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陷入“身高焦慮”的父母:一年花十幾萬,讓孩子靠打針長個子
原創 Cheryl 精英說 收錄于話題#說姐談教育52個
“沒到一米八,就是三級殘廢。”
當代父母的育兒焦慮,已經從教育、顏值,延伸到了孩子的身高。
多吃、補鈣、打生長激素,打開電商平臺,這些“長高”神器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長高鈣片、長高激素、長高神器鋪天蓋地,僅其中一款長高鈣片的月銷量就有5萬多單。

圖片來源自網絡
與此同時,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過去7年間,生長激素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達30.42%。
2013年,國內生長激素市場約為12億元,2019年,市場規模便已達58.89億元。根據西南證券估算,2020年市場規模大約是77億元。國內生長激素市場突破百億,指日可待。
生長激素市場蓬勃增長的背后,究竟是誰在利用“身高焦慮”圈錢?生長激素究竟有沒有效果?又是否適用于所有孩子呢?

一場“身高焦慮”下的誤診
一年前,朵朵被診斷為性早熟。性早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如果女孩在8歲前出現性發育征象,就有點過早,提示“性早熟”。
按照浙江一家三甲醫院醫生的說法,朵朵現在10歲,身高144cm,如果不進行干預,只能長到153cm。因此醫生建議朵朵使用生長激素進行治療,在孩子有限的生長時間內,盡可能地提高孩子的生長速度。

圖片來源自網絡
為了確定醫生的診斷結果,朵朵媽媽一連跑了三家三甲醫院,結果都是統一口徑,建議朵朵盡快打生長激素針。
當朵朵媽媽詢問生長激素針是否會對孩子產生副作用時,醫生表示:“這個針是什么?這可是全球著名的金賽藥業的針!”
生長激素針并不便宜,因制劑不同,體重和敏感性不同,每月費用在3000元到15000元之間,且往往需要注射2至5年的時間。
當朵朵媽媽提出拿藥時,醫生的情緒顯得有些激動。他表示這里不能拿藥,會占用醫生的額度,并推薦了旁邊一家藥店,還“貼心”地介紹,那里有兩種針,比較貴的那一款現在有75折活動,可以一次性囤上三個月的。

圖片來源自網絡
醫生的表現讓朵朵媽媽心生疑惑,于是她又花了幾百塊錢,通過線上問診北京和南京的兒童內分泌科醫生。結果兩位醫生一致回復:朵朵的性早熟是誤診。
截然不同的答案讓朵朵媽媽深感疑惑,她打算帶女兒去到南京三甲醫院接受面診,結果醫院的醫生同樣表示,朵朵并沒有達到性早熟的標準,并不需要打針。
但實際情況是,朵朵在之前接受治療時,已經注射了一年的性激素抑制針。
打了抑制針之后,孩子體內雌激素減少,雌二醇水平會降低到性發育之前的水平,延緩骨齡的進展。因此現在必須要配合生長激素,在延長生長時間的同時,增加生長速度,才有可能保證身高的正常發育。

圖片來源自網絡
聽了醫生的解答,朵朵媽媽雖然無奈,但也只能接受。當她帶著朵朵來到指定購買生長激素針的地方時,驚訝地發現這里擠滿了家長和孩子。
原來陷入“身高焦慮”的家長,遠不止她一個人。而這些孩子是否真的需要生長激素針,也許除了醫生,誰也無法得知......

生長激素治療真的有效嗎?
兒童成長需要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GH),它是大腦垂體前葉細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質,是肽類激素的一種。其主要生理作用就是促進機體合成代謝和蛋白質合成,刺激骨骼生長。
只要體內的生長激素水平正常,孩子們通常長得很快。
因為遺傳和生長環境等因素,雖然有的孩子長得高,有的孩子長得矮,但他們生長的速率——也就是他們的生長曲線的弧度,基本是保持一致的。


5到19歲男孩女孩的身高生長曲線圖
反言之,生長激素極少的孩子會長得比較慢,身高也遠低于正常水平。
因此,當孩子面對先天或后天、永久性或短暫性的生長激素缺乏,選擇注射生長激素作為醫治手段是完全可取的。

