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行穩致遠,“雙循環”的戰略深意

導讀
疫情席卷全球的2020年,中國經濟憑什么能逆勢而起?
其中關鍵,離不開國家重大戰略“雙循環”:
雙循環的邏輯是什么?
為什么只有中國能運行雙循環?
中國企業如何把握住時代機會?
撥開迷霧,洞見未來——今天,就讓我們一同翻開袁國寶老師《雙循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第二章,去感受時代變革的強勁脈動。
“雙循環”的制度邏輯與戰略抉擇
“雙循環”就是要構建兩個循環系統,而循環系統本是醫學領域的一個概念,一般指負責血液循環的心血管系統。這個系統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心臟、血管和血液,其中心臟提供動力,血管發揮通路功能,血液是輸送的對象。將這個循環系統對應到“雙循環”來看,“心臟”就是驅動生產要素流動的各種變革,包括制度變革、技術變革等;“血管”就是負責連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的基礎設施;“血液”就是各種生產要素,包括人、資金、技術、數據、知識等。
一、“雙循環”的制度邏輯
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North)提出一個著名的“制度變遷理論”,認為“制度為交易提供結構,它(與技術一起)決定了交易費用和生產成本”。在這里需要解釋兩個概念,一是交易費用,二是生產成本。
交易費用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發生而形成的成本,內涵非常豐富,既包括可衡量的成本,也包括信息獲取等衡量起來比較困難的成本,甚至包括因為監管不力或實施不完全而造成的各項損失。
生產成本指的是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成本,包括生產要素的成本以及將生產要素加工為產品的成本。
按照諾斯的這一觀點,“雙循環”制度至少應該包含三大內容:
“雙循環”制度仍然要將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從根本上推動技術變革,切實提升循環效率。
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健全制度基礎設施,以制度或政策推動生產要素流動,鼓勵技術創新,保證生產過程的連續性,提高信息傳遞速度與效率,降低信息傳遞成本等。隨著制度體系逐漸完善,下一步就是做好執行工作,使制度監管與實施效率得以進一步提升,使制度執行成本持續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制度與技術存在明顯的國界,這一特征在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形勢下表現得愈發明顯。在此基礎上,“雙循環”制度設計的第三個要點就是搭建降低跨國交易成本的制度框架,使國內的市場規則與標準與國際市場規則與標準實現全方位對接,在這方面可以借鑒“一帶一路”的框架。
二、“中國優勢”助推“雙循環”實現
中國之所以可以構建“雙循環”,主要受益于獨有的市場優勢、制度優勢和技術體制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超大規模市場持續提供拉力。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14億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體超過了4億,形成了一個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在過去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這個市場一方面吸引了大量外資、外企,促進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另一方面為國內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未來,這個規模龐大的內需市場依然會發揮作用,保證我國經濟穩定增長。
中國獨特的制度優勢持續提供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存在很多優勢,在“雙循環”制度建設方面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優勢,一是可以對多種制度工具進行整合,集中力量辦大事;二是可以快速進行制度創新,在極短的時間內適應新的情境。在這兩大優勢的作用下,我國可以快速建立起“雙循環”藍圖下的制度體系,并對該體系進行持續優化。
技術體制優勢提供基礎。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擁有一支規模龐大的人才隊伍,這些都為技術變革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三、“雙循環”下中國企業的戰略選擇
“制度不僅是組織運行的游戲規則,組織可以通過集體行動塑造制度”,根據這一邏輯,中國企業在“雙循環”制度下的戰略選擇要注意四大事項:
第一,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保持信心。現階段,“衰退”成為世界經濟的主旋律。在此形勢下,我國企業要對我國市場、制度、技術體制保持信心,相信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經濟能夠克服重重困難,保持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
第二,在創新領域持續加大投入,推動技術變革。從國家頂層規劃來看,未來,我國將以全球制造中心和供應鏈中心為基礎,向全球創新中心邁進。為了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國家會面向技術變革出臺很多政策。企業可以利用政策優勢,在創新領域加大投入,與其他高科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技術攻堅,尋求技術突破,以保持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尤其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在全球蔓延的形勢下,中國企業要緊抓機遇提升技術實力,實現追趕反超。同時,企業要利用好中國在市場、制度、技術體制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在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隨著我國在新興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我國企業不僅可以在國際市場上掌握更多話語權,而且“雙循環”的效率也可以實現大幅提升。
第三,積極參與“國內大循環”系統建設。國內超大規模的市場潛藏著很多機會,中國企業不僅要在這些市場中尋找機會,而且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尋找機會,例如經濟快速發展,公共衛生、養老健康等方面爆發出巨大的需求,潛藏著很多商機;為了保證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軟硬件領域將爆發出巨大的需求,為企業提供更多機會。對于企業來說,從這些需求中尋找機會,不僅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降低交易成本。
第四,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系統建設。首先,以“雙循環”藍圖下的各項制度為依托,改變“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與”一帶一路”對接,積極參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跨國交易成本較低的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其次,企業要以中國獨有的市場優勢、制度優勢和技術體制優勢為依托,充分發揮我國內需市場規模大的優勢,加大創新力度,持續提升創新能力,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不斷提升在全球市場分工中的地位。進一步說就是,企業要以我國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豐富的專業人才為依托,在各個細分領域做到最好,逐漸掌握國際產業鏈的話語權。
總而言之,“雙循環”的制度框架為中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幫助中國企業找到了一條高質量的發展路徑,同時,企業有組織、有規劃的集體行動也可以讓“雙循環”的制度框架更加完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