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邪教為何有人信?熱衷靈修可能是心理上處于偏執分裂

邪教的嚴密組織、精神控制和性控制再次被曝光在大眾面前,這一次是自封皇帝的“華藏宗門”教首吳澤衡,我們想要知道的是:教首教徒處于怎樣的精神狀態?控制何以可能?邪教為什么有人信?
于此同時,更加正面的修行方式也在蔓延擴展為都市生活方式,如流行的禪修,種種流派是否真的是可悲現代人的一劑精神良藥?
泛靈修圈魚龍混雜,澎湃新聞記者就此采訪了心理學家胡慎之,從心理學角度探究靈修的實質。在他眼中,熱衷靈修者可能是在心理上處于偏執分裂期的人。而靈修模式不可避免帶來和上師間的控制服從關系,再現了嬰兒期對照顧者的全面依賴心理,存在重重危險。
澎湃新聞:邪教“華藏宗門”事件又一次在輿論引起反響,吳澤衡自封“覺皇”“始祖”,引誘、迫使眾多女弟子與其“男女雙修”,多人為其墮胎、產下子女,稱之為“皇帝的后宮”,您對此怎么看?
胡慎之:所謂的“男女雙修”,究竟是教首要挾強迫,還是女弟子自己愿意?其實在真實的情況中,“雙修”的名義都不一定需要。對于邪教女教徒來說,教主肯定是充滿光環和性吸引力的,只是道德和社會規范會不允許那樣的行為。當這些規則在某個情境中被另一些規則所替代后,這些事情都會發生。這個組織有自己小社會的規范,和大社會是截然不同的。
澎湃新聞:類似的事件讓我們反思當前國內魚龍混雜的靈修界,除了被爆的邪教,也有名聲正面的如禪修,泛靈修還包括了林林總總的流派,正在蔓延擴展為都市生活方式。您為什么反對靈修?靈修存在什么危險?
胡慎之:我一直很反對靈修。因為靈修不是適合每個人的。靈修并不適合中國,對于儒教傳統的中國來說,靈修的性質等同于宗教。宗教對個人意志會產生影響,佛家講“戒定慧”,基督教有“十誡”,有一些戒律,靈修也是強調在守一些戒的同時帶來某種內心的自由。但這是一個悖論。情形就好像,把你關進一個牢房,然后給你一些放風的機會。舊的宗教和修行方式也不再適應現在社會了。
在禪修中,上師會告訴你大概是怎樣一個體驗。因為靈修都是體驗式的,沒有一個標準,這個里面有很多謬誤的東西。而這會否認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性,會否認人與人性格、心理、能力的不同,這恰恰是一個很糟糕的事情。靈修崇尚的是人和人無差。
一個偏執狂,和一個非偏執狀態的強迫癥,可能都遇到人際關系的障礙,都很焦慮、抑郁,都會有強迫性的問題,獨處時恐慌。但是能用同一種方法解決他們兩個的問題嗎?從心理學上說,是不能的。處理偏執狂和強迫癥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讓一個偏執狂去做自由聯想,出來的東西可能很多是分裂的東西,甚至是精神病性的幻覺;而像強迫癥這樣的神經癥患者,因為他的人格基礎和社會功能是比較完整的,如果去做自由聯想、冥想,或者說內觀——這些也是靈修的一種方式——出來的東西會比較ok,和他的人格是比較符合的,不會有太多的認知偏差。
對于前一種情況,有人格障礙的人,冥想出來的東西可能是有極大偏差的,這些東西出來的時候情緒也會出來,這時是需要有應對方式的。靈修中有自由聯想,有內觀,如果出現了幻覺,怎樣去規避風險?它是沒有任何規避的方式的。
在一些有創傷經歷的個案中,會出現“閃回”的現象,比如一個圖片、一個味道就會喚起受創傷的情境,在嚴重的情況下,個人意志直接崩塌,人格會解體,這是很恐怖的一個事情。像有的越戰老兵,二三十年來在馬路上只要聽到大的聲響都會立刻趴到地上,以為是炸彈爆炸,這些人一輩子都無法修復創傷性的體驗。那我們在做創傷治療的過程中,應對他的“閃回”時有一個叫回神“(Grounding)的技術,意思就是回到當下,讓你從幻覺和想象中出來,因為幻覺和想象可能對你有非常大的傷害性。
靈修中沒有這樣的保護手段,這就是我認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靈修的證據。有點像,沒穿防化服,卻走進了一個輻射的環境去。
澎湃新聞:靈修對有創傷的人也許是危險,但現在選擇靈修作為生活方式的人很多是城市中產、白領,大多數人有一點神經癥,但社會功能還是相對完整,對于他們來說是不是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胡慎之:我覺得不是。一個人的社會功能完整,并不代表他的自我功能是完整的。
有些人你是看不出來的,比如一個嚴重的抑郁癥患者,像崔永元、葛優,都是這個社會上的精英。如果他們采用靈修的方式,你認為會怎么樣?
