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油價暴跌后仍有國家對能源補貼上癮,中國則抓住了改革機會

《經濟學人》認為,低油價為各個國家提供了一個合理化能源政策的機會,可以減少數十億美元扭曲的能源補貼,尤其是燃油補貼,同時還能調整稅收方向。不過抓住機會的國家并不多,中國便是其中之一,雖然中國在降價的同時加稅的行為并未得到車主們的認可。
中國抓住低油價帶來的改革良機
作為能源消費大國,中國很好地利用了低油價帶來的改革窗口期。迫于環境壓力,中國正逐步減少煤炭的使用,降低碳排放,并加緊油品升級工程。低油價幫助抵消了成品油升級帶來的價格上揚,同時讓稅收政策向碳排放征稅發展,從而形成一個更廉價更環保的能源消費結構。
在2014年末開始的那波油價下跌周期中,中國政府從2014年11月29日開始的45天內三次提高燃油消費稅,經過這三次調整,汽、柴油的消費稅累積增加了0.52元/升和0.4元/升。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陳占明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國際油價下跌給油品升級提供了時間窗口,使得油品升級成本能與低油價相抵消,是經濟整體成本的節約。”這也是國內消費者看到國際油價下跌,卻對國內成品油降價感覺不明顯的原因。
但在全球范圍內,各國政府依然在揮霍燃油補貼,來支持原油產出。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化石燃料每年獲得的補貼為5500億美元,是可再生能源的四倍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則更高,其在5月份時表示,2015年各國花在原油、天然氣和煤炭上的補貼為5.3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6.5%,超出全球公共衛生支出;而2011年的數據為2萬億美元。
IMF報告指出,能源補貼數額巨大且極為普遍。其中,亞洲新興經濟體約占補貼總額的一半,發達經濟體占1/4左右。按絕對值計算,能源補貼最大的國家是中國,其次是美國,第三是俄羅斯。
能源補貼浪費了財政資金,很難惠及窮人
那么在低能源價格、高政府債務,以及越來越多人關心碳排放的情況下,為什么各個國家依然癡迷于能源補貼?
IMF將能源補貼分為稅前和稅后補貼。傳統的“稅前”政策讓價格低于供應成本,從而讓民眾能夠給汽車加油,或轉化為電力用于照明,這樣的政策在發展中國家更受歡迎。在石油生產國,比如尼日利亞和委內瑞拉,低燃油價格對于貧困人口來說,是擁有大量自然資源稟賦的好處之一。富裕的國家也實行補貼,比如美國,今年的補貼達到6690億美元,它所采取的措施是“稅后”政策,但這樣的政策并沒有把環境破壞成本算入到價格中。
《經濟學人》認為,能源補貼浪費了財政資金,很難惠及窮人,讓富人開更多汽車的同時獲得了更多的權利。IEA稱,僅8%的能源補貼用于最貧窮的五分之一人口。這筆錢本可以更好地用在道路、醫院和學校建設上。此外,補貼還有可能滋生黑幕。在尼日利亞,數十億美元資金用于進口燃料,而讓當地遭受資金短缺。
環境保護主義者則認為,支持化石燃料會抑制清潔能源的發展,促進空氣污染以及氣候變化。IMF的數據顯示,如果補貼取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下降超過20%,政府收入則會增加2.9萬億,相當于GDP的3.6%。
目前,大多數國家意識到能源補貼是不可持續的,但取消補貼則可能成為政治上的燙手山芋。例如尼日利亞,2012年取消燃油補貼后發生了街頭暴力抗議事件。但部分國家在低油價時期,減少了能源現金補貼,獲得了好處。
根據《經濟學人》的解釋,IMF的數據中并沒有算入“稅后”環境成本。扣除這些,國家用來填補“真實”價格與消費者真實花費之間的價差資金在3300億美元,比2014年的5000億美元少。IEA的數據則沒有將環境成本算在里面,認為補貼從2013年開始一直在下跌。但真正的考驗來自于當油價上漲,消費者卻要求油價再次保持低位之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