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邊疆|攻擊衛星會得不償失,“太空珍珠港事件”或危言聳聽

近日,國內某著名網站援引美國“太空”網站文章,以醒目標題刊文《美媒:中國航天開始新長征,水平和美國差50多年》,令人倍感詫異。
細查原文,方知此意出自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研究所約翰·羅格斯登之語。但羅格斯登本意為中國“目前的載人航天僅相當于美國50年前的水平”。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十分透明,尚出現如此誤讀,至于各國高度保密的反衛星活動,自然更是仁者見仁了。那么,中國反衛星攻擊能力、效果如何?針對中國反衛星攻擊能力的發展,美國會采取何種應對措施呢?通過梳理美國權威專家和學者的觀點,本文力圖展現美國對中國在太空能力上的評估。
反衛星:數量和高度都有局限
據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015年4月15日報道,在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舉行的第31屆太空研討會上,美軍主要負責空間發射活動以及導彈預警、航天監視、指揮和控制國防部各類衛星等的空軍第14航空隊指揮官杰伊·雷蒙德中將表示,中國目前已經具備讓低軌道衛星面臨危險的能力,而且“很快,處于任何軌道的任何衛星都將面臨(中國反衛星能力所構成的)威脅”。
對此,前蘭德公司斯坦頓核安全計劃研究團隊成員,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貝爾福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博士后研究員格納特·桑卡蘭刊發在美國空軍研究所《戰略研究》雜志2014年冬季刊的文章《中國反制美衛星能力的局限性》,對中國反衛星攻擊能力進行過更為詳盡的解讀。
桑卡蘭認為,“在低于1000千米軌道上運行的情報偵察監視圖像衛星最易受到(中國)中程彈道導彈的攻擊”,但“實際上,目前中國最先進的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也不具備摧毀高軌道GPS衛星(2萬千米)和軍用通訊衛星及信號情報衛星(3.6萬千米)的能力?!幢憧梢圆捎靡后w燃料火箭推進的方式,也會存在其它問題”。
如針對GPS衛星和軍用通訊衛星?!?strong>中國要想讓美軍在較長時間內失去GPS的導引,就必須設法摧毀10顆或更多的類似衛星,而這對中國是一個高難度挑戰”;對軍用通訊衛星而言,在反衛星火箭或導彈發射之后需要進行一系列轉軌機動操作,以到達距離地球3.6萬千米的通訊衛星運行軌道?!?strong>從低軌道到地球同步軌道的轉軌操作需要至少5小時,從發射到實際攻擊之間的時間間隔足以讓美國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軍用通訊衛星實施規避動作”,并且“即便中國發射的運載火箭可以達到該軌道且能對美軍通訊衛星實施攔截,也幾乎不可能同時或連續地進行類似發射操作。中國的發射裝置還未達到如此先進程度”。
效果有限,替代系統隨時待命
桑卡蘭強調,即使中國的反衛星行動取得成功,由于未遭攻擊衛星可以繼續發揮作用,且存在其他的可替代系統,故而中國采取的攻擊美國衛星的行動所能達到的效果將非常有限。
一方面,由于軍用衛星通常以星座方式運行,即便個別衛星失效也不會影響整個系統;另一方面,一些陸地或空中武器平臺可以代替衛星的部分功能。
以攻擊GPS導航定位衛星為例。GPS衛星星座由30顆衛星組網,要想有效削弱某一地區(如臺灣海峽地區)的GPS信號,至少要摧毀6顆GPS衛星。而就算這6顆衛星失靈,訊號減弱的過程也會持續95分鐘,并且“在GPS失靈的這95分鐘內,美軍軍艦和戰機仍可以通過內置導航系統來完成該地區任務。”
