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審計署揭14家央企“牛皮癬”:超額發放薪酬福利8.57億
6月28日,國家審計署公布了14家中央企業2013年度財務收支審計結果。結果顯示,中電投集團下屬企業花1753.66萬買高檔酒;國電下屬公司花143.54萬買高檔煙酒,稱是會議費;中糧高管購下屬企業開發房產,未付全款就辦交接手續。
14家央企業2013年297.65億元收入不實
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一些企業違規決策、違規經營造成重大損失。抽查的474項重大經營決策事項中,有70項(占15%)存在未按規定程序決策、不符合產業政策、前期調查不充分等問題,造成損失浪費16.42億元,形成虧損或資產閑置354.45億元。
審計移送的重大違法違紀問題中,有26起是集團公司及二級單位高級管理人員直接參與的,如上海市電力公司原總經理馮軍在所屬集體企業資產處置中,涉嫌違規決策、暗箱操作,使最優質的一家企業以最低溢價率定向轉讓給特定關系人。
(二)一些企業財務和內部管理存在薄弱環節。審計發現,14家企業2013年收入、利潤和資產不實金額分別為297.65億元、193.57億元和42.91億元,還存在超標準配置公務車、在工資總額之外發放薪酬福利等問題金額8.57億元;13家企業物資采購和工程建設中未執行招投標規定,涉及金額1598億元。
審計署稱,審計指出問題后,相關企業補繳稅款和挽回損失40億元,建立健全規章制度800多項,處理250多人次。審計已向有關部門移送重大違法違紀問題56起。
值得深思的是,與前幾次央企審計結果對比,一些屢審屢犯的老問題依然暴露出來。有的中央企業法人治理在制度層面、外在形式和實質內容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例如法人治理理念不強,沒有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的機制,對“一把手”監督制約不到位,對下屬企業管控力不強。具體表現在重大事項決策不規范,財務管理不規范、會計核算不準確,大宗物資采購和工程建設項目未按規定公開招投標,違規發放薪酬福利等等等。
審計署披露,已經向紀檢監察、司法機關等移送重大違法違紀問題百余起,涉及石油石化、通信、電力電網、機械、商貿、運輸、冶金等諸多行業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用“牛皮癬”比喻審計查出的問題。“這次的審計結果,有些是新問題,但大部分都是老毛病,像‘牛皮癬’一樣‘屢審屢犯’,這極大地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央企“牛皮癬”為何屢屢出現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國企發生腐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企業主要負責人權利過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容易導致濫用職權;二是產權不清,企業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還沒有建立健全,保障權利規范運作的體質機制還不完善;三是政企不分,在政府面前國企是企業,在企業面前國企是政府的現狀未得到根本的轉變,行政色彩依舊濃烈。”
上海天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祝波善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貪污腐敗等一些因為個人私欲造成的違法犯罪問題外,央企牛皮癬的存在具有主觀和客觀原因。”
例如,“長期以來,國家的央企領導人的管理都比較模糊,他既有政治級別,但是習慣上他們并不是一個官員,央企領導自己也認為自己不是官員,所以跟政府官員比,央企領導人會更加隨意一些,不能像國家機關一樣嚴格執行某些政策。”祝波善認為。
此外,祝波善認為,“央企在面對市場的時候,需要有靈活的地方。比如政府官員不招待客人吃飯是正常的,但是某些時候企業不招待就不行了。”
制度建設的原因也不可忽視。祝波善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中國的國企治理問題一直存在,現在還是一把手的體制,權力的制約不夠,更多的強調對程序負責,所以很多事情都會靈活處理,最后也問題頻發。”
李錦認為,國有資產經營不善、資產流失嚴重、權利腐敗已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如果“政企不分”現狀不解決,這些問題還會存在,并且會越來越嚴重。只有通過政企分開,開放投資,引入競爭方式,通過市場化經營、多元化競爭的道路才能實現國企改革最大的紅利國家與全民共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