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劉巍:城市更新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題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設計研究所所長劉巍
“城市更新涉及的范圍很廣,有的區域看似物質衰敗,其背后是經濟社會和人口的問題,如果僅僅用物質的手段來應對城市更新,不一定能解決深層次的問題。”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設計研究所所長劉巍認為,城市更新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
更關注街道和社區營造
2020年以來,各地政府將城市更新作為編制“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
今年3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獲批。當月,《深圳經濟特區城市更新條例》正式施行。
4月,北京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研究《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
6月2日,總規模約800億元的上海城市更新基金正式成立,是目前全國落地規模最大的城市更新基金。
“北京提出大力加強市場的參與程度,深圳市場化程度更高。”劉巍評價。
除了一線城市,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加入城市更新的浪潮,并走出了頗具特色的新路子。劉巍表示,部分城市與一線城市相比財力薄弱一些,會積極發動社會力量產生效能。
以成都為例,這座城市一直在推行的社區營造工作,很多問題化解在社區層面。劉巍介紹,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的成立是一個標志性事件,成都從政府層面倡導和推動社區營造,通過社區建設培育了很多社會組織。
劉巍表示,成都設計資源豐富,有審美品位,歷史上一直是文人雅士流連的地方,市民對享受生活、審美有追求,因此社區更新和營造既有顏值又有空間,加上眾多社會組織發起的行動,是挺好的“四兩撥千斤”的做法。
值得關注的是,發動社區力量的同時還要注意“能量補足”。“社區是城市更新實踐的第一線,所以街道被定義為城市更新的主體。街道缺乏規劃、律師、社工、物業等各個方面專業力量的支持,隨著城市更精細化管理,需要不斷讓專業的人投入城市更新一線,處理推進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問題。”劉巍指出。
能否設置一個“不參與更新的選項”
“在城市更新的路途上,我們常常需要等待,因為有些事物需要用時間來塑造。”劉巍說,城市系統自身有一個變化過程,“所有的參與方都難免主觀,我希望這個地方變成什么樣,或者我代表的群體希望變成什么樣。”
劉巍強調,應該讓使用者參與進來,更應該考慮,能否為他們設置一個“不參與更新的選項”。比如有些城中村環境很差,條件很惡劣,但還是有人居住。設計師和規劃師很想對其做出改變。可大家容易忽略的事實是,沒有人愿意住在條件很差的地方,對于住在那里的人來說,他們有過權衡,也有過無奈,最終他們發現只有這樣的地方才能夠提供一個他們支付得起的住處。“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給他們不參與的權利。暫時不去做這些行動,不去介入他們的空間,我認為其實是可以的。”
其實在這個方面,管理層也做出了積極的引導和努力。7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明確提出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閑置和低效利用的商業辦公房屋,城區、靠近產業園區或交通便利區域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符合條件的基礎上均可建設為保障性租賃住房。
劉巍表示,此舉不僅盤活了更多的城市存量空間資源,還為城市新市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進而激發創新人群的創新動能。
劉巍認為,或許正是因為沒有設定“不參與權”,很多人會覺得城市更新有挫敗感:為什么我的想法實現不了?為什么很多城市更新項目發生了不想出現的結果?“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我們的管理者和行動者是否在用系統的思維去解決城市問題?是否讓有真實生活和真實利益的人充分表達參與的意愿?是否將意愿落實于行動?我們需要對城市更新給定一個邊界,我們面對的城市更新問題恰恰就在于它的復雜性,我們需要界定需求,界定更新目標,不能太想當然。”
搭建平臺充分交流達成理解
在城市更新的推進過程中,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都有自己的訴求點,對于物質空間的改造,有很滿意的同時就會伴隨著很不滿意,想要達成共識是一件何其難的事,然而卻不是沒有“共生之道”。
劉巍參與了北京國子監街區的研究和觀察,幾年來她與居民、商戶、學者等不同的人溝通,他們對這個區域有不同的理解,“我最知道”是他們固有的認知,但他們沒有互相交流的機會。
劉巍發起了一場國子監街區的開放空間討論,邀請了60多個對話題和區域感興趣的參與者。每個人都有發起話題的機會,3個多小時的討論中,大家選出了14個話題進行討論,這些話題涵蓋了文化、歷史、民生、游客與居民、特色商業何去何從等等內容。
劉巍觀察,不同人群聚在一起交流的時候,原來的固有認知會發生改變,他們獲得了新的認知,而新知識加上之前的認知,就產生了化學反應。
“我們做城市更新的時候不一定依托于某種行動,也可以依托于觀點不斷的碰撞,讓各方在交流中達成諒解。”劉巍說,就像參與國子監開放空間討論的人一樣,起初他們帶著各自的訴求而來,而通過交流,他們的關注點從自身放大到他人甚至到整個街區,這種關注點的放大使他們更容易站在他人或更高的立場去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照和尋求城市問題的解決路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