圖片來源自網絡
8歲的欣怡從5歲開始,身高就沒有多少變化,同一件衣服穿了3年,也沒見變短。
經過診斷,醫生確定欣怡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癥,沒有辦法分泌足夠的生長激素,因為才8歲,年齡骨骼線還沒有閉合,關節之間還有繼續生長的空間,所以還可以注射生長激素進行干預。
從決定接受治療的那一天開始,欣怡的生活就被“打針”兩個字占據了。年僅8歲的欣怡每天晚上都要定時給自己打針,做檢查做到嘔吐,手上都是抽血留下的針眼和淤青。
而且為了配合治療,不同年齡的孩子,跳繩個數差異遞增,早中晚總共跳200到1800個;除此之外,還要保持早睡早起,早餐搭配牛奶雞蛋,減少飲食中糖份的攝入。

圖片來源自網絡
和欣怡的家長一樣為孩子的身高憂心的家長大有人在,家長們自己創建了生長發育交流群,大家互相鼓勵,彼此監督,分享自己孩子在治療路上遇到的困難和進步。
而群里面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你家的孩子長高了多少?”
打針半年,欣儀現在身高116.5cm,長了4厘米,但醫生看了后還是說不理想,和同齡人相比還差10厘米,于是針對欣儀的情況幫助她調整了飲食和運動量。

圖片來源自網絡

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生長激素治療嗎?
目前我國藥企申請的適應癥是:由于生長激素缺乏等罕見病造成的矮小癥,努南綜合癥(Noonan 綜合征)和 SHOX 基因缺少但不伴有生長激素缺乏癥的患兒。
也就是說,生長激素并不適用于所有出現身材矮小狀況的孩子。

圖片來源自網絡
事實上,醫學上對矮小癥有著嚴格的診斷標準。大約有5%的孩子較同齡人個子明顯偏矮,這其中有的是家族遺傳因素,也有病例因素。而這其中因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引發的矮小癥,占比并不算高。
北京301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前主委母義明曾表示,生長激素缺乏性矮小癥發病率大約為十萬分之20-25之間。
過去的10年間,矮小癥的自然發病率并沒有明顯提高,但生產生長激素針的龍頭公司長春高新這幾年股票和營業額成倍增加,被家長們稱之為藥中茅臺。

圖片來源自網絡
據長春高新2020年年報,銷售費用約為25.9億元,占據營業收入的30%。與這個高昂銷售數據相呼應的,是生長激素在市場推廣中存在的灰色地帶。
2012年,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就曝光,不少兒童生長發育門診的醫生,將生長激素當作“增高神藥”,開始給渴望增高的青少年使用。
《半月談》雜志也曾派出記者暗訪調查,發現有不少醫藥代表穿著白大褂,向前來看病的孩子家長游說推銷生長激素。有的孩子剛剛4歲,醫藥代表就勸說家長給孩子打激素,并且要注射2-5年時間。
醫藥代表還會用終身提成、高額回扣,引誘兒科醫生濫開處方,很多家長擔憂孩子身高不夠,“輸在起跑線上”,抱著“打打也無妨”的心態注射生長激素。

圖片來源自網絡
但要知道,在沒有確診孩子是否缺乏生長激素的情況下,注射生長激素,只會擾亂內分泌系統,適得其反。而對于正常的孩子來說,目前還沒有研究證實生長激素對改善他們的身高有幫助。
并且,注射生長激素同樣可能帶來副作用。
常見的副作用有局部紅腫等輕微癥狀,極少數會引起甲狀腺激素偏低、顱內高壓等癥狀。有些孩子的甲狀腺功能會發生暫時性降低的情況,產生疲勞、乏力、虛胖等癥狀。
有些孩子在注射生長激素后,還會出現血糖高的問題,需要定期監測,以免埋下糖尿病的風險。

理性看待孩子身高,
告別盲目焦慮
人與人之間身高的差別,不僅僅表現在每個人的外貌上,更深深影響著個體人格和心理健康。有研究者認為,身高較高者有著更健康的心理狀態和更高的幸福感,焦慮、抑郁水平更低。
這些社會評價也無條件地反映到孩子身上,造成了父母對孩子的“身高焦慮”?!吨袊鴥和砀吖芾憩F狀調研報告》顯示,91.2%的父母希望男孩長到175以上。
對于一部分家長而言,他們對于孩子的身高有更高的期待。然而,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讓“美容增高”成為一種趨勢,“拔苗助長”的方式也為孩子的成長埋下一系列健康隱患。

