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萬里長江第一鎮”高橋鎮謀變:突破旅游,或打造成科創小鎮

“萬里長江第一鎮”——上海浦東新區高橋鎮的發展能否不只局限旅游,結合古鎮優秀歷史文化,建立藝術園區,或者發展成一個科創小鎮。
高橋鎮在歷史文化保護方面效果顯著,文物的保存至今較為完好,但相對于其他古鎮的發展,高橋鎮并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上海浦東新區高橋鎮近日舉行關于高橋老街項目開發的研討會,澎湃新聞(www.thepaper.com)記者6月27日從高橋鎮政府了解到,他們將充分聽取專家們的調研成果和建議,對高橋古鎮未來發展進行重新定位。
“高橋鎮的發展只設定成旅游不可取”
高橋鎮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的東北隅、黃浦江和長江交匯處的吳淞口南岸,東與外高橋港區、保稅區相接并毗長江口,南與高行鎮相鄰,西臨黃浦江,三面環水,風光旖旎。素有“萬里長江第一鎮”的稱呼。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高橋鎮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2010年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境內有“丁”字型兩條干河和東、西、北三條傍河而建的對面長街,鎮區街坊內散落著眾多民居名宅和四個古園林以及各種水埠、碼頭和橋梁,構成了高橋“河街共生、水上人家”的江南水鄉風光。
據近年普查,高橋鎮現有市、區級文保單位10處,區級不可移動文物5處,另有區級預保留優秀歷史建筑66處,名勝古跡和名宅故居擁有量分別占浦東新區的33%和40%。有專家把上海歷史建筑群比喻成四道菜,即: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筑博覽會;多倫路名人一條街的老洋房;海派建筑的代表作石庫門建筑;以及中西合璧、風格多樣的高橋歷史建筑。此外,高橋鎮還有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年歷史的高橋松餅,高橋絨繡、高橋本幫菜、龍身蛇形太極拳等。
不過,近些年高橋鎮在老建筑保護及非物質文化傳承等方面也遇到一些問題。“一些老建筑自然衰敗嚴重,缺少資金投入,同時風貌建筑地位低,分級處理操作難。”在研討會上,上海交大建筑學院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認為,文物管理存在著漏洞,導致較多無身份的優秀歷史建筑被毀壞可能性極大,造成較大的損失。無身份的優秀歷史建筑一種是指沒明確身份但有特色的建筑,另一種是低級別建筑的再利用。
曹永康表示,把高橋鎮的發展只設定成旅游是不可取的做法,“‘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烏鎮確實是企業化模式成功的典范,作為201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辦地,它本身依托的是更為優質的自然資源,即依水而建,文化底蘊相對較為深厚,有長達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積淀。” 曹永康認為,每個古鎮先天條件畢竟略有不同,應該根據實際條件出發,尋找突破點而不是成為相互模仿的對象。
依托歷史“讓高橋自己講故事”
上海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博士胡建君認為,高橋古鎮可憑借現有的高橋文化名人藝術館,建設一個高橋藝術園區。她設想未來高橋就是傳承與創新的結合體,可以分為展示功能區、收藏功能區,公共活動區、行政管理區和虛擬展示區等五個功能區,這些區域的設置盡可能涵蓋了人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例如聽覺,觸覺以及展館內的互動。
高橋鎮的文化名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的風景都是歷史文化底蘊的積淀,結合這些優勢資源,在高橋老街舉辦例如手工非遺創意集市、高橋海濱文化節、海濱詩詞書畫社等相關活動。“可持續投資和周期性開發相結合,建立有周期性的一些熱點,吸引文化名人和中外游客。” 胡建君表示,這或許也是高橋鎮未來發展一個很好的方向。
研討會上,也有專家建議高橋鎮應結合深厚的文化資源、以及比鄰自貿區的地理優勢,在高橋發展一個科創小鎮。“高橋鎮需要依托浦東新區這個大背景,金融行業匯聚一直是浦東新區一個顯著的標簽,結合周邊陸家嘴優質資源,借鑒張江高科科創成功的模式,特別是與最為緊密的自貿區,充分發揮外高橋保稅區的保稅優勢擴展市場。” 羅蘭貝格(中國)管理咨詢公司咨詢顧問張弘也認為,高橋鎮有較為低廉的房價,相對于上海持續走高的房價是十分具有誘惑力的,如果再把互聯網金融、在線教育等發展起來,高橋鎮一定會吸引更多的創業人士扎根在此,這樣科創小鎮的設想也不再是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