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災難不是“地方性知識”

這是從1989年8月青島黃島油庫爆炸案死傷100多人、1993年8月深圳清水河危化品大爆炸死傷800多人以來,死傷人數最多的一次危化品爆炸案。如果細致盤點,至少近10年來,大大小小的危化品爆炸案時有發生,僅今年4月份以來,見諸媒體報道的危化品爆炸每個月都有。
危化品的生產儲運已經形成一套非常嚴格的操作規范。除非不可抗力,只要嚴格按照操作規范,發生重大意外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此起彼伏的爆炸說明,總有人并不把操作規范太當回事。
操作規范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小到具體的操作流程,大到危化品的生產和儲存選址,運輸工具的安全性能檢測等等,均可歸入。因此大大小小的爆炸案等責任事故,既與具體操作人員責任心不強,做事不規范有關,也是公眾的外在監督形同虛設所致。
今天的危化品生產儲運,攸關公共利益,但公眾參與的途徑卻并不順暢。很多化工項目,是作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引進的,從項目選址一直到日常運營,除了經濟利益,其他與當地公眾更為密切的綜合效益被人為忽視,出了事故就盡力掩蓋,外人外地概莫能知。
一切災難都是教科書,都是全人類吸取教訓的重要樣本,但事前不充分集納專業意見和民意,災難發生后極力掩蓋事實真相,相關領域的專家、利益攸關的公眾并沒有聚在一起反思教訓,以提供給世人改進失誤的機會,最后的結果就是,災難本身便成了地方上茶余飯后的談資,成了一種“地方性知識”,而同樣的災難,在他處繼續上演。
災難成為一種“地方性知識”,不僅不能給其他地方提供鏡鑒,而且就是在當地,也不會成為一種重要的警示。仍以天津為例,2012年就曾發生過薊縣商場大火,當時在信息發布方面便備受詬病,一些人還因“造謠”被抓了起來。顯然,作為安全事故的薊縣商場大火應有的教訓,甚至沒有為當地的安全生產敲響警鐘,如若不信,可以問問這次危化品爆炸案的責任人,是否還記得3年前的薊縣商場大火?
不獨天津如此,類似這樣的安全事故,在一些地方一再發生。中國是個化工生產和消費大國,化工安全生產儲運方面,應該有全世界最豐富的經驗,但事實并非如此,不斷發生的爆炸,反而證明一些城市正在坐上火藥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