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行倉庫保衛戰82張原始照片、323人名單均系首次披露

從彈痕累累的建筑外墻,到令人動容的家書;從炮聲震天的激戰場景,到默默矗立的“八百壯士”英名墻……
8月13日開放的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在蘇州河畔無聲地訴說當年的激戰,把參觀者帶回到了78年前的烽火歲月,其中323名壯士的姓名、職務和軍銜是首次披露,美國記者拍攝的有關四行倉庫戰斗和“八百壯士”82張原始照片,也堪稱“鎮館之寶”。

技術手段還原炮彈洞口痕跡
西墻是四行倉庫保衛戰中戰斗最激烈、受損最嚴重的部位,在修繕過程中,工作人員采用多種技術方法深入探查西墻抗戰時炮彈洞口遺跡。
據上海現代設計集團的專家介紹,當時先以紅外熱成像儀對西墻內是否有洞口進行勘探;同時,以攝影測量技術分析記錄有戰斗洞口的西墻歷史照片,在圖紙上準確還原洞口位置。經定位剝除墻內面粉刷后,終于查清楚四行倉庫的初始墻體為紅磚砌筑,1937年戰后曾用青磚封堵炮彈洞口,再作內外粉刷。
在實施過程中,不僅復原了位于梁柱邊的炮彈洞口,復原了戰斗中受損而暴露的部分鋼筋混凝土梁柱以及磚墻、洞口內側增設保護墻等,使今戰痕累累的西墻警世而立控訴侵略。同時,還應用現代材料和修繕技術,確保建筑安全、內部使用不受影響。

謝晉元家書訴說歷史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位于四行倉庫一至三樓的西側局部,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其前身為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抗戰陳列室,擴建后包括序廳、“血鏖淞滬”、“堅守四行”、“孤軍抗爭”、“ 不朽豐碑”及尾廳等六個部分。
走進位于展館一樓的序廳,右手邊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摘錄,序廳中間一塊巨大的藝術墻布上,展示了謝晉元在赴淞滬戰場前寫給妻子凌維誠的家書。
1937年10月27日起,日軍大搖大擺地在重炮與坦克的掩護下,向四行倉庫進行不分晝夜的攻擊,但在八百壯士的頑強抵抗下,屢次無功而返。28日,有一小隊日軍舉著鋼板,潛至倉庫底層,企圖用成包的烈性炸藥,炸毀底層墻體,借以打開一個突破口。在這緊急關頭,年僅21歲的陳樹生身捆數枚手榴彈,從五樓縱身躍下,拉響導火索,與敵人同歸于盡。
陳樹生等人的犧牲提醒了謝晉元,這場殘酷的守衛戰對于年輕的戰士們意味著什么,他們離鄉背井保衛國家,總要為家人留下點什么,于是他要求全體官兵給家人寫一封信。很多士兵從小到大也沒寫過家信,沒想到,寫的第一封家信竟然是遺書。
“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蠶食,亡國滅種之禍,發之他人,操之在我……為國殺敵,是革命軍人素志也……”不長的篇幅,展現了以謝晉元為首的八百壯士毀家紓難、舍家為國的家國情懷,展現出對抗戰必勝的堅定決心。

首次披露323名壯士姓名
據館方介紹,在布展過程中,通過多方搜集史料,工作人員先后找到了88師師長孫元良下達給謝晉元堅守四行的手令、顧祝同在臺灣《八百壯士》電影開鏡式上對四行保衛戰的回憶、一營營長楊瑞符在保衛戰后不久寫下的回憶錄,并參考蔣介石日記,首次還原出了由高層決策到謝晉元最終執行這一完整的命令鏈。
在二樓展區,一堵“八百壯士”英名墻上,鐫刻了323名“八百壯士”的姓名、職務和軍銜。根據歷史記載,堅守四行的“八百壯士”實際人數約420人,但長時期來,除謝晉元、楊瑞符等將領的姓名外,大多數名字并不為人所知。工作人員通過搜索、比對各種書籍,并赴上海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臺灣國史館、黨史館等地,以及到曾輸出過200余名“八百壯士”的湖北省咸寧通城實地考察,整理出目前的這份名單,在紀念館內首次披露。
附:紀念館重要看點
海內外媒體報道及照片。包括首次發現的中共對八百壯士的正面評價,包括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對八百壯士的肯定;《新華日報》20余篇對八百壯士的報道及評論。1937年美國《時代》周刊19期有關四行倉庫保衛戰和謝晉元的有關報道電子版。通過與解放日報和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合作,獲得《申報》有關四行倉庫八百壯士電子版高精度照片15張,在一大會址紀念館獲得復制照片19張,并獲得《救亡日報》、《大晚報》和文獻實物資料等復制件。

美國記者海嵐·里昂在淞滬會戰中拍攝的四行保衛戰和撤出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兩組原始照片(底片)。其中,原始照片82張,底片40張,影像清晰,首次披露的最早記錄八百壯士面貌的照片。
1938年應云衛導演的《八百壯士》電影原版膠片影像片段和上海音像資料館提供的有關四行保衛戰及八一三淞滬抗戰內容視頻共約12分鐘。
原陳列室內的34件文物,有書畫作品9件、紀念章(幣)11枚、書籍7本、實物5件,包括謝晉元日記本、“謝團長紀念章”1枚、1945年正言出版社出版的《謝晉元日記鈔》等。
由湖北省咸寧市和通城縣獲得的19件老檔案復制件,包括民國時期通城縣參加四行保衛戰四十九壯士姓名一覽表、通城籍八百壯士1980年采訪情況匯編。
采訪周小燕教授、陳先炳女士、沈寂先生等多位見證四行保衛戰人物的口述視頻資料,收集八百壯士楊養正、周福其、萬連卿等人和八百壯士遺孀尚鳳英的視頻資料,收集謝繼民、秦漢、應大明、應大白等八百壯士后代的口述史視頻資料等。
民間收藏家俞建國和馮建忠提供的118件實物和文獻史料(包括復制件)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