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拐女成“最美鄉村教師”:一個悲劇如何能提煉出感動?

1994年,河南打工妹郜艷敏被人販子拐賣以2700元的價格賣到了太行山深處的曲陽縣靈山鎮下岸村。期間,她多次試圖自殺、逃跑,但最終沒有掙脫出大山。2000年,在村內缺乏師資力量、村里的孩子們面臨失學的情況下,作為村里唯一上過初中的人,郜艷敏成為了下岸村的代課老師。她說只有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內,才覺得“自己活著有了意義”。郜艷敏的事跡也被改編為電影《嫁給大山的女人》。之后,郜艷敏被評為“2006年感動河北十大感動中國人物”,卻被當地鄉鎮干部阻撓,原因是她揭露了村里買賣媳婦的歷史,并暴露了當地教育管理部門的種種漏洞。根據2006年《被拐女子當教師不堪壓力 縣鎮干部阻擋媒體采訪》一文的報道,面臨險些被辭退的境況,郜艷敏的回應是:“我只想跟孩子們在一起,只要不開除我就好。如果等個一年半載,等媒體不太關注了,再開除我,我就只好離開我心愛的講臺……”
當時媒體的關注點在于“被拐賣依然以德報怨的奉獻精神”和“當地鄉鎮干部對楷模精神的抹殺”,而今天的人們則開始反思這種病態的“自我奉獻”是否值得表彰。
7月28日,公眾號“新媒體女性”發出《被拐女成“最美鄉村女教師”是國家恥辱》一文,被各社交媒體瘋傳。《被拐女成“最美鄉村女教師”是國家恥辱》評論2013年《[最美鄉村教師候選]郜艷敏:被拐女成為山村女教師》說:“沒有深挖拐賣婦女兒童背后的政府不力和性別不平等的根源,沒有探討為什么農村的教育條件如此惡劣以及如何改善,只一個勁兒地歌頌郜艷敏的高尚人格,歌頌她的偉大。”
“新媒體女性”指出這樣的報道表達的信息是:希望遭受不公然而最終選擇寬恕投身“大愛”的人越多越好。被拐女被評為“最美鄉村女教師”實際上是社會厭女癥的體現:當女性處于比較悲慘的境地時,僅有的出路就是遵守婦道,從唯一被社會認可的解決方法中獲得“幸福”和“解脫”。
除了女性尊嚴被漠視外,郜艷敏的“受害者”身份也被極度淡化。網友質疑,一個女孩幾十年的青春年華就這樣被消耗,身心遭受折磨,鮮活的生命被道德捆綁,這本身就不應該被贊頌。她是一個善良的女人,卻被當作一個英雄、楷模塑造,在贊頌她的鄉村教師經歷的時候,為什么沒有人想到懲治拐賣、人身傷害、強奸這類刑事犯罪?為什么有人沒有人制止拐賣婦女的罪行?
NHK對于《尷尬的榜樣:郜艷敏,被拐來的教師》的作者石破記者采訪郜艷敏的跟蹤記錄表明,在郜艷敏成為“最美鄉村女教師”典范后,下岸村獲得了許多教育資助,獎勵被用作教育福利發放和基礎建設,而郜艷敏的拐賣經歷也成為英雄人物必備的經歷。石破面對攝像機的鏡頭,也只能搖頭無奈地表示郜艷敏“是個好的典型”。
對此,網友@鹽櫻桃評論說:“面對嚴重的社會問題和外界壓力時,媒體應該有怎樣的自省和底線?”也有網友評論說,與其表彰和贊頌,不如采取法律手段去捍衛或挽回、彌補這位女性的諸多權益。
自愿做鄉村教師是善,不辭辛苦地侍奉公婆是善,但這一切的來源卻是錯的;對于一切對自己和他人的惡,絕不能姑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