而在易遭攻擊的低軌道的情報偵察監視衛星失去作用后,美軍眾多的空基平臺,如U-2高空偵察機、E-8C聯合監視與目標攻擊雷達系統、RC-135電子偵察機、EP-3E“白羊座Ⅱ”電子偵察機、E-3/E-2C預警機以及各種型號的無人機等,亦可行使作戰區域內的情報偵察監視職能。在假想的臺海沖突期間,所有這些空基平臺均能在解放軍內陸防空火力范圍外遂行情報搜集任務。從某種程度上講,戰場指揮官甚至更倚重于這些空基平臺獲取的實時情報信息。
因此,??ㄌm認為,中國對美國衛星實施打擊所帶來的影響和效果將十分微小,“通過打掉幾顆衛星就能使美軍癱瘓的設想是站不住腳的”。
美國空軍少校斯科特·A·韋斯頓還認為,“就主要核大國而言,任何直接的沖突都將把目標設在不得危及國家生存這條頂線以下,從而避免核交戰的風險?!狈葱l星攻擊也不例外。
鑒于此,??ㄌm認為,“對通訊衛星的破壞會影響沖突升級的管控?!痹谖磥淼闹忻罌_突中,為了防止沖突升級,中國或許更希望看到美國國家指揮中心與前線美軍指揮官保持順暢的通信聯絡,故而不會冒險攻擊軍事通信衛星、而出現得不到指令的前線指揮官魯莽行事的可怕局面。
風險太大,緊張局勢極易失控
無論是平時還是戰時,對衛星攻擊的負面影響卻是十分嚴重的。
最直接的負面影響是,攻擊衛星會產生大量的太空碎片,致使許多珍貴的軌道在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內無法使用,從而對地球軌道造成污染,并不加區分地響盟友、中立國家的太空活動,勢必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因此,對任何衛星的攻擊,都不能不考慮可能造成的附帶損傷。
攻擊美國的衛星,不管是摧毀還是破壞,都是極其冒險的舉動,會使非常緊張的形勢進一步升級,會導致如《國家太空政策》所聲稱的“徹底打敗對手,并剝奪對手使用太空的能力”的報復,甚至誘發核戰爭。
這種負面影響還不僅僅限于交戰雙方。如桑卡蘭所言,“美軍的主要軍事行動都會涉及其同盟合作伙伴、中立國和非政府部門所使用的衛星,中國會對中立國(如日本、印度和歐洲各國)租借給美國的衛星發起攻擊嗎”,“在與美沖突期間,若中國對第三方國家衛星實施打擊,那么英、澳、加、日、韓、法、德等國將會轉而支持美國——屆時將對中國造成不利”。
兩種應對:避險勝于武器化
??ㄌm指出,關于“中國正積極進行反衛星攻擊的籌劃和部署”的判斷主要受中國國內關于該問題的大量出版物的影響。但細研后發現,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概念性的描述,缺少實證分析和具體操作細節,顯然是對美軍相關文獻和研究成果的再利用。
更何況,即使是在美蘇劍拔弩張的冷戰時期,世界上也未發生一起衛星遭蓄意攻擊而被毀的事件。因此,中國反衛星攻擊并非迫在眉睫的威脅,所謂的“太空珍珠港事件”純屬危言聳聽。
不過,退一步講,面對“從產生碎片云場到鎖定目標襲擊”的反衛星威脅,美國空軍上尉亞當·E·弗雷認為,美國只有兩種軍事選擇方案:一種是太空武器化;另一種是避險。
所謂太空武器化,是指將武器系統永久性地部署在太空中預防攻擊;所謂避險,是把重點放在減少薄弱環節上,一旦其他國家發動太空戰爭,攻擊美國的衛星,則將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盡管這兩種方案各有利弊,但眾多美國專家、學者似乎更主張避險而不是走向太空武器化。
在太空部署武器,看上去可以通過主動防御或威懾來降低太空資產的脆弱性,但此舉將不可避免地引發太空軍備競賽。很顯然,天基武器或者陸基動能武器對在軌衛星實施大規模攻擊的后果,必定是太空碎片成幾何級數增加,太空環境中利用價值極高的領域將蒙受災難性的長期污染。
因此,美國獲取更多太空使用權的途徑,不在于推行太空軍事化,而在于減少對太空資產的軍事依賴,并“帶領國際社會一起制定指導太空活動的行為規范或更有效的國際法律”,以及創造條件維護太空凈土。畢竟“保持太空凈土,當能為美國的經濟、政治乃至國家安全帶來好處?!?/p>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