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一個展廳呈現的《奧菲莉婭》,泰特“鎮館之寶”上海首展
《奧菲莉婭》是拉斐爾前派巨匠、英國藝術家約翰·埃弗里特·米萊(1829–1896)在他藝術生涯早期所創作的繪畫,描繪了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中奧菲莉婭淹死的場景。
這一作品是英國泰特美術館最受歡迎的拉斐爾前派作品,也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近日,這件作品在上海黃浦江畔新開館的浦東美術館單獨陳列于一樓1A展廳,并于7月8日起向公眾開放。
如果說莎士比亞用文字向世人展示奧菲莉婭的死亡,那么米萊作品則憑借對自然草木細節的描繪,將“奧菲莉婭”的悲劇再次講述。《奧菲莉婭》的模特是誰?作品在何處繪制?作品中的植物有和隱喻?英國泰特美術館“《奧菲莉婭》的故事”一文,將一一揭開。

約翰·埃弗里特·米萊,《奧菲莉婭》,1851—1852年,布面油畫,泰特所有,1894年由亨利·泰特爵士贈送
《奧菲莉婭》屬“拉斐爾前派”經典作品?!袄碃柷芭伞笔?848年英國興起的美術改革運動,最初來自三位年輕的英國畫家(亨特、羅塞蒂、米萊)發起的一個藝術團體,其目的是為了改變當時的藝術潮流,反對那些在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時代之后偏向了機械論的風格主義畫家。
拉斐爾前派專注于嚴肅而重大的繪畫主題,并以使用歷史服裝的現代生活和文學主題繪畫聞名。他們經常以大自然入畫,其畫風審慎細致、用色清新,關注細節的描繪

約翰·埃弗里特·米萊,《奧菲莉婭》(局部)
1851至1852年之間, 米萊在兩處繪制了《奧菲莉婭》,風景部分寫生自英格蘭東南部薩里郡霍格米爾河畔(Hogsmill River);畫中人物奧菲莉婭則在他位于倫敦高爾街(Gower Street)的工作室中完成。

霍格米爾河邊風景,此處被認為是米萊畫《奧菲莉婭》的地方。
在米萊所處的時代,藝術家們在室外寫生繪制草圖是常見的創作方法,通常他們會將寫生稿帶回工作室作為參照以完成一件更大尺幅的作品。但米萊和他拉斐爾前派的伙伴們往往直接在戶外露天繪制成稿,這在當時并不尋常。
在傳統人物畫中,風景通常被認為是人物的背景,但拉斐爾前派認為風景與人物同等重要,因此《奧菲莉婭》的風景先于人物完成。
《奧菲莉婭》的模特
米萊的模特是一位19歲的年輕女子,她叫伊麗莎白·西達爾(Elizabeth Siddall)。她當時正在一家帽子店工作,被米萊的朋友沃爾特·德弗里爾 (Walter Deverell) 發現。1860 年,伊麗莎白與米萊的一位畫家好友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結為夫婦。

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正在編辮子的伊麗莎白》,泰特美術館藏
為了營造奧菲莉婭淹死在河中的真實感,伊麗莎白穿著米萊從二手店花4英鎊買的精致異常的銀絲刺繡連衣裙,在裝滿水的浴缸里為畫家擺姿勢。雖然有在浴缸下放置一些油燈保持水溫,但米萊繪畫時總是全神貫注,以至于有一次燈滅了,畫家還渾然不知。
所以在為米萊做模特期間,伊麗莎白曾因為著涼而病倒。由于當時還沒有國民醫療體系和現成的藥品,伊麗莎白的父親請了私人醫生,并要求米萊支付了醫藥費,好在伊麗莎白很快便恢復了健康。

《奧菲莉婭》衣服的細節,倫敦泰特美術館 (2003)
“今天我買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女士古裝——上面布滿銀色繡花裝飾——我要為《奧菲莉婭》畫它……它又舊又臟,卻花了我四鎊?!薄s翰·米萊
準備草圖
面對如此重要的作品,米萊僅畫了幾幅草圖。但其中1852年的一幅研究奧菲莉婭頭部(戴花環)的油畫草圖,目前下落不明。

