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航母到高鐵,制造大國中國都不懼卡脖子,為什么?

文 | 華商韜略 斯欽
是它,支撐起中國高鐵騰飛的夢想。
截至2021年4月,中國高速鐵路總里程已達3.79萬公里,占全世界高鐵總營業里程的66%以上。
無論是黑龍江的極寒之地,還是西藏的世界屋脊,中國鐵路能夠貫通中國、領先世界,靠的就是中國鋼鐵的強悍。

2012年,哈爾濱到大連的哈大高鐵通車,中國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高寒高速鐵路。
然而在此之前,很多人悲觀地認為:哈大高鐵的建設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東北的地理條件太過嚴酷。
黑龍江地區冬季平均氣溫在零下20°左右,夏季最高氣溫能達到35°附近,年溫差可達50°-80°,甚至局部溫差能達110°。
眾所周知,金屬存在熱脹冷縮的物理特性,溫差越大,熱脹冷縮就會表現得越劇烈,再結合當地厚達一米多的凍土,有人調侃道:在東北修高鐵就像是在冰淇淋上安鐵軌,技術難度極大。
而且放眼全世界,2009年冬季,“歐洲之星”列車凍僵在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致使1200多名乘客滯留海底,可以說,中國高寒高鐵的建設根本沒有成熟經驗可供借鑒。
但為了東北老百姓的出行需求,國內很多公司深入技術無人區,攻克了很多技術上的難題。
像是鞍鋼集團,經過他們的潛心技術攻關,為我國高緯地區專門打造出高寒鋼軌,它對氣溫變化的耐受程度更高,在惡劣條件下仍能保持軌道狀態的穩定。
直至現在,我國鞍鋼集團仍是全球唯一可以生產高寒鋼軌的鋼鐵企業,全國有七成的高鐵鋼軌就產自于鞍鋼。

靠著這些高寒高鐵建設的項目經驗,中國得以參與俄羅斯莫喀高鐵建設項目,而它正是中國高鐵走出國門的第一個海外項目。
中國鋼鐵技術的進步有目共睹,更是在一些“卡脖子”的高精尖領域打開了突破口。

高鐵輪子,是高鐵最核心的零部件,也是全球公認技術難度大、生產難度大的尖端產品,對強韌性、耐磨性、抗疲勞性要求極高。
然而,自從中國開始研發高鐵之后,掌握高鐵車輪制造技術的西方國家就將高鐵車輪制造技術列為戰略性核心技術,不申報專利、不發表論文、不接受交流參觀,在多個方面對中國封鎖相關技術。
中國要想突破封鎖,第一件事就是從研發高鐵輪用鋼下手。
隨著多年努力,2017年,中國鋼研科技集團研發出了用于高鐵車輪的國產輪用鋼,多項指標超過國外同類進口材料,給中國打造高鐵“國腳”提供了材料支持。
當然,中國鋼鐵的強大實力不僅局限于高鐵,同時,中國還是少數幾個能生產航母甲板鋼的國家、唯一掌握無縫鋼軌焊接技術的國家。

中國工程院士李衛說:“制造業大國必須是材料大國,而制造業強國首先要是材料強國。以鋼鐵為代表的材料,是所有制造業的支撐,可以說是制造業的‘糧食’。沒有‘糧食’,就談不上由大變強。大國重器離不開鋼鐵材料。”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