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眾已經不迷信大導了,專家們能跟上嗎?
中國電影有“大導”,相應的,影評界也有“大腕”。
不出意外的是,影評人中的佼佼者,絕大多數都來自學術機構——那些電影文化、大眾文化的研究者,能以專業的素養打開電影的文本,并將深邃的思想化為動人的文字。
比如,在筆者的心目中,視野開闊、觀點犀利、文筆優美的北大教授戴錦華,很長時間以來都是中國影評當之無愧的第一人。當戴老師上月來上海做公開演講,筆者自然興沖沖地前去追星;不料想,一場講座聽下來,竟忍不住想要吐槽。
在《大圣歸來》正引發“自來水”瘋狂泛濫的日子,戴錦華老師的法眼里,卻只有上映于去年年底的《一步之遙》。一場歷時兩個多小時的講座,戴老師做的主要工作,是對姜文的《一步之遙》百般辯護,不止一次地強調“我把我對中國電影最后的期待放在姜文身上”;除了姜大導,當代導演中只有賈樟柯讓她費了一些口舌。其他的國產電影,被戴老師以“IP電影”“大爛片”籠而統之,并由此重申她的“社會文化面臨整體坍塌”的主張。
8月初,學術與專欄兩手都很硬的毛尖,發表了影評《“救市”的時辰到了》。顯然,毛老師被陳凱歌的《道士下山》惡心到了,由此發出了“(中國)電影史上沒出現過這樣危險的時刻”的驚呼。“作為中國電影的絕望影迷”,毛老師在文章的最后寫道,“我想最后呼吁一下總局:‘救市’的時辰到了。”

沒錯,《道士下山》確實很爛;但這真的是近來值得一說的國產電影么?難道,剛剛過去的七月,國內院線最重要的景觀,不是《捉妖記》《煎餅俠》《大圣歸來》你爭我趕、合力鑄就的票房奇跡么?毛老師還沒來得及看?
事實上,這個票房熱到發燙的暑期檔,對于中國國產電影來說,可能是個改弦更張的轉折點:中國電影告別過去由少數個別導演統攬風云的霸權時代,而走向一種更開放、更歡騰的“群雄逐鹿”局面。
看看7月的票房:陳凱歌的《道士下山》,爛了;吳宇森的《太平輪》,沉了;戴老師痛罵的IP電影《小時代4》并沒有取得預期的票房;《王朝的女人·楊貴妃》找一堆大導站臺,效果卻適得其反。《捉妖記》《大圣歸來》的導演——許誠毅和田曉鵬,此前都默默無聞,然而這并不妨礙電影賺得盆滿缽滿。

“大導”神話難續,口碑決定一切。而這樣一種文化景觀,是多方面因素合力造就的:
首先,是資本的下溢。隨著中國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崛起并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中國電影產業與市場也展現出規模急劇擴張的奇景,風投資金爭相涌入,電影行業“熱錢”無數。在最初的幾年,那些資金多半涌向以張、陳、馮為代表的“大導”;然而隨著電影產業這塊“蛋糕”做大做強,一些不怎么具有“市場號召力”的電影工作者,也能夠適時贏得資本的青睞、大佬的投注。
其次,是“類型電影”的崛起。對于這種商業化電影的主要依托,中國電影人的操練與習得顯然才剛剛開始;然而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收獲了頗為喜人的成績。這些年票房與口碑雙豐收的國產電影多半都是“類型電影”,比如喜劇片(《泰囧》)、“小妞片”(《失戀33天》《北京遇上西雅圖》)、玄幻片(《西游·降魔篇》)等等。

“類型電影”引得“大導”們紛紛染指,他們覺得憑自己的深厚功力和閃耀光環,一定無往而不勝;于是乎,觀眾看到了陳凱歌的喜劇片、馮小剛的災難片、吳宇森的愛情片……人們漸漸意識到,再牛的“大導”也并非全能的多面手。而轉過頭來,人們發現,近來收獲好評的國產“類型電影”,其打造者幾乎都受過長期的、針對性的專業訓練:比如魔幻片《捉妖記》的導演許誠毅,在美國的夢工廠工作多年;動漫片《大圣歸來》的導演田曉鵬,1997年就擔任國產大型動畫片《西游記》的創作。原來,類型電影作為一種商業產品,其專業重于“宏觀”,其技巧重于“情懷”。

可以預期的是,伴隨著“類型電影”在中國的不斷壯大,專業能力出眾的新生代優秀導演也將不斷涌現。在這種情況下,觀察中國式類型電影的生成,或者考察中國電影人對于好萊塢既有電影類型的修改與再編,應當是相關專家的研究重點。
“大導”光環漸褪,也與當今中國電影觀眾的人群結構息息相關。2013年,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中國電影觀眾平均年齡為21.5歲;2014年這個數字略微有所上升,但也就在22歲以下。也就是說,中國電影觀眾大多是“九零后”。然而你不能因為他們年輕,就認為他們“腦殘”“沒文化”,因為統計數據還顯示,今天中國的電影觀眾80%以上擁有本科學歷。
這樣一批既年輕、又有文化素養的電影觀眾主力軍,并不迷信于曾經那些“大導”,甚至有一種對于“權威”的天然反感。而如果“大導”們倚老賣老,認為今天的觀眾會臣服于他們的江湖地位,其下場可能很會慘烈,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當屬馮小剛:馮大導愛與“網民”開罵,斥網友為“暴民”甚至“畜生”,其結果是人氣一路下滑,甚至監制的作品也受到了年輕觀眾的自覺抵制。
話說回來,筆者承認,這些年取得市場成功的國產電影,在藝術成就上,絕對無法與那批“大導”當年的“神作”——如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活著》、陳凱歌的《霸王別姬》《黃土地》、姜文《鬼子來了》等——相提并論。不僅如此,筆者也承認,今天中國的國產電影,在總體上依然是“爛片當道”。然而,就此認為中國導演除了姜文之外都不值得關注,或因為陳凱歌拍了部爛片就覺得中國電影需要緊急救市,也未免太“不接地氣”,也太給那些老人家面子了!
大浪淘沙中,必有閃爍的真金;新生的亂象,蘊含著未來的希望。就這一點來說,今天的電影觀眾似乎比專業的影評人更寬容、也更樂觀。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今天的新生代導演素質堪憂、難比前輩;即使現在的觀眾品位低下,缺乏眼光,專業的影評人,仍不應該對造成熱烈反響和文化景觀的現象級作品視而不見。畢竟,文化研究的要義,是與大眾站在一起,與時代站在一起。而如果他們將眼光放寬、不只關注那屈指可數的幾位導演,那不但是中國電影的福氣,也是如筆者這般愛看影評的普通觀眾的福利了。
至于那些“大導”,如果他們愛惜羽毛、繼續拍出優秀的電影,觀眾自然還會乖乖地買單;但如果他們真的才華不再、只能出產爛片,對于國產電影的未來來說,big deal?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