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際清算銀行報告:超低利率傷害經濟

當地時間6月28日,英國衛報報道,國際清算銀行發出嚴厲警告稱,當前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超低利率時期,它掩蓋了全球經濟的深層次缺陷,并可能導致人們面臨下一場金融危機的威脅。
總部位于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BIS)28日發布年度報告表示,過去被認為是“不可想象”的風險,正逐漸成為常規,對未來的穩定構成明顯威脅。
國際清算銀行稱,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六年多時間里,異乎尋常的低利率持續,反映了更大范圍的經濟不振。
它補充指出,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印制鈔票、保持較低借貸成本的意愿——承擔了太多重任,政府需要更多地關注結構性改革,來確保可持續增長。彭博社稱,國際清算銀行貨幣和經濟部門主任博里奧(Claudio Borio)在電話會議上表示,超低利率是復蘇乏力的“最可見癥狀”,它生動地提醒(人們),貨幣政策為促進增長已經不堪重負。
BIS呼吁,各國政策應較少關注短期結果,重點著眼于金融穩定性和國際合作。
在2007年危機肇始之前,國際清算銀行就與多家全球性機構一道指出:即使是在低通脹時期,資產價格繁榮仍將可能導致問題。
此次,它發布最新示警,被視為呼吁各國央行從嚴重依賴貨幣政策回歸到更為常規的手段。國際清算銀行有60家央行成員,被稱為“央行的銀行”,是世界上成立時間最長的國際金融組織。
報告寫道:“全球范圍內,無論以何種標準來衡量,名義(利率)或經通脹調整后的(利率),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保持相當低的水準”。
國際清算銀行還說,持續的低利率與其說是解決方案,不如說本身就是問題。“其結果是:太多的債務、太少的增長和過低的利率。一言以蔽之,低利率帶來低利率。”
報告解釋稱,低利率助推金融市場的高風險活動,而實體經濟依然資金匱乏。長此以往,低利率將阻礙理性的投資決策、延遲必要的調整,使得經濟活動和金融領域弱化。
為資佐證,BIS指出,從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全球債市平均約有2萬億美元的長期主權債券以負收益率發行,這些多數由歐元區主權國家發行。負收益率意味著,投資者需要付錢獲得持有政府債券的“特權”。
目前,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仍在采取量化寬松政策,即增加電子貨幣以促進經濟活動。
不過,超低利率的惡性循環或很快終結。美聯儲很可能是主要發達國家中第一個提高利率的央行。華爾街預計,美聯儲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收緊政策(加息),而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將在2016年跟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