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俄羅斯重啟“航母殺手”④:鋒利的“匕首”
【編者按】
最近,俄羅斯軍隊和西方航母較上了勁。
先是太平洋艦隊20多艘艦艇浩浩蕩蕩橫跨太平洋4000多千米,在美國“家門口”附近舉行大規模演習,演習內容包括反航母,后是可掛載“匕首”高超聲速導彈的俄空天軍戰機長途跋涉前往敘利亞,與海軍艦艇聯合演習,拿正在地中海東部活動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練手”。
冷戰期間,為了對付美國航母,蘇聯打造出了一套以遠程反艦導彈、投射平臺和目標指示系統為主的反航母體系和戰法,但隨著蘇聯的轟然解體,囊中羞澀的俄羅斯無力維持這套體系的完整性,戰力大打折扣。隨著經濟的復蘇,俄羅斯陸續研制了多款具備打航母能力的高超聲速導彈,體系也逐漸完善,“航母殺手”重啟。這是系列文章的第四篇,分析介紹俄另一種反航母的新殺手锏——“匕首”高超聲速導彈。

攜帶“匕首”高超聲速導彈的米格-31K截擊機。
根據俄羅斯國防部發布信息來看,此次俄軍在地中海拿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練手”反航母作戰,向敘利亞赫梅明空軍基地部署了2架米格-31K截擊機和2架圖-22M3轟炸機。
與米格-31K配套的“匕首”空射高超聲速導彈也一同前往敘利亞,而一同部署在敘利亞的圖-22M3轟炸機則攜帶了Kh-22或Kh-32(北約代號AS-4“廚房”)超聲速空艦導彈。從上述兩型戰機部署敘利亞來看,此次部署針對性非常強,就是借英國航母演練新導彈反航母作戰,同時也是向英美等傳遞信號——雖然英美等西方國家在航母實力上強于俄羅斯,但俄羅斯也有新的反航母導彈,拿航母“恐嚇”俄羅斯行不通。
“匕首”現身
2018年3月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年度國情咨文中首次公開披露了兩款在研的高超聲速導彈——“匕首”空射高超聲速導彈和“先鋒”陸基高超聲速導彈,引發全球的高度關注和熱議。
從外形上看,“匕首”導彈(編號Kh-47M2)采用雙錐體彈頭,之后是圓柱形彈體,彈體尾部有呈X型布置的4片氣動控制舵面。根據米格-31K戰機尺寸估算導彈長約7.7米,彈體直徑約1米。 不少關注軍事的人第一眼看到“匕首”導彈就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匕首”導彈外形上與陸基“伊斯坎德爾-M”導彈非常相似,而且尺寸也相近。“伊斯坎德爾-M”導彈長7.3米,彈徑0.92米,重約3.8噸,最大射程500千米,采用慣導+衛星導航+末端光學制導,命中精度在數米之內,具有很強的精確打擊能力。

此次部署敘利亞的米格-31K攜帶了“匕首”導彈,針對性非常明顯。
種種跡象表明,“匕首”是在“伊斯坎德爾-M”近程彈道導彈基礎上研制的高超聲速導彈,改進部分可能包括加裝雷達導引頭、尾部加裝減阻整流罩、并且更加先進的氣動控制技術等。俄軍方曾表示,“伊斯坎德爾-M”導彈采用了高度機動的彈道設計,現役反導系統很難對其實施有效攔截,因此在該導彈基礎上研制高超聲速導彈技術跨度并不大。
根據2018年國情咨文,從2017年12月1日開始,‘匕首’空射高超聲速導彈在南部軍區同步進行飛行試驗和戰斗值班任務。利用載機獨特的高速飛行和技術特征,該彈能夠在數分鐘內打擊目標。該彈飛行速度高達10倍聲速,能夠在飛行彈道全程進行機動,能夠突防所有現役的防空反導系統,可攜帶核或常規戰斗部,打擊2000千米遠的目標。

