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戰敗國日本⑤|以退為進:日本的戰略忍耐與安倍大棋局

2015年8月14日傍晚,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官邸發表發表代表日本戰后70年官方立場的“安倍談話”。令人意外的是,安倍在談話中包含了“村山談話”和“小泉談話”內反省歷史的四大關鍵詞(包括反省,侵略、殖民統治和道歉),和幾年前提倡“侵略戰爭未定義論”的安倍判若兩人。
安倍為什么決定改變自己的思想信仰,承認日本過去的侵略責任?是什么因素令安倍決定在戰后70年這一重要的日子采取戰略忍耐?
支持率暴跌 面向國內政治的表演
忍,在日本政治文化中一直被推崇為難得的品格。歷史上著名的德川家康至今仍被日本人所推崇,正因為他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才最終成功開創了長達250多年的德川幕府時代。安倍似乎也學會了忍。戰后70年談話秉持隱忍基調,原因有二:
一是和安倍最近暴跌的內閣支持率有關。由于7月強行在眾議院通過安保改革法案,安倍的民望最近已跌近30%的警戒線。日本NHK電視臺8月10日的民調顯示,安倍的支持率跌至37%,反對率高達46%。最近幾周,雖然安倍連向日本社會釋出善意,宣布取消鋪張浪費的2020年東京奧運場地計劃,延遲推行沖繩美軍基地搬遷工事,但其內閣支持跌勢仍然不止。
當內閣支持率出現不順時,外交往往成為安倍推高內閣支持率的發動機。這一策略在2006年和2014年被他多次采用。早在上月16日,安倍的外交親信、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谷內正太郎就被派往北京訪問,預先向中方說明安倍戰后70年談話的內容,意圖在今年秋實現中日首腦會談。對此,中國領導人反應積極,總理李克強、國防部長常萬全、國務委員楊潔篪先后破格會見谷內。
據日本《每日新聞》7月27日報道,北京方面向安倍提出訪華3項前提條件:一是遵循日中之間的4個政治文件(1972年的《中日聯合聲明》、1978年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98年的《中日聯合宣言》及2008年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二是恪守村山談話精神;三是首相不參拜靖國神社。這3項條件對安倍來說難度都不大。本次安倍談話的內容可以說滿足了中國官方對日本歷史認識的最低基本要求。安倍9月訪華可能性在增加,內閣支持率回復有望。
以退為進 集中力量重振日本
戰略忍耐的另外一個原因,和未來安倍重振日本的大業有關。2013年2月,剛上任不久的安倍曾前往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發表演講。安倍當時極為堅定地表示:日本回來了(Japan is back)!日本一定要做一流強國,可見安倍拒絕接受在國際上流行的“日本衰落論”,其一系列經濟和國防改革政策都是針對日本在國際上的“身分認同危機”和“日本衰落論”提出的。
如今,安保法案仍在參議院審理中,安倍經濟學前途未卜,仍未得到來自日本民眾的廣泛支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安倍談話以退為進,采取戰略性忍耐,目的是為了避免和中國在歷史問題上過分糾纏。集中力量加速軍事正常國家化、強化和美國的軍事同盟確保日本安全并鞏固日本一流強國的身分認同,和崛起中的中國在廣闊的東海和南海長期周旋,才是作為“民族主義安倍”的最終政治目標。安倍最近在家鄉山口縣透露有意連任自民黨總裁,擔任首相直到2018年,就是一大徵兆。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次安倍談話在措辭上也是耐人尋味的。談話中稱,日本“對上次大戰的行為再三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的心情……歷屆內閣的這些立場,今后也不會動搖”。 長年研究日本歷史認識問題的一橋大學教授吉田裕在談話發表后即指出,“安倍使用的措辭是間接式的,雖明確繼承了村山談話,但沒有使用直接語態反映安倍自身是如何看待侵略歷史的”,可以說為今后的反口留下了伏筆。
從中國角度來看,實施陸權色彩濃厚的、以“一帶一路”為主軸的西進大戰略,是中國下一階段戰略發展期的關鍵。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訪問美國。面對來自守成霸權美國日益增強的戰略疑慮,管控中日關系,防止“日本問題”導致中國東部戰略周邊出現外交失控,是中國的長遠利益所在。在東亞兩雄的共同利益交匯下,中日關系目前正朝著有效管控的方向徐徐前行。
(作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學地域研究機構現代中國研究所副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