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太平輪”之后:數說臺灣眷村的大陸移民
近日,電影《太平輪》下部上映,演繹“東方泰坦尼克號”故事。輪船沉沒于舟山近海,湮沒了大部分乘客人生下局的可能性。
1949年,國民政府敗走臺灣,大量軍隊和平民隨行,“外省人”這個稱謂從此成了他們身上的特殊印記。這些到達了“彼岸”的人們,從數據里我們能發現他們那段歷史中的哪些故事呢?
有多少人過了海峽?背井離鄉故土何方?
學者對于大陸入臺總人數有著不同的解讀。當時移民赴臺后遷徙頻繁,戶籍出入的操辦可能出現重復,更是增加了統計難度。其中李棟明得出的凈移入人數被認為是比較準確的推算,他估計當時總移民數接近91萬人,其中有50多萬軍人。
這些政治移民,主要經由青島、上海、四川、廣州四個據點遷往臺灣。1956年臺灣外省籍人口原籍統計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移民來自福建、浙江、江蘇、廣東、山東這幾個省份。

國民政府為了解決當時軍人及其眷屬的居住需求,設置了眷村。臺灣婦聯會198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不包含違建的情況下,全臺灣眷村共有879個,有9萬8535戶人家。眷村內“水電費用減半,生病可到榮民醫院、軍醫院及軍眷診療所醫治,急難時可向聯動單位申請救助……”可見眷村并不只是地理區隔,社區內方方面面的生活都“與眾不同”,大陸各地文化的交雜也讓它的內部更像一個小社會。眷村也走出了很多政治人物與演藝明星,鄧麗君、楊德昌等都有眷村經歷。
享受到這些福利的是移民中的一小部分。九十年代后,眷村范圍開始逐步縮小,保留下來的建筑風貌與相鄰地區有著明顯差異。眷村的名字也帶著當時的時代特色:

短時間內大批人口的涌入讓“本省人”與“外省人”在人口結構上有著重大差異。外來人口中,男女比例失調嚴重。

對比之下,本省人的男女比例及人口變化就“自然”得多:

長達40年的有家歸不得
雖一峽之隔,這些人的回鄉路卻走了漫長的四十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