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中國法治的三峽

何勤華,1978年2月入讀北京大學法律系,是中國高考恢復后的第一屆法學大學生。何校長的北京大學法律系同班同學中,既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還有中國行政法學界的宗師姜明安教授、刑法學界的大牛陳興良……
何勤華們是標志性的一代,見證了新中國法治從零的恢復。
新中國法治曾走過很長的彎路,法學教育甚至被中斷過幾十年,法律人才、法律知識出現過嚴重的斷檔。高考恢復之后,法治之火才得以賡續——何勤華們是新中國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人;第一代把法律區別于“政法”的法律人;第一代能夠正式學習法條的法律人。他們是新中國“法治從零恢復”的見證人。
何勤華們的學術成長歷程,就是中國法治復興史?,F在看來很多理所應當的事情,卻是當年的法學家頂著各種壓力、篳路藍縷、用盡巧思“拼來的”。以現在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無罪推定”來說,當年作為資產階級法學概念,受到意識形態上的嚴厲批判,是一個“禁區”。當年法學家們從“無罪假設”、“無罪假定”等概念出發,一步一個腳印,讓這些人類法治成果在中國逐漸“脫敏”,在中國重新生根發芽,之后正式進入中國立法。
可以說,“公私財產平等保護”、“契約自由”、“法無明文不定罪”、“程序正義”、“審判獨立”等等法治理念,從“敏感詞”到進入國家立法,都是法律人艱苦奮斗而來,也是中國法治的前進之路,體現改革開放之后人民的利益訴求。
何勤華們陸續卸任、退休,給中國留下了一座法治理論大廈。
在中國法治日益繁榮的當下,輿論中卻也有另一種反法治的潛流。他們利用民間對于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后貧富差距加大等問題的不滿,或明或暗否定依法治國,否定“公私財產平等保護”、“契約自由”等法治理念,甚至企圖將“程序正義”、“律師辯護”扣上各種帽子,讓這些詞重新變成敏感詞。這是值得警惕的。
所以,在何勤華們卸任、榮休之時,在那一輩子見證過中國法治彎路、目睹過國家主席因為得不到法律的保護而失去人身自由悲劇的法律人逐漸功成身退之時,更要向人們重述法治的重要,沒有法治的災難性后果。
中國的法治之路要走出三峽,“公私財產平等保護”、“程序正義”、“審判獨立”、“辯護律師”這些法治字眼不容再成“敏感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