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宅門》戲里戲外的真實人生

著名導演郭寶昌近日出版自傳散文《都是大角色》,以一眾各賦異稟的“小人物”串聯起自己曲折人生路上的雪爪鴻泥,繼續講述《大宅門》意猶未盡的故事。
郭寶昌,人稱寶爺,今年八十一,自幼被賣進豪門,身世曲折,飽經滄桑,閱盡世情,吃過見過,識得眾多奇人異事;他是著名導演,學養豐厚、功力深厚的老前輩,執導影視劇30余部,一部《大宅門》讓數代觀眾追了20年,出版書籍4部,2020年獲第29屆華鼎獎終身成就獎。
鮮為人知的是,郭寶昌其實還有作家的面向:因為從小對同仁堂(“百草堂”原型)發生的事耳濡目染,郭寶昌16歲時就動筆寫家族題材的小說《大宅門》,期間多經磨難,癡心不改,整整用了38年時間才最終創作完成《大宅門》劇本。他擅長用生動直白的口語寫文章、講故事,《都是大角色》一書自2003年“非典”疫情居家期間就開始醞釀、寫作;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又把年逾八旬的郭寶昌困在了家里,難得的清閑,讓他得以靜心回顧人生,提筆完成這部《都是大角色》,再續《大宅門》的傳奇。

《大宅門》戲里戲外的真實人生
來源 |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ID:sanlianshutong)
《大宅門》故事原是他的親身經歷
姜文在《都是大角色》一書推薦語中說:“郭老占有三大優勢:得機會看,有能力寫,夠火候拍。”這“得機會看”,很大一部分得益于郭寶昌的身世,本書開篇《奶奶與我》,他對此作了清楚的交待:
“奶奶與我的身世一直是個謎,從小懂事起,直到三十多歲,我才大概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我和奶奶一起生活了十年,從兩歲到小學畢業那年。奶奶去世了,我一直都以為這是我親奶奶,姓駱,嫁給了木匠郭紹臣,按中國老例兒便稱郭駱氏。……一九二七年河北農村大災,郭紹臣攜妻女逃亡進京,女兒十歲,住在南城金魚池一帶。兩年后郭去世,女兒賣進豪門樂家(編按:即同仁堂),為三老太太抱寵物狗——‘大頂子’。
一九四〇年,女兒二十三歲,嫁七十歲樂四老爺為妻,……女兒婚后無子,一九四二年買了個乞丐之子,李保常。那時的樂家家族中有規定,本家男子不得過繼外姓人為后,李保常便被養在娘家,認駱氏為祖母,而不是外婆、姥姥。我管樂四老爺叫姑爹,管養母叫姑媽,一直到上中學,一九五三年以后才改叫媽,可仍管樂四老爺叫姑爹,改名郭寶昌,等于是他娘家哥哥之子。盡管根本沒有哥哥這么個人。”

左二、三為姑媽、奶奶,這是奶奶唯一留下來的照片
這樣的出身,加上個人的稟賦與努力,最終成就了蜚聲海內外的《大宅門》系列劇。但宅門里的興衰恩怨并非他傳奇經歷的全部:他追尋自己身世的執著,他對藝術的癡迷和探索,下放干校荒唐可笑而又令人慨嘆的糗事,他與師長友人在歷史風云中的真摯情感,他被命運撥弄因而缺乏親情的孤獨……跌宕起伏的經歷,加上這些經歷中遇到的奇人異事,構成了郭寶昌異于常人的非凡人生。這些比影視劇還精彩的人生故事,并不廣為人知。
被歷史拋棄的小人物
都是演繹悲歡的大角色
《大宅門》劇本,重要角色多達七十余個,曾被要求刪去一半。可郭寶昌堅持“角色不論大小,有魂則立!”在他看來,小人物只要能折射出時代風貌,表現出獨特的個性,樹立起鮮明的形象,讓人從他身上讀出萬千思緒,小人物就成為大角色。
這次,郭寶昌正以人物寫作為主體,呈現了一組精彩絕倫、復雜生動的“小人物”群像:
隱身宅門的傳奇武功高手和他的紈绔少爺徒弟;外表優雅美麗卻在宅門里扭曲變形的小姐們;樸素善良、卻在被自己賣入豪門又扶正當了太太的女兒面前畏首畏尾的奶奶;長得極丑倒守著最美的媳婦干著最美的活兒、一身壞毛病卻極其善良懦弱的家仆;宅門花園里深藏的古琴文化和古琴大師;堅信共產主義卻在時代車輪傾軋中逐漸失去自我、最終落入騙錢陷阱的偏執摯友……
人性的復雜多面、人生的不可預測,構成了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這些豐富深沉的人物譜背后,是對時代、對命運、對人性的復雜體味和深刻感慨。姜文讀罷此書驚奇道:“世上的奇人,怎么都叫他碰上了?這些奇人,不僅構成了他的故事特質,也構成了他自己的性格、出處和心靈主題,寫他們就是寫自己。”

