮的割據狀態,使得唐后期的統一形勢成為跛腳的狀態。另一方面是東南八道的忠誠與經濟支持使中央政權得以運轉,此外則是邊緣藩鎮的不即不離狀態。但在中央能夠控制的藩鎮中,有一層最重要的關系存在于中央、藩鎮與州之間。中央一直想要維持安史之亂以前直領州縣的狀態,而藩鎮則想控制所屬州縣以獲取本身最大的利益。唐代后期即在這種拉鋸爭奪的動態均衡過程中維持了一百五十年之久,遠遠超過中國的一些一統王朝。其實唐初的地方政治制度設計已經慮及東漢的教訓,采取了許多預防措施,其大要略為以下三點:一是不設高層政區,以中央直領州級單位;一是將州一級政區的地域劃小,不讓其擁有過大的人力財力;三是不劃定監察區,避免其轉化為行政區。這一措施的最大缺陷是中央政府的管理幅度過大,難以周全,于是在唐玄宗時仍然不得不劃定十五個監察區,為以后的藩鎮分立種下了地域方面的基礎。

安史之亂以后,為鎮壓叛亂而形成的藩鎮,實際上是合軍區政區與監察區為一體的特殊地方機構,其與中央爭權乃是自然正常的行為。所以表面上看起來,中央、藩鎮與州是三層直線關系,實際上是三角關系,三者各為一角,互相“繃著”。正因為就全唐范圍而言,各藩鎮之間也是互相繃著,唐后期就這樣繃了一個半世紀才壽終正寢。這種情況宋代統治者十分清楚,深知地方政區的兩級制絕不可行,而三級制又行不得,索性就設計了一個調和的全新制度,雖設高層政區,而分其職司為三、四個部門,而且州一級政府還可直達中央,不為路一級長官所阻隔。這樣的制度使北宋相對正常地運轉了一百來年,又繼續在南宋再運轉了差不多同樣的時間,更在百年之后又為明代所改進效仿。于是我們從中看到了現代所熱議的唐宋變革的一個側面樣態。

雖說唐宋之際的政治變革的基本理路已為大家所知悉,但其間的細節部分并未見得為人所熟知,而且還常常對同一史實有見仁見智的分歧。李碧妍這本《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是作者多年來獨立思考唐代藩鎮問題的心得總結。雖說李碧妍從我讀博士研究生,但一直習慣于獨立思維,這本書即是她獨立思考精心構思的結晶。此書集中討論了8世紀中期至9世紀初唐代的地方政治問題,構成全書的四個章節,分別論述了政治焦點各不相同的四個區域——河南、關中、河北及江淮——在安史之亂爆發后的政治發展情形,這些論述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而展開,即唐后期中央政府是如何處理安史之亂及由此所開創的藩鎮時代的地方政治危機,重新樹立起朝廷的政治權力的。雖然上面我說到唐代中央與藩鎮關系的粗線條是明確的,但細節卻有待于深入的揭示。有別于以往的一些藩鎮研究,本書作者的著力點在于將一系列被以往研究所忽略的藩鎮事件,還原到一個具體的政治社會場景之中,或者說,在一個特定的時空界限內,去對與藩鎮有關的各種地方政治事件進行闡釋,以此來為讀者展現一個富有生機,且呈現出多棱面的藩鎮群體,并提供一個遠比一般認識更為復雜的中晚唐地方政治面相,并在此基礎上,對藩鎮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重新給予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判斷。

作者對歷史細節有著特殊的敏感,并且也樂于在追索歷史細節的過程中去充分發揮自己在邏輯推理方面的能力,因此閱讀本書似乎有著面對推理小說的感覺。當然,作者的目的并非單純地糾結于個別的歷史細節,或只是對具體的歷史事件進行有興味的解讀。本書作者的目標,顯然是希望通過藩鎮這一視角,去思考藩鎮所處的時代的整體結構與發展方向,并且,對藩鎮所在的中晚唐這樣一個時代,給予一個恰切的歷史定位。換言之,作者對藩鎮個案的微觀考察,希望最終導出的是對一個宏觀時代的把握。而借由作者的這一努力,我們也可以看到她對于熱議多年的“唐宋變革”的理解,是如何受到前輩學者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反思的。雖然在李碧妍之前,已經有過數量眾多的對藩鎮的研究,但我相信本書絕對不止是在這些著作中數量上的增加而已。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镇市| 灵宝市| 平远县| 理塘县| 宣城市| 同仁县| 怀宁县| 石渠县| 达孜县| 维西| 瑞安市| 兴文县| 麟游县| 东丽区| 辽阳市| 汝阳县| 沅江市| 六盘水市| 丰原市| 阳高县| 乾安县| 永吉县| 东乌珠穆沁旗| 九江县| 乳山市| 怀宁县| 大同县| 达日县| 思茅市| 彭州市| 仙桃市| 湖口县| 景东| 都江堰市| 电白县| 泰安市| 金秀| 麻栗坡县| 宜宾县| 鄂托克前旗|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