約翰·米萊,《伊麗莎白·西達爾的頭部研究》,1852 年, ?英國伯明翰博物館與美術館

約翰·米萊,《為〈奧菲莉婭〉所做的研究》,1852 年,?普利茅斯市議會

約翰·米萊,《為〈奧菲莉婭〉創作的小稿》,1852 年,? 紐約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
靈感來源
奧菲莉婭是威廉·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的一個角色。當她得知父親波洛紐斯(Polonius)被她的情人哈姆雷特刺死后,飽受悲傷和瘋狂的折磨,整天唱著古怪的歌到處游蕩,爾后不幸落水淹死。
米萊的畫中選擇了奧菲莉婭編了花圈,剛要掛上樹枝卻跌落水中的情節。這個場景并沒有在舞臺上展現,而是在丹麥王后、哈姆雷特之母喬特魯德(Gertrude)與奧菲莉婭的兄弟雷歐提斯(Laertes)的對話中被提及。喬特魯德描述了奧菲莉婭如何在采花時掉入河中并慢慢淹死,沒入水中時還一直在歌唱。
“她的衣服四散展開,使她暫時像人魚一樣漂浮在水上,她嘴里還斷斷續續地唱著古老的歌謠,好像一點不感覺到處境險惡,又好像她本來就是生長在水中一般。”(《哈姆雷特》,第1V幕,第11場)
《奧菲莉婭》畫面中的大部分充滿了花草,它們要不在劇中被提及,要不具有象征意義。米萊在霍格米爾看到了河邊的野花,他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在河畔作畫,所以不同時節的花朵在畫面中一一出現。

倚在奧菲莉婭身上的垂柳象征著被遺棄的愛情。

前景幾枝花毛茛,象征著忘恩負義或幼稚。

長在柳樹枝頭的蕁麻代表著痛苦。

漂浮在奧菲莉婭右手邊的雛菊代表著天真無邪。奧菲莉婭在第四幕第五場提到“有一朵雛菊”。

浮在奧菲莉婭臉頰和裙子上的粉紅玫瑰和生長在河岸上的白色田野玫瑰,可能是指向雷歐提斯稱其妹妹為“五月的玫瑰”。它們也有許多象征意義,如青春、愛情和美麗。

奧菲莉婭脖子上的紫羅蘭花環來自第四幕第五場。“我想給你一些紫羅蘭,但是我父親死的時候,它們都枯萎了。他們說他死得很痛快?!弊狭_蘭是忠誠的象征,也象征著貞潔和死亡。

紫色的珍珠菜和繡線菊可能意味著奧菲莉婭的死亡是徒勞的。
米萊直接面對大自然繪畫,他非常注重細節,并以單株寫生的形式繪制了枯死和破碎的葉子以及盛開的花朵。米萊的兒子寫道,“父親筆下的花是如此逼真,以至于一位植物學教授無法帶學生下鄉,便帶他們去看《奧菲莉婭》中的花,因為它們和大自然一樣具有啟發性?!?/p>
攝影發明于 1839 年,比米萊畫《奧菲莉亞》早12年。 然而,當時的照片還不清晰。《奧菲莉婭》畫中比當時攝影所能表達的更為細致,是一種獨特的表現自然的方式。
使用了哪些材料和技術?
1851年6月7日,米萊以15先令的價格從藝術材料經銷商查爾斯·羅伯森(Charles Roberson)處購得兩幅畫布,以繪制《奧菲莉婭》。一般這類作品,需要在一個木制框架上繃兩層畫布,后一塊畫布覆蓋于背面以保護作品。
在出售畫布時,經銷商均已涂底漆。米萊再次使用鉛白涂料作底,并再畫了一層鋅白,使畫布更為明亮。
在每次開工前,米萊可能還會用白色油彩覆蓋當天要畫的區域。然后他會在“濕白的畫面”上工作,他作畫時并不全篇排布,而會在畫布其他部分尚未動筆時詳細完成一個區域。為了充分利用明亮的白色底面,他會盡可能少地調和顏色,并單層涂抹,使色彩保持純凈。

約翰·米萊的畫架。 ? 泰特美術館(2003)
在色彩上,米萊已經可以使用由經銷商混合好的錫管顏料。整個19世紀,還有不少新的顏料被開發和使用,這些顏料有的屬于礦物色,來自寶石、巖石;也有植物色,來自草木、蔬菜和昆蟲,他還能使用到一些現代化學制成的顏色。比如,他使用過:鉛白、鋅白、群青灰、朱紅、氧化鉻、鋅黃、鉻黃、鈷藍、普魯士藍、那不勒斯黃、茜草湖、象牙黑等。米萊使用的綠色或為鉻黃和普魯士藍混合而成,也可能有一管這樣的綠顏色。
《奧菲莉亞》的保護
泰特美術館的工作人員使用各種技術研究《奧菲莉婭》。這有助于我們了解米萊的繪畫方式。 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看這幅畫也可以幫助我們解答各種疑問:

