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仰望星空到步入星空,太空時代未來已來
文/陳根
當前,人類文明已經走近了一個指數級增長的時代,人類有巨大的潛力去實現最宏偉的目標。除了全方位深層次地探索整個世界,遙遠的深空就是人類心向往之的存在。從登月,到火星,再到冥王星,太陽系的奧秘正在一點點被揭開,浩瀚的宇宙也不再神秘如初。
實際上,除了5G、物聯網、邊緣計算、人工智能這些炙手可熱的新技術正給世界帶來巨變,一部分開拓者也已經在打造另一番天地,拓展人類的維度——布蘭森90分鐘登天實現太空旅行也好,馬斯克的SpaceX簽約繞月飛行的太空乘客也好,太空開發的時代已經起步。人們終于從仰望星空,走進了星空。

從航海時代到太空時代
人類從蘇美爾文明開始,就開啟了以陸地文明為主的時代。這期間以陸地為主,誕生了很多帝國——巴比倫帝國、古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漢唐帝國、蒙古帝國等等,人類文明也發源于此。雖然這一時期也有著名的海洋文明,比如愛琴文明,但陸地文明更為主流。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世界。
新航路的開辟,使人類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陸和海洋的全球性聯系。各個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自哥倫布開辟新大陸以后,海洋帝國開始陸續崛起,包括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帝國、荷蘭帝國、法蘭西帝國等,今天的美國的誕生就是歐洲人進行海洋活動的結果。
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也徹底改變了南美、北美、加勒比、南亞和東南亞等地的傳統社會形態,從古代的部落社會演化成今天的形態。葡萄牙和西班牙人進入美洲之后,建立起各自的殖民地,奠定了現在南美和加勒比各國的版圖;北美的十三間股份公司,最終通過獨立運動建立起今天的美國;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起英屬印度,最終演變成今天的印度。
是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重塑了今天的世界,除了改變了世界的政治版圖、國家形態,大航海也開啟了全球化,重塑了整個世界的財富。環球航行的需求產生了環球通訊的需求,才推動了技術革命,對今天互聯網繁榮、無限通訊等行業的飛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雖然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依舊如火如荼,但即便是海域,也仍是地球的一部分,而地球又只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宇宙的漁舟一介而已。在太陽系四個類地行星——水星、火星、金星、地球里,地球是最大的。但是和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比起來,地球甚至只是木星大小的1284分之一。
在這樣的認識下,走向太空探索更高更遠的“新世界”幾乎是一種必然。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成功從蘇聯境內升空。蘇聯公民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人,實現了人類的首次太空飛行,開啟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新紀元。
美蘇爭霸背景下,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進入太空;1965年3月18日,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實現首次人類太空行走;1966年3月16日,美國實現世界航天史上首次空間對接;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航天員阿姆斯特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
人類登上月球讓單純顯示技術實力的載人航天活動畫上了一個休止符。此后,人類開始謀求在太空建立長期的據點——空間站。
1971年4月19日,蘇聯用質子號火箭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載人空間站“禮炮1號”。一直到1982年,蘇聯又連續發射了禮炮2~5號空間站和第二代禮炮6號、7號空間站。1973年5月14日,美國用土星5火箭發射名為“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并先后將3批9名航天員送至阿波羅飛船工作。
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了第三代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此后歷時10年,直到1996年4月26日才最終完全建成。在其壽命期間總計接待了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航天員100多人次,創造了人類在太空連續生活和工作438天,以及在太空飛行累計時間達748天的世界紀錄。
從航海時代到太空時代,人類載人航天60年,已將通天之路修筑得足夠寬廣,普通人登上太空的夢想不再遙遠。

