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把選擇權交給郭剛堂父子,不打擾是最好的尊重
24年,整整24年的心碎、找尋、奔波之后,《失孤》原型找到兒子,郭剛堂父子終于團聚。世間最感人的故事,莫過于此。
但故事發展到這里,還沒有劃上句號。兒子郭振打算留在養父母身邊的決定,在輿論場中引發了一些爭議。
對于兒子的選擇,郭剛堂夫婦表示,將充分尊重孩子意愿,改不改名也不重要,而且會把孩子養父母當親戚走動。他們的大度和善良,得到了眾多網友的點贊。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對孩子的養父母,郭剛堂可以原諒,但法律不應該原諒,因為“社會不能助長這種風氣”。網友的看法不是沒有道理,要遏制拐賣兒童現象,追究買家的責任確實很重要。多年來,呼吁進一步提高對收買被拐賣兒童行為的打擊力度,實行“買賣同罪”的聲音從未間斷。
許多網友發表類似意見,正是出于這樣一種樸素的正義觀,他們理應得到尊重。天下無拐,沒有買賣才沒有傷害。
要不要追究養父母的法律責任?根據之前的刑法,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按照被買婦女的意愿,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這一規定曾飽受爭議,在最新的刑法中被修改為,“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當然,時間已過了20多年,是否還在追訴期內,案件的相關細節并未公布,很多情況外界無從了解,也就難以用三言兩語說清。
這正是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最讓人憤慨的地方:它不僅制造社會悲劇,更制造人倫悲劇。即使孩子找到了,破鏡得以重圓,卻仍然撕扯著、折磨著當事人的感情。
據媒體報道,郭振的養父母和兩個姐姐,多年來一直對其疼愛有加。不久前,養父母和姐姐還共同出資,在林州市區給郭振買了一套商品房和一輛二手轎車。有網友猜測,這是不是郭振選擇留在養父母身邊的原因?
其實,我們沒必要去揣度當事人的心理。郭振和養父母以及姐姐共同生活了這么多年,最重要的羈絆不會是財產,而是感情。知道事情的真相后,郭振必然要調節自己的心情,這里頭的復雜程度,可能是外人根本無法想象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從相認到相聚,在整個事件過程中,心情最復雜的一定是郭剛堂。他“尊重孩子的意愿”,必然是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后的結果,最重要的是,一切為了兒子好。
說到底,如果兩家人真的出現不可彌補的嫌隙,最大的受害者不是別人,正是郭剛堂好不容易找回來的孩子。網絡喧囂的推波助瀾,更有可能造成各方都受傷害的局面。此前發生在“錯換人生28年案”主人公姚策身上的悲劇,不該再次上演了。
“尋找有尋找的痛苦,選擇有選擇的難處”。未來的路還很長,郭振今后會如何生活,在哪里生活,還有無限的可能性。現在就為他的人生下一個結論,還為時過早。
人生能有多少個24年?好不容易找回來的,就應該好好珍惜。不妨把選擇權交給郭剛堂父子吧,不打擾,也是作為局外人的我們所能給出的溫柔。當然,每個人依然可以保留不同的意見。
此前,郭剛堂已經通過社交平臺發聲稱,郭振回家了,但尋親的腳步不會停止。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會盡其所能陪著失親家庭一起走下去。過去的已經過去,盡管傷痛會一直留在包括郭剛堂在內的被拐兒童家長的心中,但生活畢竟還要繼續下去。
眼下,讓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吧——繼續嚴厲打擊拐賣兒童犯罪,幫助更多可憐的家長找回他們的孩子,愿天下無拐的那一天早一點到來,愿《失孤》的故事永遠不會再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