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靈修所產生的人際關系的模式。
靈修強調一對一的關系,學習的方式就是上師帶徒弟,那么一定會帶來一種人際關系的模式:你一定要完全信任上師,不能背叛他,甚至要供養他。這就像一個小嬰兒初生時對父母的狀態,是控制和服從的關系。為什么有的人特別想要進入這樣一種關系?就是想讓你為我的一切負責,為我的生命負責,像抓住稻草的溺水之人。有多少人是以種狀態進入這個關系的?在這種關系中,上師是絕對的控制者,你只有服從的份。
如果這種關系在一個社會中擴展開來,那么這個社會的一切規則都會被破壞掉。我們崇尚的是平等、互相尊重、個性自由,很多白領一方面崇尚這種自由,一方面有去進入服從控制的關系,你覺得他們是在干什么?正統宗教和邪教都致力于建立這樣的關系,只不過正統的宗教對人際關系有一些規范,比較符合現代社會的規范。
現實生活是一個坑,很多人想從坑里跳出來,去靈修,卻進入了一個沼澤。很多靈修的后果就是這樣。我經常接到靈修出了問題然后到我們來求助的,甚至精神病醫院也有很多。有些門不是可以隨便打開的,就像一個魔盒,不是你能控制的。
靈修的過程,還是給你一個至高無上的真理,在修煉的過程中你必須信奉這個真理。而真的存在一個真理嗎?
不了解到這些,貿然去靈修,可能有害無益,或者說只是進入到一種偏執的狀態。
從心理的社會化發展過程來看,有一個從嬰幼兒的自閉狀態、到偏執分裂、到抑郁的過程,這是一個向前發展的過程。但是靈修,可能讓你反向走,也就是退行。
澎湃新聞:偏執分裂狀態本來是在多大年齡的階段?
胡慎之:一般是一到兩歲的孩子,6個月大的孩子是自閉期,之后可能就到偏執分裂期了。
澎湃新聞:偏執分裂期是怎樣的心理特點?
胡慎之:在邊緣性人格障礙者身上可以看得很明顯,比如,在對一個關系的認同中,會分黑即白地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而好人和壞人是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的,他是根據自己意志來判定對方,對待壞人用壞人的方式,對待好人用好人的方式。對待壞人就是攻擊,或者斬斷關系;對待好人馬上就進入一種依賴的狀態,像嬰兒和照顧者之間的關系。偏執分裂的人,對一個關系的理解和感受可能幾秒鐘之間就會到了兩個極端。
分裂,就是分成一個好的自己,和一個壞的自己;一個好的媽媽,和一個壞的媽媽。偏執,就是我認為這就是真相,就是缺乏現實檢驗能力。
澎湃新聞:是靈修讓人們退行到偏執分裂期,還是有偏執分裂期心理的成年人更容易走向靈修?
胡慎之:這正好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非常有趣,到底是這樣的人更容易靈修,還是靈修使人回到這個狀態?很難說得清。這是一個社會學、流行病學要做的研究。但這些現象是大量存在的。
澎湃新聞:你剛才說到舊的宗教和修行方式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但當前流行的靈修正是在結合科學理論(如量子物理學)和心理學之后混合出來的一種產物,對教育程度較高人群也存在吸引力。
胡慎之:量子物理學和心理學只是服務的手段,只是一些論據。還是要看動機是什么,走上了怎樣的路。靈修對于白領來說,是不是逃避現實的手段,鎮痛的嗎啡?人家說“活著就是修行”,為什么不能對自己負起責任,努力一下,你還需要什么上師?
很多人對靈修的態度就是很功利的,我不說靈修好與不好,只說它適不適合現在的人。一旦有人說靈修對所有人都好,那我就要去質疑那個鼓吹的人。
我看過很多人,在靈修之后,變得更加自閉,社會功能也沒有了,人際關系也不需要了。到了自閉和自戀的狀態,就是感覺自己無所不能了。這種靈修就是讓人退行,只有在退行狀態中人才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中國有幾千年的傳統,其中有些東西是要立的,有些東西是要破的。比如儒家,看儒家的誕生,可以先看孔子的成長和性格,他的家庭環境是母親很強壯,父親很弱,所以他想去構建一個完美的父權社會。因為只有有了完美的父權社會,他才可以去認同。他是作為一個父性缺失人的去想象父親。對于傳統和現代,我們都可以換個角度去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