重訪大宅門,身后那三個窗戶就是門房,鄭老屁就住在這兒
與他的影視作品相映成趣,郭寶昌講故事的天賦同樣體現在他的寫作能力上——擅長用生動爽脆的京味兒口語寫文章,每一個人物,都被他寫得活靈活現地如在眼前。郭寶昌自己感慨:老天爺讓我經歷那么多事兒,認識那么多人物,又給了我講故事的能力,這大概就是我來到這個世界上,老天爺給我的使命。
獨具一格的“悲劇散文”:
精確的時代感,神奇的生命感
出版方透露,《都是大角色》書稿剛完成,就引起了文學期刊的興趣。2021年第2期《收獲》,發表書中三篇文章,引起廣泛關注,被視為在文學人物的塑造上,有了某種令人興奮的突破。著名文藝批評家李陀則認為郭寶昌為文學寫作送來了一種“有新作風的散文”:
“郭寶昌給散文的寫作帶來了一種新質,打破了以往我們對這個文體的一些習慣的期待……他的文字做派不再以‘散’吸引讀者,而是一種沉重的悲劇感,讓我們想起戲劇,不是舞臺上的演出,是歷史上演繹過的真實悲劇。”
同樣善寫俗人奇事的著名作家馮驥才,對郭寶昌“用精確的時代感,神奇的生命感,特定的階層與身份,獨特的地域文化,以及他敘述的魅力,把這些人復活”的寫作能力表示贊許,同樣并提醒讀者關注書名所傳遞出來的作者意圖:“他還叫人相信果戈理的一句名言:在生活中沒有人是配角。”
被歷史拋棄的小人物,都是演繹悲歡的大角色,作者認識的這些人,受過的那些事,與他的藝術創作互相成就,最終呈現出鮮活生動的厚重感和藝術人生的況味——《大宅門》系列作品的獨特魅力亦在于此。

都是大角色
郭寶昌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1-6
他們是被歷史拋棄的小人物,他們是生活里的大角色。
著名導演郭寶昌的自傳散文,《大宅門》故事真實原型,以一眾各賦異稟的“小人物”串聯起自己八十余年曲折人生路上的雪爪鴻泥,繼續講述《大宅門》意猶未盡的故事。
郭寶昌自幼被賣進豪門,飽經滄桑,閱盡世情。他被時代的車輪傾軋下獄勞改,他對藝術的癡迷和探索,他和梨園名宿的奇緣,他對第五代導演的扶持以及和他們的友誼,他被命運撥弄而缺乏親情的孤獨……跌宕起伏的經歷,加上這些經歷中遇到的奇人異事,構成了他異于常人的非凡人生。
本書以人物寫作為主體,呈現了一組精彩絕倫、復雜生動的人物群像:隱身宅門的傳奇武功高手和他的紈绔少爺徒弟;外表優雅美麗卻在宅門里扭曲變形的小姐們;樸素善良、卻在被自己賣入豪門又扶正當了太太的女兒面前畏首畏尾的奶奶;長得極丑倒守著最美的媳婦干著最美的活兒、一身壞毛病卻極其善良懦弱的家仆;宅門花園里深藏的古琴文化和古琴大師;堅信共產主義卻在時代車輪傾軋中逐漸失去自我、最終落入騙錢陷阱的偏執摯友……人性的復雜多面、人生的不可預測,構成了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這些豐富深沉的人物譜背后,是對時代、對命運、對人性的復雜體味和深刻感慨。
原標題:《《大宅門》戲里戲外的真實人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