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溫酷暑等風來,南京“通風廊道”為何貫通難?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夏天坐在兩頭通透的巷子里,總會有穿堂風吹過,帶來絲絲涼意。
連日高溫的南京,同樣也在“等風來”。
南京市規劃局城市戰略與總體規劃處副處長張成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規劃編制工作從2007年前后就開始了,其中一個專題就是與“通風廊道”相關的,這也是市規劃局與氣象局合作的項目。
張成表示,最近兩三年,國內很多城市都在做通風廊道的規劃,例如武漢、杭州等地。“城市的市民也都很關注這個話題,這可能跟氣候變化,或者高溫帶來的危害有關。”
為給南京送“氣”,“通風廊道”+“生態廊道”
通風走廊的設計需要跟風向結合。南京市氣象局姜臺長對澎湃新聞說,南京的主導風向是偏東風,夏季為東南偏東風,冬季為東北偏東風。
據張成介紹,規劃里的通風廊道有兩條:一條沿長江-八卦洲-化工園防護林,一條沿青龍山-紫金山-繞城公路防護林。
兩條通風廊道均為東北-西南走向,將主城夾在中間。

“相對而言,東南-西北走向廊道的體系性不強。老城區尤其是濱江地區很早就有建設用地,東南-西北這一方向上沒有很好地貫通起來。”
但是,張成表示,規劃時保留了東南-西北方向的楔形生態廊道。
所謂楔形,是指在城市發展的軸向組團之間保留生態綠地,“使這些綠地像楔子一樣嵌入到城市的建設中”,有利于把市郊的新鮮空氣通過廊道貫穿到城市內部。
麒麟地塊開發強度大,阻斷了“通風廊道”
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蔣伶是南京總規修編的主要負責人之一。蔣伶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東南-西北走向的青龍山-麒麟地區-紫金山一帶,是夏季南京主要的通風走廊。
“改革開放以來,青龍山-紫金山一帶一直都作為開放空間,尤其是麒麟地區,不適宜大規模開發。”蔣伶教授說,但近年來,麒麟地區開發強度不斷加大,規劃雖然保留了500米寬的中央公園,但要想作為通風和生態廊道,“這個寬度是遠遠不夠的,只能起到景觀作用。”
南京市規劃局公布的《南京市麒麟科技創新園總體規劃》中顯示,麒麟科技創新園規劃有最窄寬度500米、長度約4公里的中央公園。
澎湃新聞記者在地圖上找到了“麒麟科技生態中央公園”,通過測距發現,公園長度與規劃中的4公里相距甚遠,最窄寬度也僅達到300米左右。
針對中央公園的建設情況,澎湃新聞也向麒麟科技創新園外宣處進行了求證。據麒麟科技創新園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規建處丁主任介紹,“是地圖上沒有更新。東麒路以西的城市生態公園,是2011年開建的。目前東麒路以西綠化景觀大約有130萬平方米。總長5.9公里,寬度500米不等。”

“通風走廊”聽起來很美,不如綠地見效好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2010年,季建業在當選南京市長后不久,便主導推進了位于東郊的麒麟地區板塊的大開發。先是進行行政區劃調整,于當年6月組建了麒麟街道。接著,1個月后,當年7月,南京市政府作出了打造麒麟科技創新園(又稱麒麟生態創新城)的戰略,志在把這一區域打造成“南京硅谷”。
按照最初規劃,麒麟科技創新園及其附近區域,將被重點打造成為南京的科技創新重點園區和新城區。于是,在政府主推之下,麒麟地區成為了南京城東開發的熱土和“焦點”,富力、世茂、中海等多家地產公司都開始在此布局。
在規劃時,本該適當限制開發的麒麟地區,現在卻高樓林立。在上述背景下,這樣的局面也就不難理解了。(通風長廊受阻)
蔣伶教授認為,麒麟地區恢復生態綠地的可能性不大,未來只能對開發強度、密度進行控制。
另外,城市通風廊道對市民有沒有直接影響?
張成表示,“通風走廊的效果固然是好的,但往往都是很大的結構,市民不一定有很直觀的感受。城市中一些大的綠地反而會讓市民有更直接的感受。”
例如,南京主城區有四塊大的結構性綠地:河西濱江風光帶、雨花臺、紫金山、幕府山—燕子磯風景區。
“走在這些公園綠地里,相信更能讓市民感受到夏天的清涼。”張成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