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兩場世紀大火如何推動美國社會變革

1904年6月15日是個晴朗的夏日,“斯洛克姆將軍”號游船載著一千三百多名婦女兒童,緩緩行駛在紐約曼哈頓島和長島之間的東河上;船上歡聲笑語不斷,這是一次難得的郊游機會,孩子們和他們的家長準備到長島上野餐。他們都是信仰路德宗的德裔移民。這艘單缸側輪的三層蒸汽動力船,是他們花三百五十美元包下來的;船長六十多歲,很有經驗,船員二十多名,也很得力。
但是,幾乎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這次短暫的內河航行,會成為一段死亡之旅。開船后不到半小時,就有人發現船艙著火了,而且很快引燃了船艙里堆放的雜物和存儲的汽油。更糟糕的是,船上的滅火設備根本沒法用,大火一直蔓延到甲板,船上婦孺一片驚恐慌亂,尖叫求救之聲不絕于耳。她們將自己的孩子放進救生圈和救生衣,推下水之后卻發現,救生圈和救生衣根本浮不起來。原來,這些救生圈本來就不合格,而且在船上放了十幾年,一直沒用過,也沒人檢查,日曬雨淋,早就沒法用了。她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孩子沉入水底,自己又不會游泳,沒法施救。最終,“斯洛克姆將軍”號因失火而傾覆,船上一千多名婦女兒童遇難,造成美國歷史上極為慘痛的非自然災難。
事故發生后,美國政府展開了詳細調查,國會還為此舉行過聽證會,傳喚相關人員到會提供證詞。與此同時,美國司法機關也積極行動起來。經過法庭調查,聯邦大陪審團決定起訴輪船公司老板、司庫與船長。最后,船長被判刑十年。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美國工業化迅猛發展的歷史階段,也是工業生產事故高發的多災多難的歷史時期。據統計,1900年前后,每五十位美國工人中每年就有一位因工作事故死亡或者傷殘。1907年底西弗吉尼亞州的蒙莫加(Monongah)礦難,就一次性奪去了三百六十多名礦工的生命,致使兩百多人失去了丈夫,一千多名孩子失去了父親。為了維護煤礦安全,保護礦工生命,避免類似事故,美國聯邦政府成立了專門的煤礦局。
在城市,由于大量新移民不斷涌入,工業生產環境同樣糟糕。十九世紀末的紐約下東區,是東南歐新移民的重要落腳點,也是當時制衣作坊的集中地。他們在公寓、樓道甚至路邊架起縫紉機,裁剪、鎖邊、拼接、熨燙,為服裝制造商和承包商賣命工作,每天工作長達十六個小時,每周工資不足五美元,而且工作安全毫無保障。
1911年3月25日下午,位于紐約曼哈頓島上一座大樓八、九層的美國女式裙衫工廠(三角工廠)發生大火,一百多名女工葬身火海,其中有些人不堪火勢逼迫,從樓上跳下或跌落摔死。這些女工,多是二十歲上下的新移民,她們懷著一個美國夢來到新大陸,沒想到卻很快夢斷新式“血汗工廠”。4月5日,死于火災的工人下葬,四十萬人冒雨送行,市民自發捐獻,支援這些工人的家庭。
火災發生后,紐約州成立專門的工廠調查委員會,舉行了長達數月的聽證會,收集來自勞資雙方的證詞,調查了近兩千家工廠。紐約州議會根據該委員會的調查報告,在兩年內通過了將近三十部法律,設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資、最長工時,規定了工人的勞動條件,并禁止雇用童工。
三角工廠大火慘劇,不僅給美國留下了深刻的教訓,也成為各種政治力量推動社會改革的契機與動力。紐約民主黨借此機會,調查與暴露共和黨州政府的腐敗與無能。年輕的州議員、工廠調查委員會主席羅伯特·瓦格納(Robert F. Wagner)名聲大噪,從1920年代到1940年代,瓦格納連任美國聯邦國會參議員,前后長達二十二年之久。瓦格納是羅斯福“新政”的積極支持者,先后在參議院主持通過《全國勞工關系法》《社會保障法》和《公共住房法》,被譽為美國勞工保障立法領域的先驅者。

