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短跑歷史性突破背后:苦練交接棒兩年,拿牌早有心理準備
我們又一次書寫了中國速度!
8月29日晚,在北京田徑世錦賽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中,由莫有雪、謝震業(yè)、蘇炳添和張培萌組成的中國隊以38秒01的成績歷史性奪得亞軍,這也是本屆世錦賽中國田徑分量最重的一枚銀牌。
中國接力隊的突破不但是中國短跑提速的縮影,也是中國幾代短跑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壽星蘇炳添賽前預感決賽“有戲”
在闖入世錦賽男子100米決賽后,本賽季兩次跑出9秒99的蘇炳添就把目標放在了4×100米接力上。他告訴教練袁國強,沒有什么比生日當天闖入決賽更令他激動。
“從百米比賽結束后,我心里就暗暗想,或許更好地留在最后,我能收到最好的禮物。”蘇炳添并沒有說出來,但接力賽奪牌的念頭也多次閃過腦海。
在26歲生日這一天,蘇炳添成為鳥巢最幸福的人。解說席上的偶像劉翔和全場觀眾一起為這個廣東小伙高唱生日歌,更令他幸福的是,他和隊友們在接力預賽中,以37秒92改寫亞洲紀錄,又在決賽中歷史性地奪得銀牌。

對蘇炳添而言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生日,“這是我這輩子最難忘的,沒想到這么多人唱生日歌,還和國歌在一起交相輝映,感謝我的隊友能拿到銀牌。”
“決賽肯定沒預賽成績好,因為我看了好幾屆決賽就是這樣,而如果我們像預賽正常跑下來,最起碼第五。”蘇炳添告訴了隊友謝震業(yè)決賽“有戲”,只是沒有說這個預感其實是有可能摘牌。
這塊銀牌是中國短跑項目上全新的突破,在不少人看來,分量之重完全不亞于蘇炳添跑出9秒99躋身世錦賽百米決賽。
有網(wǎng)友甚至打比方稱,“中國男子接力隊摘銀相當于國足殺入世界杯決賽。”

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這枚沉甸甸的銀牌帶著幸運,因為中國田徑在世錦賽上傳承了劉翔的“第9道奇跡”,而大賽時常掉鏈子的美國隊則因為交接棒跑出接力區(qū)而被判犯規(guī)被取消原先亞軍的成績。
“能夠奪得銀牌也證明了我們的實力,而運氣恰恰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中國男子接力隊的主教練袁國強并不在意所謂的“運氣說”。
如果從去年仁川亞運會開始留意,你會發(fā)現(xiàn)中國男子接力隊逐漸躋身世界一流的行列。亞運奪冠時,他們就跑出了37秒99,成為世界上第9支跑進38秒的國家隊。在北京世錦賽的4×100米預賽中,他們更是把亞洲紀錄提升了整整0.07秒。
“今年隊內(nèi)的訓練中,他們多次跑進38秒,已經(jīng)擁有了相當強的實力。”袁國強告訴澎湃新聞記者(www.kxwhcb.com),中國男子接力隊甚至早已超越了7年前北京奧運會上,摘得4×100米銅牌的日本隊。要知道,當時日本隊的成績是38秒15。
“應該說,中國隊已經(jīng)有了拿獎牌的實力,事實也證明了這點。”

在袁國強眼里,這原本就是一支被寄予厚望改寫歷史的隊伍。
第一棒的莫有雪只有19歲,但兩年前他就成為首個在世少賽奪得男子百米冠軍的中國選手;第二棒的謝震業(yè)是200米全國紀錄保持者,今年他還跑出了10秒25的百米個人最好成績;
第三棒是兩次跑出9秒99的蘇炳添;
第四棒張培萌的個人最好成績也是驚人的10秒……除此之外,接力隊還有老隊員陳時偉、吳志強。
謝震業(yè)承認在百米比賽中,中國選手遠沒有牙買加隊的博爾特、美國隊的加特林這些高手強大,“但接力是團隊項目,我們的默契彌補了缺陷。”

