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誰還相信諸如此類已經過時的東西?
原創 羅丹妮 單讀
這是一篇無意間被提起的舊文,寫于 2019 年 6 月 6 日,《單讀·十周年特輯》的編輯工作正在進行中。丹妮滿懷感情地回憶了自己與單讀初遇的場景,以及她見證的改變。這篇文章還沒有與大眾見過面,因為不好意思面對兩年前赤誠的心緒,丹妮反復地說,別發了,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是“冒死”發出來的。(開玩笑啦,還是征得了本人的同意。)
這篇文章喚起了編輯部很多感慨。在丹妮正式加入單讀團隊后,再回看當時的初遇,還有她提到人名的作者紛紛在單讀有了完整的個人作品,竟有種命運般的意味?!秵巫x 27》正在加緊制作中,在此刻重溫這篇文章,也是對自己的提醒,我們是否還和當時丹妮寫的那樣,“我們熱愛生活,熱愛閱讀,依舊相信真理、正義、公平、家庭、友誼、愛情、邏輯、文字、標點等等諸如此類已經過時的東西”。

寫給,未出生的《新新新青年》
撰文:羅丹妮
找出自己鎖在家里的移動硬盤,用 EVERYTHING(一個搜索軟件)輸入“單讀”全盤搜索,排在最前的文件是,創建于 2016 年2 月1 日的“選題申報表(單讀 012:創造力)”。
再打開 QQ,聊天記錄里搜“單讀”,第一條是,2016 年 1 月 27 日:
“陳說我們兩個交接就行”
終于可以找到這個日子,我真正意義遇見單讀的日子,一個當時完全不覺得有必要記下來的日子。
2016 年 1 月 27 日。這一天,我們當時的編輯總監陳凌云,把“單讀書系”從學術館那里轉給了我。此后,我就是“單讀”的責任編輯,要對它負上責任。
接手“單讀”,是從 12 期的中間開始,當時,那期的主題還是“創造力”、不是“創造力之死”。我拿到手的紙稿,是已經完成了初編、準備交給主編復審,只差書號(因為一些原因,從第 12 期開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不再跟理想國合作單讀書系的出版,接手 12 期時,要重新找到合作出版社)的狀況。
找出當時的工作記錄,我跟負責審稿的編輯關于單讀的第一輪對話是:
羅丹妮 下午 2:52:27
單讀的第一篇,你有印象吧
羅丹妮 下午 2:52:30
翻譯的文字
*** 下午 2:52:48
有~
羅丹妮 下午 2:53:08
有沒有英文原文
*** 下午 2:53:32
沒有。。。
羅丹妮 下午 2:53:50
你讀著有沒覺得有些部分費解
*** 下午 2:54:24
是的。。。有點別扭。。我也想找原文來對一下~
羅丹妮 下午 2:54:40
那我跟吳琦要?
羅丹妮 下午 2:54:51
我看了看,覺得這篇還是要再仔細編編
羅丹妮 下午 2:55:25
這部稿子你編了幾遍了?
*** 下午 2:55:26
好~~直接問他要會比我們自己找要快得多~
羅丹妮 下午 2:57:11
這部稿子你編了幾遍了?
*** 下午 2:57:22
一遍~
羅丹妮 下午 2:57:55
我不太了解,你那邊,復審前的稿子,一般你編幾遍
*** 下午 2:59:23
本來是要兩遍,一遍電子稿,一遍紙稿,但因為這個稿子已經排好版了,所以~這個第二遍。。就不知道應該怎么弄~
終于想起來了,我跟吳琦第一次“親密接觸”,就是我在微信上跟他要《單讀 12》第一篇由索馬里翻譯的“歐洲馬賽克”英文原文……就這樣,已經齊清定、準備申請書號的稿子,愣是重新從校譯做起,開始了新一輪折騰。還記得我發給吳琦的第一份文件,應該是 4 月 5 日“《單讀》復審、二編改紅后仍存在的問題”,第一次以編輯的身份去花家地單向街書店,是抱著一摞幾乎改花了的清樣找吳琦一一確認。