1933年,羅斯福進入白宮后,珀金斯隨即出任聯邦政府勞工部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內閣部長。在華盛頓任職期間,她繼續與瓦格納通力合作,救濟失業,調和勞資關系,緩和罷工風潮。
珀金斯成長的年代,正是美國勞工狀況惡劣、勞資關系緊張的時代。三角工廠大火中喪生的女工,很多都曾參加1909年底的紐約制衣工人大罷工。1909年11月22日,位于紐約的國際女裝制衣工協會(ILGWU)二十五分會召開大會,商討大罷工。身材瘦小但是富有斗爭經驗的烏克蘭猶太裔移民克拉拉·萊姆利奇(Clara Lemlich)走上講臺,她號召與會的工人宣誓罷工,斗爭到底。隨后,工人組織起糾察隊,到工廠門口阻止工人上班。罷工人數很快增加至兩萬人,大約有五百家工廠受到影響。
為了應對工人罷工,工廠主也行動起來,他們說服法官,以破壞生產的罪名逮捕了工人糾察隊成員,有些法官還提出了高額保釋金要求,故意給貧困的工人出難題。好在這個時候,一些同情工人處境的上層社會婦女,提供了十分及時的幫助。實業大亨范德比爾特的前妻阿爾瓦(Alva Belmont)在法院門口守了一夜,終于等到罷工工人走上法庭,她以自己在麥迪遜大道的豪宅做抵押,為每個工人繳納了一百美元的保釋金。此舉在美國新聞界引起轟動。在此之前,她還曾包下跑馬場露天劇場,召集社會各界人士七千人開會,聲援工人罷工。紐約市的各界名流幾乎都來捧場,《時代》周刊還將此次集會的照片放上了雜志封面,并加上“為女工罷工鼓與呼”的標題。
實際上,阿爾瓦的訴求與罷工工人并不相同,她希望早日實現男女平等,尤其是平等的選舉權;但這并不影響她利用女工的罷工運動,將社會各階層的婦女團結起來。
與阿爾瓦一樣,金融巨子J. P. 摩根的寶貝女兒安妮·摩根也十分同情罷工女工。罷工期間,摩根主動邀請罷工領袖到自己的俱樂部(殖民地俱樂部)午餐,傾聽她們的呼聲與疾苦。她還現場募捐,為女工籌集了數千美元。
在阿爾瓦和安妮等社交名媛的帶動下,紐約的上層女性還借出了當時非常稀罕的小汽車,為女工組織汽車巡游。這些打破社會階層的舉動,吸引了眾多媒體的目光,大大鼓勵了1909年的制衣工人罷工。
中國人常言,多難興邦。這句出自《左傳》的名言原文為,“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以此觀之,美國歷史可謂其真實寫照。工業化時期,美國的災難不可謂不多。災難之后的各種社會力量之活躍,也令人嘆為觀止。為了銘記三角工廠大火的慘痛教訓,美國的各種社會組織甚至聯合起來,組建了“銘記三角工廠大火聯盟”(Remember the Triangle Fire Coalition),并在2011年召集了三角工廠大火百周年紀念大會與紀念游行,美國勞工部長和紐約市長以及各界名流,都到會演說。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只有銘記災難,讓社會各界都參與到災難的調查與紀念活動中來,才能最大程度地從災難中汲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如果悲劇不再重演,災難不再深重,興邦之路也會平坦很多。由此可見,多難和興邦之間,并不存在正相關關系。相反,一個國家如果總是多災多難,要么是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無法有效預防與控制災難;要么是不懂得銘記歷史教訓,無法避免災難重演。無論是治理能力缺陷,還是歷史記憶衰弱,無疑都會阻礙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