攻克曾經(jīng)的“瓶頸”交接棒
過去,中國接力隊經(jīng)常在大賽中功虧一簣,除了本身實力的問題外,交接棒環(huán)節(jié)出錯屢屢上演。
上屆莫斯科世錦賽上,第三棒的蘇炳添幾乎是抓著張培萌的手,把接力棒硬塞在后者的手中,最終因為這樣的失誤無緣決賽。其實,在早前的亞錦賽、亞運會甚至東亞運動會上,中國接力隊就多次栽在交接棒技術上。
這兩年張培萌、蘇炳添迅速提升了中國的男子百米水平,接力也成為中國田徑新的突破口。作為蘇炳添和莫有雪的主管教練,接手男子4×100米接力后,袁國強把重中之重放在了提升交接棒環(huán)節(jié)上。
“以往我們的運動員在交接棒環(huán)節(jié)總是顯得有些停滯,這只有靠訓練去加強和鞏固。”從去年年底開始,只要中國短跑隊的隊員們在一起集訓,袁國強就會每天安排接力練習。
“甚至每周都有2至3節(jié)接力專項訓練課讓我們培養(yǎng)默契。”接力訓練對于細節(jié)的雕琢讓張培萌這些隊員也逐漸有了提高,從仁川亞運會、今年的亞錦賽和世錦賽來看,中國隊的交接棒技術愈發(fā)純熟,過去一年中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問題。

在預賽中,中國隊的交接棒問題一度稍有反復,但下午最后的備戰(zhàn)前,四人還特別商量了最后的交接棒細節(jié)。而決賽在和張培萌完成交接棒后,激動的蘇炳添還做出了一個“第一”的手勢,他說:“當時感覺交接棒什么的都不錯,應該是有(獎牌)了。”
除了交接棒外,中國接力隊也創(chuàng)造了激烈的競爭氛圍,陳時偉、吳志強與莫有雪競爭首棒,而謝震業(yè)、蘇炳添和張培萌在接力賽中的位置也早早固定下來,以增加默契。
“我們一直是誰狀態(tài)好誰上,這也促使隊員更加努力。”袁國強說道。

幾代中國田徑人共同的追逐
“這不光是我們的銀牌,也是中國幾代田徑人不懈努力下的共同收獲。”蘇炳添和隊友走下賽場時,先后和教練袁國強擁抱。而這位1978年全國百米紀錄保持者也濕潤了雙眼。
在離開賽場后,袁國強就把所有的心血放在了培養(yǎng)速度接班人上,他先后培養(yǎng)出了蘇炳添和莫有雪,對于中國隊的接力也是精雕細琢。張培萌的教練李慶也一樣把時間都全都放在了弟子身上,用漫長的光陰去幫助隊員追逐那一個個通向極限的時間。
學院派教練李慶練過短跑,也在德國留學,他還是中國最頂尖的體育科研工作者。除了訓練張培萌,他還在清華大學擔任博士生導師,培養(yǎng)年輕教練并訓練清華短跑隊。
“我們已經(jīng)逐漸壓制了日本這個老對手,但想要再進一步互相學習很關鍵。”李慶的想法這些年也一直為中國田徑隊所執(zhí)行,只要是有潛質(zhì)的新秀,盡量送到有水平的教練麾下,田徑中心則提供包括經(jīng)費、出國等幫助。
這兩年,中國田徑隊每年都會去美國的邁克爾·約翰遜訓練營進行海外訓練,美國短跑教練勞倫·西格雷夫也幫助中國短跑運動員改掉技術陋習。而袁國強、李慶這些本土教練則結合隊員的情況精心調(diào)教。
田管中心副主任馮樹勇或許最有發(fā)言權,這位教練出身的官員對目前中國隊的短跑教練有一個最直接的總結——善于學習和鉆研。
“中國短跑的突破并非一人之功,也非一人之力,就像創(chuàng)造歷史的四位接力選手說的那樣,這是中國田徑的榮譽,我們還有奮斗空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