“匕首”導彈和米格-31K都是現有型號基礎上研制或改進而來,以較低成本實現俄反航母戰力大幅躍升。
從“匕首”導彈頭部不同顏色和側面的光學窗口設計來看,“匕首”導彈應該采用復合制導,可能包括慣導、衛星制導、末端雷達和紅外成像制導,不僅可以打擊固定目標,還可以打擊航母、驅逐艦等大型水面目標。
從俄官方公布的“匕首”導彈作戰模擬動畫來看,導彈由載機掛載飛行到超過對流層的高度,導彈從載機分離后,導彈會自由下落幾秒鐘,期間會先拋掉加裝在導彈尾部的整流罩,然后火箭發動機再點火。發動機點火后迅速爬升,達到彈道最高點后進入俯沖,在飛行末段進行大過載拉起并持續機動,增強突防能力,最后以接近90度的角度對目標進行灌頂攻擊。
從“匕首”導彈大致性能來看,其將成為俄軍反航母的又一殺手锏。首先,該導彈射程遠,可由米格-31K、圖-22M3M等戰機攜帶,2000千米的射程完全可以在航母防空圈外發射;其次,高超聲速飛行且機動能力強,航母戰斗群防空體系防御這種武器非常吃力,突防成功的概率高;再次是復合制導,抗干擾能力強,命中精度也高;最后是戰斗部重量大,參考“伊斯坎德爾-M”最大能攜帶近700千克戰斗部,“匕首”導彈戰斗部重量應該也在400-700千克之間,再加上頭體不分離、灌頂攻擊以及很高的飛行速度,戰斗部加上巨大的撞擊動能,1-3枚就能重創航母、兩棲攻擊艦等大型目標。

“匕首”導彈和“伊斯坎德爾-M”近程彈道導彈外形上非常相似。
“獵狐犬”變臉
用于測試“匕首”導彈的戰機是米格-31K截擊機(北約代號:獵狐犬),導彈掛載于機腹下方,每架米格-31K可攜帶1枚“匕首”導彈。米格-31K截擊機由米格-31DZ改裝而來,專門執行戰略打擊任務。
米格-31是蘇聯時期研制的一款知名截擊機,采用串列雙座,由米格-25截擊機發展而來,最大飛行速度2.8馬赫,配備了相控陣雷達和紅外搜索跟蹤裝置,可空中加油,作戰半徑超過1500千米,可攜帶R-33、R-77、R-37M等空空導彈,主要用于攔截戰略轟炸機、巡航導彈等目標。
米格-31截擊機列裝后,蘇聯/俄羅斯在改進服役過程中對其進行了多次改進,改進出了米格-31B、米格-31BM等型號。根據相關資料,蘇聯/俄羅斯共生產了519架米格-31系列截擊機,目前,俄軍大概還有約140架米格-31系列截擊機處于現役狀態,裝備于12個飛行中隊,大部分已經被升級為最新版本米格-31BM。
為了“匕首”導彈,俄羅斯對部分米格-31進行了改裝,2018年公布“匕首”導彈時已經有6架米格-31完成了改裝,這些戰機在阿赫圖賓斯克的第929國家試飛中心進行測試和服役。當時,俄空天軍將在2018年底前完成10~12架米格-31BM的改裝,并組建成一個中隊。考慮到俄羅斯國土廣袤,俄最終可能改裝30余架米格-31,組建2-3個中隊,用于搭載執行戰略打擊任務以及反衛星任務。

目前,俄軍大概擁有約140架米格-31截擊機。
目前,一種神秘的黑色導彈已經出現在米格-31截擊機上,導彈尺寸與“匕首”處于同一級別,外界認為該導彈屬于反衛星導彈。上世紀80年代,美國使用了F-15戰斗機成功進行ASM-135反衛星導彈進行反衛星試驗,同期蘇聯也提出使用米格-31搭載反衛星導彈的計劃。
“匕首”導彈不僅可以裝備于戰術飛機,也可以裝備于轟炸機。2019年12月,圖-22M(北約代號:逆火)的最新改進型圖-22M3M轟炸機首飛成功,改進的重點是使用新型電子設備、機載武器和空中受油管,綜合作戰能力大幅提升。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匕首”導彈部署在圖-22M3M,有效打擊距離將提高50%以上,達到1900英里(約3058千米)。該轟炸機還可以4枚“匕首”高超聲速導彈。
“匕首”高超聲速導彈加上經過改進的Kh-32遠程空艦導彈,兩種不同類型導彈可相互配合,將大幅提升俄空中力量的反航母戰力。(未完待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