那時,心里多少有些不平之氣。雖然非常喜歡單向街書店,也一直是許知遠的讀者,可半路接手書稿,連續幾期都是幾千的庫存、負利潤,文本上需要修訂確認的問題還不少、沒法立即付印,又要跟新的出版方對接書號……所以那幾個月每次跟吳琦說話,我都是無比嚴肅,語速很快,音調很高,不停嘆氣。心底暗想,之前 5 期就換了 3 個主編,不知道這個吳琦有沒有心思做好,如果他受不了我的態度和沒完沒了在內容上改來改去、催著我趕緊出,那就真不值得花太多精力在這個項目上,順其自然好了。(對圖書編輯來說,如果對一個書稿抱著順其自然的態度,那就基本等同于放棄,棄療)
意外的就是,我急,吳琦偏不急。我怒氣沖沖,吳琦心平氣和。你要原文校譯,那我就發來原文重新校;你覺得這一篇寫得一般、又在其他地方發表過,我就刪掉重新換幾篇給你挑;你覺得這個書名太平淡,創造力不明所以,那我們想辦法改;你覺得已經有的封面方案很一般,我們就多調調,我把設計師也叫來一起上門挑紙、調圖;既然已有的封面格局不能大改,那你說太平淡我們就想辦法做點加分項……
結果就是,這一本單讀,又這樣拖了三個月,從“創造力”變成了“創造力之死”,并且在封面照片下方多了一個不干膠貼紙、七八行文案。
而我,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作為一個編輯被尊重、被接受。單讀,并沒那么高冷,也沒什么架子,跟這樣一個機構長期合作下去,是有可能的。
接下去,《單讀 13》全面改版,用新的封面紙張、印裝工藝;新的選稿思路、內文版式;內容從絕大多數是已經發表過的文章,到 19 期幾乎全本都是原創首發;從大部分都是老面孔、熟悉的作者,到第一次在文字世界里認識的曉宇、王梆、蒯樂昊、劉婧;從出刊后只在公號微博上吆喝幾聲就悄無聲息,到線下線上越來越活躍的沙龍、工作坊;微信共讀群、公開信……

《單讀 20:新新新青年》沙龍活動
在一次次選紙、調圖、打樣,確定封面方案的討論中;在記不清多少次反反復復地替換稿子,試探自己也試探對方底線的拉鋸戰中;在出書后跟單讀編輯部的小伙伴們一同商量“怎么消滅庫存”、“怎么可以賣多一點”的過程中,改變發生了——
從只是幾個人苦著臉為出書抓耳撓腮,到更多年輕人加入團隊,單讀開始擁有越來越固定的讀者群和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作者群,他們的批評建議、關注支持,成為整個書系最強大的外腦。從 2016 年首印 1 萬庫存 2000,到近一兩年改版后的幾期幾乎可以本本加印、創造利潤,回顧支撐大家走過這幾年的動力,其實只是想讓這本小書活下去。按照我們都認同的方式,活下去。

《編輯部的故事》中的青年編輯李冬寶(葛優 飾)
到今天,2019 年 6 月 6 日,距離上一期 19,“到未來去”,已經過去了半年,我們的 20,“新新新青年”還沒有上市,時隔 3 年多,單讀好像又一次站在了“存亡”的懸崖邊,隔開我們的未來,和“新新新青年”的,好像是一道看不見的峽谷??勺屓诵牢康氖?,我們比過去,更清晰地明確了自己前進的方向,要做什么樣的選題、要找到哪些作者,以及,對當下的我們來說更重要的事。
感謝單讀,讓我可以在這樣一個場合,在文章的末尾,使用“我們”,而不再是“我”。在這里,我不再只是一個修改錯字、填寫稿單、推進圖書出版的責任編輯,我也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我們熱愛生活,熱愛閱讀,依舊相信真理、正義、公平、家庭、友誼、愛情、邏輯、文字、標點等等諸如此類已經過時的東西。
羅丹妮
2019 年 6 月 6 日

原標題:《誰還相信諸如此類已經過時的東西?》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