圖片來源自網絡
來自四川的妮妮從10歲開始打生長激素針,經過兩年的堅持長到了150cm。妮妮爸爸覺得打針很有效果,因此希望女兒可以繼續打,最好可以漲到160cm。
其實,經過醫院的檢測,妮妮并不缺乏生長激素,而是屬于特發性矮身材。
但因為父母的身高都不高(媽媽150cm,爸爸160cm),所以他們格外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長得高,以免她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遭受歧視。

圖片來源自網絡
研究數據顯示,除了嚴重生長激素缺乏癥外,生長激素的治療效果大概可以讓成年身高增加2.5厘米到7.6厘米。這是一個大概的數據值范圍,至于是否能夠長高、能長高多少,取決于很多的因素,因此效果也是因人而異。
但對于家長們而言,孩子長高的機會只有一次,哪怕豪擲千金,只要有效果,就算只有1厘米,這樣的付出也值得。
在社交媒體上,一位寶媽分享自己帶孩子治療的心路歷程:“我有個學生,女孩子六年級只有123,后來也干預了,半年追上158,別人也說,不看也會長,但是她說,誰也不敢賭?!?/p>
但生長激素是孩子長高唯一的救命稻草嗎?

圖片來源自網絡
其實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遺傳因素,占子女身高影響因素的70%左右。
如果孩子的身高偏矮,家長可以先看一下是否和遺傳身高一致。
遺傳身高公式:
男孩=(父身高+母身高+13)/2±5 cm
女孩=(父身高+母身高-13)/2±5 cm
如果低于遺傳身高或者身高曲線上升或者下降過快,可以到生長發育門診進行咨詢,有時長得過快可能性早熟,短期看長得快,但是骨骺線可能提早閉合,反而影響成年身高。
而另外的30%則是由后天因素決定。
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兒童營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蔣競雄指出:“孩子的成年身高由遺傳和外部環境共同決定。90%以上的孩子通過改善飲食結構、保證睡眠時間、維持良好情緒、補充適當營養可以獲得身高的優化?!?/p>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可以選擇多帶孩子運動,注意營養和睡眠,補充鈣和維生素D,通過后天努力長身高。

圖片來源自網絡
作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長得高,這點無可厚非。我們不能否認生長激素的作用,但要以一個更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它,它并不是萬靈藥,也不適用于每一個人。無論身材是否高大,只要孩子能以正常速度成長,就不應額外接受生長激素的治療。
如果您不確定孩子是否缺乏生長激素,首先要經過正規醫院內分泌科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確定,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基本情況和治療風險后,才能考慮是否需要采用生長激素治療。
最重要的是,家長們要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不要盲目陷入“身高焦慮”的怪圈,“病急亂投醫”。
最后,在文末為各位家長放上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7歲~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高發育等級評價》,這份表格將孩子的身高發育分成了5個等級(其中SD為標準差)。
各位家長不妨參照以下的等級劃分標準,來看看自己孩子的身高是否達標,再謹慎思考自己的孩子是否需要增高治療。
下等:身高<-2SD
中下等:身高≥-2SD且<-1SD
中等:身高≥-1SD且≤+1SD
中上等:身高>+1SD且≤+2SD
上等:身高>+2SD




圖片來源自網絡
作者:Cheryl,精英說90后作者,英國海歸,用心寫字。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里有溫度也有態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Reference:
半月談:暴利驅使!誘導濫打增高針,醫藥代表在“潛伏”
界面新聞:「特寫」集采隱憂背后,生長激素靠“濫用”生長?
極晝工作室:為了長高,他們一年花費數萬元給孩子打針 ...
夏天的陳小舒:生長激素治療到底是為了牟利,還是治???
紅領巾集結號:打針長個子?陷入“身高焦慮”的父母到底要如何選擇
陳根:生長激素市場背后,誰在身高焦慮?
原標題:《一年花費十幾萬,靠打針長個子:陷入“身高焦慮”的父母們,依賴生長激素真的可靠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