太空探索進入太空經濟新階段
如果說太空時代初期的太空活動還只是以主權國家為單位,那么商業航天航空的勃興則將太空時代推入另一個全新的階段——太空經濟時代。
太空經濟,可以理解為包括各種太空活動所創造的產品、服務和市場以及形成的相關產業。半個世紀以來,太空經濟先后經歷了前20年的建設階段,主要任務是建設基礎設施和進行初步應用,逐步地建立起人類探索和開發太空的各種能力,后20年的拓展應用階段以及迄今為止的產業化階段。
2007年,NASA前局長邁克爾·格里芬(Michael Griffin),在紀念NASA成立50周年發表演講,太空經濟概念由此而生。邁克爾·格里芬表示:“我們不只是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我們也創建全新的市場和先前并不存在的經濟增長可能性。這就是新興的‘太空經濟’,一個以我們尚未理解或賞識的方式,來改變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的經濟。”
當前,目前來說,太空經濟還不是一個在太空的經濟,而是指太空活動所創建的在地球上獲益的經濟。這一方面包括各種太空活動及其創造的產品和服務等,如衛星通信和電視、衛星導航定位、衛星氣象監測、衛星遙感等;另一方面也包括運載火箭的制造及發射,以及火箭、衛星與地面設備的制造等。
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發布的2019年衛星產業狀況報告,2018年全球航天經濟規模已達3600億美元(2017年為3480億美元)。衛星產業總收入為2774億美元,而全球的航天收入中來自商業航天的部分的貢獻已占到77%。可以說,商業航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太空經濟空前繁榮和發展的新動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涌現出一大批航天創業公司。馬斯克創建的SpaceX公司則是其中最有創新能力和最有成效的公司。以SpaceX公司的“獵鷹”火箭為代表,低成本運載技術和重復使用運載技術取得的重大突破成功促進了航天運輸費用的大幅降低,從而為太空經濟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在太空旅游方面,早在2018年,SpaceX就曾經宣布,日本億萬富豪、Zozotown創始人前澤友作將成為SpaceX簽約的第一位繞月飛行的太空乘客。當前,前澤友作已支付整個旅程的費用,其中包括他將免費贈送的8名船員的旅費。SpaceX的首批星際飛船乘客也將在2023年1月開始繞月飛行之旅,并持續一周的時間。
2021年2月,SpaceX還公布了首個私人太空旅行任務“Inspiration4”,將由獵鷹9號攜帶龍飛船執行。根據SpaceX官方消息,四名乘客將于2021年9月15日登上太空,開始為期三天的環球旅行。
雖然此前就有億萬富豪花費巨資進入太空(國際空間站),但終歸進入國際空間站的人數很少、費用也極為高昂,并不具備普及的條件。而隨著商業航天航空開始進行太空旅行服務,人類心向往之的太空時代已經呼之欲出。
事實上,除了馬斯克的SpaceX,亞馬遜總裁貝佐斯的藍色起源和布蘭森的維珍航空也在商業航空的發展賽道上如火如荼。美國當地時間 7月 11 日早上,71 歲的維珍銀河創始人布蘭森才乘坐自己研發的白騎士太空船,飛到了距離地球約 86 公里的太空,而后安全返回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之上。
布蘭森不僅成功搶跑全球首富貝索斯,成為第一個太空旅行的人,還同時是 70 歲以上宇航員第二人。事實上,維珍銀河去年虧損 2.73 億美元,與藍色起源和 SpaceX 相比,維珍銀河的商業模式與太空旅游行業的興起有著更密切的聯系。布蘭森這太空之旅,不僅是給維珍銀河打一劑強心針,也成了商業航空的里程碑時刻。
而今年6月,亞馬遜總裁貝佐斯也宣布,他將和弟弟馬克·貝佐斯于7月20日乘坐自家公司藍色起源公司研制的火箭飛向太空。同行的還包括參加過水星13號計劃的82歲女飛行員沃莉·馮克和另一名旅客,該名未公布姓名的旅客花了2800萬美元得標這張價格高昂的“船票”。
可以說,布蘭森、貝索斯和馬斯克這三個太空探索巨頭身后,一個新的太空經濟時代正在形成。

太空活動還在深化
對于任何探索活動,一旦實現了商業化,就意味著支持這些活動的商業機構具有了自我造血的功能,使得這些探索活動加速深入。
當前,太空經濟的發展還在進一步激發航天前沿技術的創新。比如,在微小衛星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的基礎上,正在發展新一代低軌寬帶互聯網衛星星座技術。其中,發展最快的無疑是SpaceX公司的“星鏈”(Starlink)系統。
2015年,“星鏈計劃”被首次提出,分為兩期三階段,計劃發射總共 1.2萬顆衛星到550-1325 公里之間的多條繞地軌道,形成一個可以覆蓋全球的寬帶衛星通信網絡,并在 2019年將衛星總規模擴大至4.2 萬顆。
SpaceX從 2019年5月開始衛星發射至今,星鏈已經完成了28次發射,目前發射入軌的星鏈衛星總數超1000顆。從擁有衛星數量上來看,SpaceX已經成為全球最大衛星運營商之一。
從專網市場來看,星鏈是對現有銥星等系統的一個升級,面對銥星、同步衛星通信速率較低、終端和資費昂貴的問題,星鏈在時延、終端價格、流量費用和覆蓋方面全面領先銥星,同時可以對地面專網進行補充。2020年10月27日,星鏈項目向之前預約的用戶發送了測試邀請,在邀請中附上了收費標準,這標志著星鏈面向公眾的衛星寬帶服務正式開啟商用。
再比如,以SpaceX公司的“獵鷹”火箭為代表,低成本運載技術和重復使用運載技術取得的重大突破。2020年11月16日,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搭乘獵鷹9號運載火箭,攜帶3位 NASA宇航員和一名日本宇航員在美國佛羅里達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任務代號“Crew-1”。
“Crew-1”由 SpaceX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負責監督,飛船約 27 小時后與國際空間站對接,4位宇航員將開展約半年的太空站任務,這也是首次經批準的正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
過去,各類航天發射任務往往成本高昂。據NASA估算,阿波羅登月項目的成本逾 1,500億美元。1972-2011年間,美國航天飛機累計完成130余次任務,NASA估算其單次發射費用平均約 4.5 億美元,而商業航天卻通過市場化競爭降低航天活動成本。2013年,SpaceX 以0.56~0.62億美元/次的發射價格進入商業發射市場,全球主要火箭型號商業發射價格逐年下降。
除了現在已經初具雛形的太空探索、太空旅游、太空通訊外,未來,太空定居、太空能源或許還將進一步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畢竟馬斯克的最終理想就是實現火星移民,大太空時代的到來,太空定居很可能逐漸成為現實。
就太空能源來看,太空的環境與地球的環境差距甚大,能源的獲取和利用將成為太空活動的焦點。解決了太空能源問題之后,就可以解決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的生存問題,也將會幫助會解決在其他星球上的運輸、通訊等問題。
可以預計的是,大太空時代的開啟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變化很可能不會小于大航海時代。這不僅會再次顛覆今天的社會形態,也會顛覆現在的財富形態。人們終于還是從仰望星空,到走進了星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