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香港詞人周耀輝:粵語流行歌的一國兩制,不是絕處是新生
周耀輝是香港著名填詞人,1989年發表人生第一首詞:達明一派的《愛在瘟疫蔓延時》(收錄在《意難平》專輯中),之后名作有:達明一派的《天問》、黃耀明的《忘記他是她》、梅艷芳的《艷舞臺》、王菲的《流星》、莫文蔚的《忽然之間》、方大同的《黑白》,等等。
周耀輝不光是個流行歌曲的填詞人,也是一位文化研究者。最近,他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中心教授高偉云合著的《多重奏》在香港出版。在這本書里,他們介紹了香港流行音樂的生產全過程,也分析了粵語流行歌曲的發展。
澎湃新聞由此采訪了周耀輝。在很多人看來,如今粵語歌已經式微,不光好聽的歌曲難找,香港樂壇也是后繼乏人。但在周耀輝看來,粵語流行歌曲不是絕處,而是新生。

周耀輝先生是位革新者。他替華語歌曲填詞,亮點是那些新穎的角度、怪誕的選材。譬如有著大量口白的《天花亂墜》,這首歌的歌詞對于達明一派具有斷代意義,它之前的達明一派是純文藝的,逼格爆表,它之后,是文藝與俚俗的一國兩制:一個達明一派,各自表述。
周先生對待學術研究也是求新求變的姿態。他常年旅荷,做過很多關于通俗文化的課題,和荷蘭學者高偉云(Jeroen de Kloet)合寫的Sonic Multiplicities頗為典型。這本書首版于2012年,今夏在香港推出了中文譯本——《多重奏:香港流行音樂聲像的全球流動》。書的主體是粵語流行歌曲,也就是黃霑先生曾經以一篇博士論文探求其發展和興衰的Canto-pop。周高兩位,一反常態,研究粵語流行歌曲“如何存活在世上”,而非近來火熱的“如何衰敗”,觀點也唱了反調——“粵語流行歌曲不是絕處而是新生”。
澎湃新聞:《多重奏》這本書自從英文原版面世以來,在音樂圈,在樂迷那里,反響就不是很熱烈。原因不光是它的學術面目,還在于它的“錯軌”:大家希望您像黃霑那樣,寫一本嚴肅的探討粵語流行歌曲(Canto-pop)的書,結果您的學術熱情不在于此,而是以音樂為坐標,觀察它的政治、社會影響,比如粉絲文化,比如陳冠希的艷照門。您怎么看待這個“錯軌”?
周耀輝:簡單地說,黃霑做的是向內的,某個文化產業的研究,很集中粵語流行音樂行業當中的一切,偏向寫實,也比較固態。而我和高偉云想做的,是向外的,留意的是流動和轉變,想探討的是香港生產的流行音樂如何存活在世上。更基本的,我們想提出一種觀察文化的方法,提出一種對“現實”的想象。
澎湃新聞:您在書中提出了粵語流行歌曲不是絕處而是新生的觀點,這種樂觀情緒的根源是什么?
周耀輝:我們的確有理由樂觀。認為粵語流行歌曲已死或將死的人,往往是量化地看,是根據生產量和生意量而說的。假如不看量,看質,我們看到很多人在做在聽粵語流行歌曲。
具體地說,天王時代的粵語流行歌曲真的比今天我們碰到的(包括網上發表的)多元化嗎?還有,我在浸會大學教書,認識了很多自己搞樂隊的學生,我不覺得我們那一代有更多人這樣做。我去過工廠區某大廈,整層都是Band Studio。以前呢?
二,我不想悲觀,這大抵是我的性格吧,我從來不覺得悲觀有什么用處。我常常引用D.H.Lawrence一句話,大意是:我們活在悲劇的時代,更不能以悲劇的方式過日子。或者如魯迅所言: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澎湃新聞:就一個非常活躍的作詞人的觀察,您覺得您的樂觀情緒會否感染到香港的唱片公司,對粵語唱片的生產多一些信心?
周耀輝:我不敢抱著太大的期望,因為唱片公司始終以賺錢為依歸,有機會的話,我會跟他們表達我對粵語歌的看法,和熱情。至于對年輕人,特別是我的學生,我都鼓勵他們多用粵語創作,不為別的,就是為了這是自己熟悉的語言。最后,我最有把握的,就是要求自己繼續寫粵語歌,寫一些好的粵語作品。
澎湃新聞:粵語流行歌曲的式微原因復雜:盜版(體現在網絡時代是非法下載)、人才匱乏、行業短視、市場單一、社會老化,以及諸多政治因素。它是綜合情況下的問題,但是最近幾年,一種聲音越來越響,認為“1997年是粵語流行歌曲的終結”,弦外之音,政治是主導外力,您怎么看待這種觀點?
周耀輝:假如你說的式微,是錢和發片少了的意思,那你提出的種種都是原因。至于1997作為終結,我從來不覺得事情可以分得如此清晰,更常見的是千絲萬縷。我想,香港主權回歸,有人擔心這座城市的文化因此式微甚至消失,是很可以理解的。對陌生的事物,我們往往恐懼。反過來看,香港流行文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成為全球華人追捧的對象,有那個時候很特殊的歷史因素,包括政治與經濟。后來,我們看到的不單是回歸,更基本的是中國經濟起飛,市場顯然就以普通話為重。從這個角度看,你可以說,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其實是個歷史異數,一個幾百萬人的城市居然生產全球華人喜歡的文化?再問,為什么我們希望某一個城市的文化如此重要或說主導?我情愿看到中國不同地方都依然活潑地生產他們的流行文化。

周耀輝:我不清楚當中的情況,也有可能是新歌不夠,哈哈。我記得的是我們希望探討回歸下的香港移民潮,以歌來唱出走與留的掙扎,因此一曲兩詞,一粵一普,形式上已經體現了內容。
澎湃新聞:您怎么看待這種模式,它在新世紀成了某種主流,粵語唱片里加幾首國語歌,或者國語唱片里加幾首粵語歌。您是否做過研究,誰是這種模式的始作俑者?
周耀輝:沒有。我猜想,這跟成本效應有關,也是唱片公司想打開內地市場又不想放棄香港市場的策略之一吧。
澎湃新聞:《萬歲萬歲萬萬歲!》里的兩首國語歌詞,你填寫了《風黑風高(蛾摩拉)》,重溫老歌,我被兩句富于寓言味道的歌詞吸引住了:熱鬧的時候以為一直可以到盡頭/是我們的錯還是這個城市的詛咒。關于這個問題,您現在有答案了嗎?
周耀輝:不如我用達明一派比較近的歌《It’s My Party》其中的兩句做回應吧:繼續找精靈來繼續革命/慘得過我們想高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