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白一驄:《盜墓筆記》第二季還會繼續做
因為現象級網劇《盜墓筆記》的一句臺詞“把這個牛頭上交國家”而被觀眾調侃“把編劇也上交國家”白一驄,其網劇新作《暗黑者2》在騰訊視頻上線一周有余,口碑不俗。這一次,被業內尊稱“網劇一哥”的他“揚眉吐氣”了一回。

2014年,具備十五年傳統影視劇從業經驗的白一驄,憑借改編自周浩暉懸疑推理小說《死亡通知單》的《暗黑者》正式“觸網”。《暗黑者》完全顛覆了傳統影視劇高大全的警察形象,這一原則,是白一驄在該劇第一季開拍前就制定的:做網劇,正經、說教的東西是該淘汰的。《暗黑者》最早希望借鑒日本刑偵劇《BOSS》,該劇講的也是一群“奇葩”混在一起辦案的故事,一邊維護正義,一邊插科打諢,脫掉光環,讓警察回歸正常人。

白一驄說,《暗黑者》的定位,首先是一檔歡樂的劇,他們希望通過喜劇的元素讓觀眾愛上這部劇,愿意接受并傳播這部劇所表達的價值觀:“比如第二季,我們就在原著的基礎上,加入‘招商引資和環保之間的博弈’,‘校車超載釀成重大交通事故’這些真實存在,在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但是在主流新聞平臺上越來越難看到完整討論的社會熱點問題。”
2013年起,美國視頻網站Netflix、HULU、Amazon相繼推出自制劇,當時美國媒體就曾大膽猜想,《紙牌屋》《女子監獄》等網劇的出現會顛覆美國整個付費電視業格局。在中國,2014年也成為了“網絡自制元年”,據數據統計,2015年上半年的網絡劇166部,已經接近2015年205部的總和。“暑期檔”熱度也持續走高,2015年7月全網網絡劇播放量31億次,單月播放量即接近2015年上半年總播放量的一半。今年,《盜墓筆記》《心理罪》《無心法師》等劇的熱議度已比肩甚至超過傳統電視劇,沒有拼咖、題材、播出時段等硬性條件制約,具備實力、人力、財力的傳統制作公司也看準機會,紛紛入網。
短短一年時間,白一驄參與制作了包括《盜墓筆記》在內的多部熱門網劇,團隊項目的三分之二目前都是網劇:包括今年8月播出的《花千骨之番外篇》,以及計劃明年推出的《錦衣夜行》《示鈴錄》《執念師2》《少年賭神》。他的作品題材涉獵廣,成活率高,并且牢牢掌握了一批男性觀眾。對白一驄而言,自由度最高的作品,是科幻題材的《執念師》,劇本純原創,“是一個有野心的嘗試”。如果《執念師》第二季有很好的回饋,團隊會嘗試把這些系列做大做長,也許會做全IP開發,在此基礎也將嘗試更多科幻題材作品。當然,有朝一日能拍出《銀河英雄傳說》,是他最長久的夢想。

白一驄2000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擔任過《天龍八部》、《雪山飛狐》、《風云傳奇》等多部電視劇編劇,畢業作品電影《水調歌頭》也曾獲得德國up-and-coming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這個標準科班的中戲人,身上卻沒有藝術家常見的“清高”,完全不介意把自己定位成一位“商業編劇”,他的團隊半數成員都是90后,“我們都很年輕的”是沒事兒就掛在嘴邊的一句調侃,玩得轉二次元,寫得了逗比段子,也能抹下臉和觀眾一起自黑、吐槽:“我一直有一個認識,編劇是生產環節的一個部分,影視劇說白了是一個商品,所以,首先我們要完成資方的委托,同時努力把這個戲做得很好。如果一心只在乎個人表達,去寫小說就好了。”
《暗黑者2》上線后,每條一評論、每一個彈幕,白一驄都會去看,他需要通過這個方式,清楚觀眾的點在什么地方。“做網劇最大的滿足就是互動,那種成就感和傳統影視劇根本是兩碼事!”白一驄說,“過去做電視劇,做電影,很少有觀眾能直接跑到你面前來評論,就算有一兩個有機會,多多少少也都是客氣地說,互聯網不一樣,該罵就罵,毫不留情。”
正是互聯網“該罵就罵”的特性讓白一驄在今年夏天因為《盜墓筆記》收獲了不少“人參”(注:人身攻擊),但是秉持著“打不死的小強的精神”,白一驄頂著罵聲,繼續操刀《盜墓筆記》第二季。事實上,從2003年改編《天龍八部》開始,白一驄已經對名著改編的爭議習以為常:“影視作品對于制片公司和出品公司來講是一門生意,當一個東西第一季賣得很好時,沒有理由不做第二季、第三季。我相信經過第一季,第二季會有一個很大的進步和改觀。”

