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紅軍到解放軍:一批紅色軍隊歷史照片首次曝光
【編者按】
20世紀上半葉,戰亂紛擾,但仍有一批攝影師用鏡頭記錄著歷史細節。《紅色影像》記錄了上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反映紅色軍隊的數百幅影像作品,集中了紅色影像里的經典之作。當時,以沙飛為首的青年攝影師,抱持著理想主義精神,經歷了紅軍時期、長征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拍攝了農村和紅色軍隊生活與作戰畫面。經過搜集整理,在萬余張的舊底片中,《紅色影像》挑選出了近300張,有很多珍貴的照片都是首次曝光。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少將徐焰的推薦序《留住輝煌的歷史瞬間》,以及幾張歷史照片。

如今新一代人讀書時注重“圖文并茂”,適應新時代的這一需求就必須調整出版業,珍貴的老照片在此領域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在當今的世界上,各地的博物館、檔案部門、出版社等機構,都將過去拍下的鏡頭視為展示歷史記錄的最佳資料,因為這才是最真實的圖像。此次后浪出版公司出版了《紅色影像》這部歷史相冊,向讀者展示了堪稱時代絕版的歷史照片。通過閱讀,人們仿佛身臨其境,回到了昔日的烽火年代。
歷史是逝去的光陰,無法重現,也無法再生。老照片恰好是對歷史面貌最真實的回眸,又是對事件原貌最樸素的再現,還是對時代變遷最自然的溫故。古代的人缺少光學技術,若想留下自身形象和所處時代的面貌,便只能借助于畫筆,雖然有些效果,卻畢竟難以達到完全逼真。自19世紀上半葉照相技術問世后,留住歷史瞬間的愿望終于得以實現。通過瀏覽攝影者留下的一張張照片中,人們可以看到歐洲、北美的工業革命是如何改變了世界,能目睹克里米亞戰爭、美國南北戰爭、日俄戰爭乃至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烈場景??梢哉f,自19世紀中期至今,講歷史就離不開照片,老照片就是鮮活的歷史!

回顧中國革命斗爭中的攝影工作者,他們不僅是使用照相機的拍攝者,同時又是勇敢地沖在第一線的宣傳戰士。舊中國由于經濟落后和國家貧弱,照相器材和沖洗影印設備都依賴進口,攝影業很不發達,當年的革命者仍然設法找到相機,記錄斗爭的畫面,并洗印出來鼓舞軍民的斗志。在紅軍時期,身為軍團政治委員的聶榮臻便曾親自用相機照相,由于根據地內沒有沖洗條件,還要派交通員冒生命危險將膠卷送到敵占城市。在這種情況下,土地革命斗爭中留下的照片很少卻格外珍貴。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到陜北蘇區時,拍攝下的多卷膠片成為記錄紅軍生活場面最多的資料,而且還用16毫米攝影機拍下了那個時期唯一的紀錄電影膠片。

中央紅軍長征時,有“情報之王”之稱、時任政治保衛局長的李克農是唯一身背照相機的人,途中拍攝的幾個膠卷到陜北后卻無法沖洗。他擔任八路軍代表到國民黨統治區后,將其帶去準備洗印出來,可惜在特務查抄辦事處時遺失。我過去同一些黨史界的前輩談到此事時,都深深感到遺憾。如果這些膠卷不丟失,如今記錄中國革命的畫卷上肯定會增加許多極其寶貴的真實場景。
在極其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照相器材不易得到,現場拍攝到好的畫面更難而又難。1938年,在國內拍攝過多部電影、已小有名氣的攝影家吳印咸來到延安,八路軍隨即成立了電影團,由他擔任攝影隊長。吳印咸到八路軍三五九旅拍攝《南泥灣》紀錄片時同我父親相識,日本投降后他們又一同去接收長春的“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由于上一輩的關系,我在少年時代便曾拜訪過這位前輩,1994年在他去世前還最后去看望過。毛澤東在延安室內講演的眾多照片,大都出自于吳印咸之手,拍攝水平之高讓今天的人還感到佩服。

我曾問過這位多年間兼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名譽會長的前輩,在沒有電燈的延安中央大禮堂中拍那些照片時有閃光燈嗎?老人笑著說:“那個時候哪里有閃光燈,全靠根據室內光抓拍。我拍攝時快門按一秒手都不會抖,洗出來看著也不虛。”懂拍照的人聽到這種能力,不能不感到格外敬佩。
吳印咸還去過抗日作戰前線,拍下了國內攝影界知名的照片《白求恩大夫》。據他講,這是在八路軍火線醫療所搶拍的作品,此時耳邊就能聽到不遠處日軍的隆隆炮聲。在后浪這次出版的攝影集中,也收錄了吳印咸這位中國革命隊伍中的攝影宗師的作品。今天我們看著這些珍貴的照片,不僅能學習其中表現的革命斗爭史,也能感受到當年拍攝者忘我的奮斗精神。

作為一個業余的攝影和美術愛好者,我由衷地祝賀后浪出版公司的這部影集面世,希望廣大讀者喜歡它,也希望這些珍貴影像中表現出的精神能如同萬里長途賽跑中的接力棒,將一程一程地傳給為實現民族利益而奮進的人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