側光拍攝的《奧菲莉婭》 ?泰特攝影
在側光拍攝的《奧菲莉婭》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米萊對構圖的改動相對較少、油彩表面也非常光滑。 還可以清楚地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表面的油彩中出現了裂縫。這些裂縫是由顏料老化和緊繃拉長的畫布引起的。

紫外光拍攝的《奧菲莉婭》截面。 ?Tate(2003)
在紫外光拍攝的油漆“橫截面”中,我們可以了解這幅畫的制作方法。通過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油彩層數和厚度,也看到了鋅白之下的鉛白。

紅外線攝影拍攝的《奧菲莉婭》?泰特攝影
在紅外線反射攝影所拍攝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垂柳的位置有輕微的變化。許多顏料在紅外線下變得透明,幫助我們更大程度地看到畫面的底漆。


X 射線拍攝的《奧菲莉婭》?泰特攝影
在 X 射線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米萊沒有重復使用這幅畫布,也沒有進行重大的構圖調整。 X射線照片顯示模糊的底漆層和藝術家所做的少許更改。可見米萊仔細地規劃了作品。我們還可以看到固定帆布地金屬大頭釘,以及重新固定用的訂書釘。繪畫的鉛白色區域、帆布編織和黑色標記也清晰可見。
這幅畫的背面有什么?
通過看一幅畫的背面,你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它的歷史。1967年,當泰特的研究人員把《奧菲莉婭》背面畫布層揭開時,畫布上的信息被仔細記錄和保存。 畫布上有查爾斯·羅伯森(Charles Roberson)的商標圖章,米萊正是從那購買了畫布。 這可以幫助我們確定這幅作品的繪制年代。研究人員通過追蹤查爾斯·羅伯森的檔案,判斷出米萊何時,以多少錢購買了畫布。

《奧菲莉婭》畫布后的標簽 ? 泰特(2003)
背面的信息還告訴我們這幅畫的歷史以及它的曾經的主人們。當一幅作品被借給美術館展出時,通常會在畫布背面貼上標簽。通過標簽可知它曾經是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藏品,雖然泰特不列顛美術館位于獨立的建筑中,但最初也是國家美術館的一部分。

羅伯森公司的標簽。 ? 泰特(2003)
我們還可以看到這幅畫出現在1898年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冬季展覽中。除此之外,還有查爾斯·羅伯森公司 (Charles Roberson & Company) 畫布的原始購買印章。還有一個深色標簽上面寫著:Farrer, H., Wardour Street, Soho “Ophelia”, By J. E. Millais, A. R. A. ,這表明《奧菲莉婭》的曾經擁有者之一。同時在畫面背后顯示的,還有伯明翰博物館、利物浦沃克美術館等地的展覽標簽。
《奧菲莉婭》的旅行
1851年12月10日,藝術品經銷商亨利·法雷爾(Henry Farrer)以 300 金幣從米萊手中買下了《奧菲莉婭》。 在此之前法雷爾已經擁有米萊的另幾件作品,他就把《奧菲莉婭》轉手賣給一位名叫 B.G. Windus的拉斐爾前派藏家。1862 年,B.G. Windus賣給了Graves;后來,Gambart從1864 年開始擁有它;1872年,《奧菲莉婭》又回到了米萊手中,直至1892年9月亨利·泰特買下了它,并在1894年贈與國家。
據記載,1852年,《奧菲莉婭》曾在皇家學院展出,同年還在伯明翰藝術家協會展出;1855年亮相巴黎世博會;相對近的一次特展是2012年9月12日至2013年1月13日在英國泰特不列顛美術館舉行的《拉斐爾前派:維多利亞先鋒派》,展覽還巡展至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俄羅斯莫斯科普希金國家美術館和日本東京森美術館。
在《奧菲莉婭》不“旅行”時,她會定期在英國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的永久收藏中展出。
如今,《奧菲莉婭》來到了上海,觀眾在浦東美術館可以直面米萊創作的《奧菲莉婭》的獨特性,尤其在片刻的沉思后,她將更令人著迷。
更多藝術家創作的《奧菲莉婭》:

瑞格·巴特勒(Reg Butler),《奧菲莉婭》,1955,泰特 ? The estate of Reg Butler

約翰·威廉·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奧菲莉婭》,? The Schaeffer Collection

Paul Falconer Poole,《素描》(被認為是《奧菲莉婭》),泰特

阿瑟·休斯奧(Arthur Hughes),《奧菲莉婭》,? Manchester Art Gallery

Stanley William Hayter,《奧菲莉婭》,1936 ,泰特,?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21

Daniel Maclise, 《哈姆雷特》戲劇場景,1842年展出,泰特
注:本文圖片和文字均編譯自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網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