2014年起,網劇的制作價格早已超過單集百萬元的水平,足夠比肩一部傳統電視劇的中低成本。沒有了“拼咖”的限制,網劇的制作精度卻比傳統電視劇要高,白一驄打了一個比方,比如,投資100萬的網劇,制作費用高于投資180萬的電視劇。白一驄覺得,今年網劇的產量增加是有目共睹的,其實質量其實和2014年總體持平,2016年,網劇的產量也許不會像今年這樣井噴,但是,那也將會是行業整體品質提升的開始。
“網劇中插廣告比植入廣告效果好”
“為什么Darker穿得這么明顯,我們卻抓不到他,還要在這里演廣告?”兩位角色面面相覷,屏幕上打出了“大明白App讓你從此不問為什么”的廣告語——《暗黑者2》每集劇情進行到一半,都會有演員說“休息一下”, 然后插入一分鐘的和劇情無關的廣告。該劇的粉絲,會把每集中插廣告單獨上傳到B站收藏。白一驄說,互聯網內容的核心優勢在于互動性,《暗黑者2》提出“全民制片人模式”,即用戶參與編劇的環節的初衷正基于此。
澎湃新聞:《暗黑者2》一直宣傳的“全民制片人”模式最終實現度怎么樣?
白一驄:實現度目前不能說特別好,但是我們在往那個方向努力。本來計劃主要分三塊:第一,第二季有兩個完整案件是網友原創的,還有一些碎片化建議我們也采用了,并且支付了橋段的費用。第二,我們曾計劃開放每集單獨的OP(注:片頭曲)的制作權,我們提供素材,網友參與制作,但因為涉及到劇本不能外放等操作問題,實現度不高,我們考慮有可能在中后期播出時把這個活動重新做出來。第三,有人詬病我們群眾女演員顏值比較低(笑),我們也想征集醬油美女,但時間上很難協調,最后也沒有做成很大規模。

澎湃新聞:《暗黑者2》引入了植入和中插兩種模式,其中,中插是網劇的一種新穎嘗試,怎樣合理安排廣告才能既滿足客戶又不傷害觀看體驗?
白一驄:首先,植入廣告的模式在影視劇已存在很多年了,但是中插這個概念比較新。第二季我們主要推的是中插,因為兩點原因,第一,我們不希望用太多植入影響劇情,但我們需要植入帶來的收益保證制作,這也是商業和創作之間存在矛盾和需要妥協的地方,我們就希望能多做中插,向觀眾表達誠意。中插的效果很多時候比植入好,《暗黑者2》的中插不是“恒源祥,羊羊羊”那種重復的東西,我們每一集內容是不一樣的,能讓觀眾觀看時會心一笑,不會排斥,甚至可能部分觀眾會把中插拉回去看。但事實上《暗黑者2》的中插廣告售賣率是不高的,因為客戶不明白中插廣告是個什么概念,客戶第一反應都是要植入,所以我們要花很多時間成本去溝通,最后我們說,植入可以,我免費贈送你一個中插(比如紅牛),努力讓你去習慣去接受,還有很多是中插是假的,比如第三集的“大明白APP廣告”就是虛擬的產品,還有一些則是公益廣告。
澎湃新聞:美劇有編劇團隊數據分析,《暗黑者》也做了很多數據分析,網絡受眾喜歡看什么樣的故事?
白一驄:我們拿第一季的案子舉例,原著小說《死亡通知單》打出的宣傳是“中國智商最高的社會犯罪心理小說”,它原本的格式并非單元劇,如果我們按照原著的邏輯線做成一個特別燒腦的劇,其實會丟失部分觀眾。所以我們設計整個劇的時候,加入了很多新的案件,第一個讓體量加長,第二適合單元劇播出,第三個不首要追求燒腦性,而是更重視社會性,加入具備社會熱點的案件,讓觀眾更加感同身受。

