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現場|從終點站莘莊出發,用一場展覽探討城市的“此時彼地”
莘莊曾經是上海縣縣府所在地,見證了上海縣漫長的歷史。二十多年前,隨著上海地鐵一號線通車至莘莊,這一地區參與了加速的城市化進程,也經歷了不少傳統村落地名的消失。近日,位于上海莘莊的X SPACE未來主題館舉辦展覽“彼此/TRANSITION”,從莘莊本地出發,探討城市變遷所帶來的感受。展覽由施瀚濤策展,邀請藝術家、設計師以及其他文化工作者展開各自創作。“之前,莘莊僅僅作為地鐵一號線終點站存在于我的想象中。展覽把我帶進一個更真實、豐富、多層的莘莊:有很多植物的半郊野,不過分規整而生出一種新舊雜糅的生趣”參展者之一、作家btr說道。
糧票、油票、糖票等過去的票證,被稱為“上海四合院”的絞圈房子照片,不同歷史階段的地圖,本地話中的諺語……在展覽“彼此/TRANSITION”中,澎湃新聞記者看到了一系列記錄昔日莘莊東吳村生活與環境的圖像、文獻和實物材料。這些展品來自地方志專家褚半農的研究項目《東吳志》,也是其近40年的修志工作中積累的資料的一部分。褚半農在東吳村出生成長,東吳曾是莘莊地區九大行政村之一,上世紀80年代起,這里經歷了城市化,最終在2012年撤村改制。

褚半農,東吳志(局部)
在《東吳志》的展廳外,一面墻上展示了莘莊業已消失的自然村名的“標牌”,這些名稱被噴印在一塊塊來自莘莊地鐵站的鋪路石上。這是字體設計師和研究者厲致謙的作品《彼此》的一部分:那些消失的地名成為了意味過去的“彼”,與如今的莘莊居民小區名稱所構成的“此”相對。正如“鋪路石”所隱喻的那樣,莘莊站的通車意味著這一地區城市化的加速,隨之付出的代價則是那些變成歷史的村落和房屋。

厲致謙,《彼此》,空間裝置,2021
過去三四十年間,中國城市空間的擴張和演化不僅可以被看作社會轉型的某種外在表征,同時也已經滲透并轉化為城市居民在空間、生活、趣味以及價值上的全新經驗,并在各個領域中獲得了文化上的再現。展覽的名稱“彼此”正是反映了這種經驗中在此地和彼處的空間上的遷徙,也呼應人們面對時代變遷時發出的“此一時彼一時”的感嘆。參展的藝術家、設計師以及其他文化工作者們從各自的領域出發,就城市變遷這一話題展開了各具特色的創作。這些作品大多為本次展覽所定制,反映著這些(新/舊)上海人在經歷和見證城市三十多年的劇烈變化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感受。

張如怡作品,展覽現場
“見聞&皮二”小組的兩位成員分別是媒體工作者和哲學博士,在此次展覽中,他們聚焦于城市中的河流,以及在河邊的人們。這些河流包括他們所居住的江灣鎮地區的走馬塘、蘇州河,以及流經莘莊的淀浦河,通過采訪和拍攝河邊形形色色的人物,讓人們講述關于自己和河流的故事。“淀浦河是由好幾條河流疏浚、拓寬、合并而成,可以說不是一條原本就存在了很久、自然形成的河流。但它是一條‘運河’,這賦予了它在上海東西向河道中的獨特地位。”見聞說道,“這幾年沿河走得多,偶爾想到河流不像道路、建筑各自占據一個位置就不再流動,而是最終都匯合在一起。”或許流動的河水也折射出城市的變化。

見聞-皮二作品
在展廳中,透過一面落地窗,能夠看到如今莘莊地區的景觀,遠處則是陸家嘴的三座地標高樓。落地窗上還有一排城市景觀的“倒影”,由攝影師席子拍攝的這組不同時期的城市“蒙太奇”如同懸浮于窗外的另一幅風景,與實景重疊在一起。作品名為《忒修斯之“城”》,來自古希臘的一個悖論:如果忒修斯船上的木頭逐漸被替換,直到所有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船?面對城市的快速變遷,作品試圖向人們提問,當城市中的建筑乃至居民都經過了更新變化后,城市還是原來的城市嗎?

席子,忒修斯之“城”,玻璃貼,2007-2018
相較于《忒修斯之“城”》中的感懷,作家兼譯者btr為展覽所作的攝影和錄像作品則更多地來自直覺。他將在莘莊地區漫步時所擷取的街頭圖像和文字,進行了異想天開的挪用和拼貼,誕生出一些新的敘事。他稱之為“一種‘瞎子摸象’式的‘坐井觀天’,來向友人講述一個剛認識的新朋友”。“之前,莘莊僅僅作為地鐵一號線終點站存在于我的想象中。這次展覽把我帶進一個更真實、豐富、多層的莘莊:有很多植物的半郊野,不過分規整而生出一種新舊雜糅的生趣,有很多浪漫地名(青春、明星、友誼),也是飛機穿破夕陽的地方。”btr說道。

btr,《正宗夫妻》,照片拼貼,2021
聲音藝術家殷漪和建筑師周漸佳以各自的方式將作品和現實糅合起來。殷漪的《上海》邀請觀眾在跑步機上聆聽城市的聲音,隨著速度的加快,耳機中開始出現各種聲音,它們來自藝術家十多年來的田野錄音,與此同時,耳機并未完全將戶外的實時聲音隔絕,不同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如同一幅抽象的城市圖景。在殷漪看來,“城市的聲音就是城市人生活的衍生物,甚至就是城市生活本身”。周漸佳則從空間的角度來觀察和描述城市。有感于展廳窗外城市、自然和人工構筑物交雜的景象,她希望在作品中捕捉這種陌生感和跳躍感。作品《觀察者》分立于兩個展廳,像兩根柱子,通過機械的運動與對折射、反射的操作,將展廳內的展品、窗外的景色和進入的人拼貼在一起,再通過裝置中的窗口呈現,就像兩位沉默的觀察者。

“彼此”展覽現場
展覽“彼此/TRANSITION”將持續至2022年1月17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