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式走出去|中國企業投資北極地區,為何引發西方疑慮?
據外媒4日報道,俄羅斯再次在聯合國提交了一份120萬平方公里的北冰洋冰蓋屬于俄羅斯的聲明。不過,北極圈其他四國挪威、丹麥、加拿大和美國都否決了俄羅斯的這一聲明。
據估計,在世界尚未被發現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中,有22%可能位于北極。世界大國對北極的爭奪正趨于白熱化。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擴展了其在全球的影響力。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中國在全球事務中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與之對應的是,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學術會議上,中國也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了議程設置及討論的中心。
澎湃新聞記者近期先后參加了兩個有關北極的會議:一個是上海論壇“冰融相見—北極生態保護中的亞洲角色”研討會;另一個則是由《商業生態》雜志和挪威駐滬領事館聯合主辦的“北極的未來”綠色經濟沙龍。不出所料,在這兩個有關北極議題的活動中,學者們熱議的焦點話題依然只有兩個字: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并不是一個北極國家,即使是中國領土的最北端也還距離北極圈1400公里遠,但地理上的距離絲毫不妨礙中國對北極所表現出來的濃厚興趣。
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中國之所以參與北極事務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關切:北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的影響;資源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北極航道的開辟以及北極理事會機制建設。
那么,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在上述幾個關切中,是否存在所謂的優先順序?
北極環境科考和氣候變化研究是中國首要目標
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目前參與北極事務最看重的是北極航道的開辟,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北極東北航道可縮短中國去往歐洲的距離。
但在上海論壇“冰融相見—北極生態保護中的亞洲角色”研討會上,多位中國學者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均表示,有關北極環境科考和氣候變化研究是目前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最優先的一個方面。
“不僅是中國,韓國也是如此,”韓國海洋研究院研究員Jungho Nam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也給出了相似的看法,“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將對中國、韓國這樣的亞洲國家產生巨大的影響,海平面上升就是最好的證明。”
與陸地不同,造就北極地貌的并不是巖石和沙土,而是冰層。因此,一旦冰層消融,那么全球海平面也將隨之上升。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稱,1979年至2012,北極年均海冰范圍縮小速率很可能在每10年3.5%至4.1%的范圍內。北極海冰每10年平均范圍的平均下降速度在夏季最高,在過去的30年間,北極夏季海冰面積退縮史無前例。
“也正是因為這樣,對北極生態和環境的科學考察以及氣候變化研究成為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一個首要目標。” 挪威國際事務研究所亞洲區域高級研究員蘭馬克(Marc Lanteigne)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
與美國、加拿大、挪威等北極國家相比,中國對于北極的探索也才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1999年,中國“雪龍”號科考船首次對北冰洋地區部分海域進行了綜合考察,隨后又分別在2003年、2008年、2010年、2012年以及2014年先后執行了5次北極科考任務。除此之外,中國2004年還在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考站。
在一些中國學者看來,北極生態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影響是全球性的問題,中國以此作為切入點參與北極事務顯得合情合理。
“這(北極生態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影響)也是北極理事會的一個關鍵主題,現在中國已經是正式觀察員國,也必然會強調這兩點。”中國海洋大學副教授白佳玉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而且通過這種方式參與北極事務,更多的是為了降低北極國家對中國的戒心。”
北極國家認為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意圖不清
不過,要想降低這種戒心,中國或許還應做另外的一些工作。其中,如何在參與北極資源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中向北極國家釋放善意,是中國所需要考慮的一個重點。
據估計,在世界尚未被發現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中,有22%可能位于北極。一種不夸張的說法是,當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油氣資源趨于枯竭的時候,北極將成為人類最后的一個能源基地。
此外,該地區也蘊藏著大量的煤、金剛石、金、鈾等礦藏資源,巴倫支海(北極地區的邊緣海)還是世界海產品的主要供應地之一。
近日,俄羅斯再次在聯合國提交了一份120萬平方公里的北冰洋冰蓋屬于俄羅斯的聲明。早在2001年,該訴求就曾被聯合國以證據不足為由駁回。俄羅斯外長聲稱,這次他們的材料里增加了新的科學數據。不過,北極圈其他四國挪威、丹麥、加拿大和美國都否決了俄羅斯的這一聲明。
對于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并對能源資源有著巨大需求的中國而言,將目光投放到北極似乎是一個瞄準未來的不錯選擇。
近幾年來,中國通過與冰島、加拿大、挪威、俄羅斯等環北極國家之間的合作,加大了對北極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投資力度。今年1月,更有消息稱中國最大的煤炭和鐵礦石進口商之一俊安集團(General Nice) 將接管格陵蘭島價值20億美元的lusa鐵礦石項目,而這也將成為中國全資擁有的首個北極資源項目。
但是,西方媒體卻對中國在北極地區的投資行為并不抱著一種正面的看法。在俊安集團接管格陵蘭島lusa鐵礦石項目這一事件上,英國《金融時報》就報道稱,中國投資者(哪怕是一家民營企業)的參與,可能在整個北極地區以及美國拉響警報。
“如果一個公司想要在北極地區進行投資,那么人們就會想知道這個公司的透明度和獨立性如何,除了經濟利益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政治意圖。”特羅姆瑟大學- 挪威北極大學社會學系政治科學及社區規劃教授拉斯姆斯(Rasmus Gjedss? Bertelsen)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解釋說,“現在中國去北極投資的公司大都是國有企業,在透明度、獨立性等方面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
而在蘭馬克看來,一些北極國家之所以會對中國的投資行為抱有疑慮,也與中國短時間內的快速崛起密切相關。
“中國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就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擴大了外交影響力,北極大致也是如此。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獲得這么大的影響力,人們自然會有一些疑問和擔憂。”蘭馬克補充說,“此外,中國也沒有關于北極的白皮書,因此北極國家對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意圖并不十分清楚。”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如何更好地參與北極事務?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極地問題研究專家程保志向澎湃新聞表示,中國在加強與北極理事會合作的同時,也應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加強同北極國家之間的雙邊合作。
“當然,中國在參與北極事務過程中也應盡快形成能讓北極國家接受的身份和話語。”他強調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