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佳射手打不過“烏龍金靴”,這是戰術和規則帶來的必然
土耳其中衛德米拉爾,在揭幕戰當中,以烏龍方式,為本屆歐洲杯貢獻第一個進球,或許就奠定了烏龍球坐穩射手榜榜首的基調。
半決賽前,48場比賽,烏龍球10個。本屆歐洲杯注定憑借這項數據,在所有球迷的腦海中留下深刻記憶。
其實在2018年世界杯,烏龍球就已經多得超乎球迷想象——凱恩6個進球奪取金靴,而整屆俄羅斯世界杯足足有9個烏龍球。
但是世界杯參賽球隊更多,有32支球隊64場比賽,本屆歐洲杯則是24隊總共51場比賽,烏龍球數量卻已經超越前者。此前15屆歐洲杯,累積起來的烏龍球字數都沒有本屆多。

半決賽開打前本屆歐洲杯已經出現10個烏龍球。 本文圖片 IC
這10個烏龍球背后,也可說是大有文章可說——這其中隱藏著兩大深度原因:一是足球的戰術演變,二就是不同足球管理機構對進球規則判定的不同。
仔細分析這10個烏龍球,其中有3個案例可歸為一類:德米拉爾、胡梅爾斯在法德之戰的烏龍,以及魯本·蒂亞斯在葡萄牙2比4輸德國一戰的烏龍,都是由進攻球員邊路突破,接近底線橫傳禁區造成的。這種烏龍,近年在歐洲各大聯賽都不斷誕生。這當然是戰術打法改變帶來的結果。
類似烏龍球的誕生過程中,傳球的進攻球員未必都有著明確的傳球指向性,但大都會選擇低平高速的傳球,指向對方小禁區線附近的區域,這導致防守隊員必須在非常緊迫的時間內,不得不用極具風險的方式來解圍。
而防守隊員,從小到大接受過的所有技術培訓,都要求他們在面對這樣的場景時,哪怕有烏龍風險,都必須搶到第一點——否則將會陷入更加被動的處境。于是,邊路進攻球員不斷嘗試這種“制造混亂”式的侵略性傳球,導致了更多烏龍球的產生。
射門距離更接近對手球門,也在促使著烏龍增加。十年來,歐洲五大聯賽的遠射次數全面下降,以英超為例,只有2020-21賽季,禁區外射門較此前賽季略有提升,之前10個賽季,禁區外射門次數都在逐年下降。

德國0-1不敵法國的比賽中,胡梅爾斯不慎將球打入自家大門。
進攻越來越接近對方大門,傳導要盡可能進入對方禁區,這正是過去20年傳導滲透進攻和高位壓迫戰術的走紅,帶來的戰術結果。
類似數據不僅存在于英超,其他歐洲聯賽大致相似。10年前的2010-11賽季,英超聯賽場均禁區外射門次數為12.67次,上季這一數字降到了8.64次。將球傳到對方禁區,甚至盡可能將球“傳進對方大門”,成為了巴薩以及之后的利物浦、拜仁、曼城等球隊的戰術追求之一。
而在這些成績優異的俱樂部通行的戰術,也體現在了國家隊層面。射門距離越接近對方大門,當然也會給防守隊員帶來更大麻煩。
此外,不同管理機構對于規則的認定,也導致了本屆歐洲杯烏龍球的增加。像斯洛伐克的羅伯特·馬克以及比利時的維爾馬倫,他們分別在對陣波蘭和芬蘭的比賽中進球,但最終被判定為烏龍,因為射門后球先打在門框,然后彈到防守隊員身體上才鉆入網窩。
早在2010年國際足聯就強調過,如果射門打中門框范圍,但進球過程中皮球觸及到防守隊員,或從門框彈到防守隊員身體再入網,這樣的進球不算是烏龍。
然而歐足聯卻堅持另外一種規則,他們不接受對進球這種關鍵數據的“模棱兩可”,后果自然是產生了更多烏龍球。

西班牙對陣斯洛伐克一戰,庫茨卡在門線上的解圍未能阻止皮球入網。
于是西班牙中衛保·托雷斯對斯洛伐克的進球,被判定為庫茨卡的烏龍球,因為庫茨卡在門線上解圍時觸到了球,卻無法阻止球入大門。阿爾巴的遠射打在門框范圍內,但運行過程中碰到了扎卡里亞,也被判定是烏龍。這就是國際足聯和歐足聯規則認定不同的結果。
英超在2020-21賽季就總共誕生了38個烏龍球——哪怕這個賽季因為疫情帶來的各種干擾,英超的總體射門次數是5年來最少的。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論聯賽還是國際大賽,金靴獎得主想要打敗“烏龍金靴”,難度都會相當之大,這也是現代足球演進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