“《盜墓筆記》第一季拍成那樣,觀眾不罵才怪呢”
白一驄出生于1978年,是中國最早一批網民,“泡BBS什么特無聊事兒都干過”,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當年是班里最小的學生。“你知道,年齡很小的小孩,又沒背景,畢業時是很難有機會當導演的,我們那個年代,大學時期自掏腰包拍一些小電影,一沒設備二沒錢,條件比現在艱苦很多,所以特別渴望有一些空間去改變,但是當時沒有,非常遺憾。”互聯網的分享性、自由度、個人化,某種程度也為白一驄提供了一個實現抱負的機會。
澎湃新聞:你屬于最早一批進入網劇的傳統影視劇從業者,是不是你本人對新事物和變化一直很敏銳?
白一驄:我畢業之后的十幾年一直在做電視劇,網絡劇剛出現我就關注了,比如萬合天宜的《萬萬沒想到》和樂視出品黑道題材網絡劇《東北黑道風云二十年》。我覺得它是很有朝氣的東西,不管當時做得多粗糙,但是我是非常堅信未來會做得很好,因為網劇是讓用戶自己去選擇內容,而不是電視臺靠用戶習慣決定產品屬性。但是2012年-2013年的階段,網劇整體制作水平受限于資金,可能一部劇成本也就幾十萬,我覺得很難接受,所以當《暗黑者》找到我,提出可以依據電視劇制作標準這一條時,我是非常興奮的。
澎湃新聞:做網劇讓更多網友認識了你,但《盜墓筆記》播出后收到的負面評價,會對你有負面影響嗎?
白一驄:其實沒有,因為,第一,我從2003年改編《天龍八部》時已經面對過這種情況了。第二,《盜墓筆記》商業上的成功,劇本上的平庸,業內人看一眼就會知道問題出在哪,不會說我做完這一單就沒人找我做戲,砸了招牌,這不至于。觀眾去罵是很正常的,我自己也玩彈幕也會吐槽,拍成那樣,不罵才怪呢(笑)。
《盜墓筆記》第二季還會繼續做,而且我也會繼續參與,任何一部作品不可能有100%的好評,因為吃力不討好就不做,這個態度從行業來說是不對的,影視作品對于制片公司和出品公司來講是一門生意,當一個東西第一季賣得很好時,沒有理由不做第二季、第三季,但我這次準備和制作公司提,作為編劇我本身有制作能力,有沒有可能讓我參與制作。我相信經過第一季,第二季會有一個很大的進步和改觀。

“付費是網劇盈利最良性的模式”
2014年-2015年的幾部現象級網劇都有白一驄的身影,《暗黑者2》植入廣告數量也令人“羨慕嫉妒恨”,自然會有人眼紅,白一驄是不是賺了大錢。白一驄卻對這種猜測一笑置之,他坦言,網劇的盈利模式目前還比較單薄:“植入廣告充其量只能算是拍攝補償的程度,同樣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網絡劇上,我個人的收入和過去做傳統電視劇是有不小差距的。”
澎湃新聞:很多人都在討論網劇未來的盈利模式,比如銷售海外版權、會員付費制、臺網聯播,當然也包括全IP開發,你怎么看?
白一驄:如果是全IP開發比如做游戲、做電影,都可以產生利潤,但就網劇本身而言,靠海外發行是不可能盈利的,《暗黑者》第一季和第二季也準備打包賣海外、賣地面,但是這種模式目前來講只能作為一種補償,作為盈利模式主體的話思路是錯誤的。同樣的道理,傳統電視劇拍出來可以賣給電視臺、賣給新媒體,獲得兩方面的銷售空間,但是我覺得大家既然選擇做網絡,應該開拓網絡獨有的盈利模式。最良性的盈利模式,或者說,應該占收入很大一塊比重的盈利模式,還是會員付費制。舉個例子,美國HBO等電視臺擁有一套成熟的付費業務,Netflix的付費系統也足以支持其項目本身的開發。《盜墓筆記》就是通過付費盈利的典型,當然它的盈利具有偶然性,因為它本身是一個超級IP。其實《暗黑者1》播完時,全集付費的呼聲已經很高了,但是因為《暗黑者2》7月10號才拍完,邊剪邊播,所以只能大結局部分開放會員付費。
澎湃新聞:網絡劇甚至電視劇都在吸收非科班出身的編劇比如網絡寫手,中戲科班出身的你覺得這么做靠譜嗎?
白一驄:首先,我不迷信科班,我自己有一個龐大的編劇團隊,招了很多中戲、電影學院剛畢業的孩子,光在格式上我就要和他們講很多,因為他們學的很多理論,在實際拍攝中其實是用不到的。另外,劇本也是文學形態的一種,創作是需要天賦和閱讀量積累的,不是一個好編劇當老師就能教出一堆好編劇的,唯一能教的只是技法。其實,優秀的網絡寫手都具備一個非常好的素質——他們都特別會“挖坑”讓讀者跳,在懸疑橋段的設置上非常有優勢的,這是我們需要承認的一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