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美國經濟學名教授:文憑通脹導致的教育低回報,比你想象得更嚴重

2021-07-06 1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看點 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布萊恩·卡普蘭博士,在其頗有爭議的著作《反對教育的理由》中指出,教育系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他用精算證明,美國教育投入大、產出低,未能提高學生的生產率或豐富他們的人生,而文憑通脹貶值,則增加了全社會成本。冷眼旁觀美國教育的理想和現實,他總結出美國教育的“八宗罪”。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Sylvia 編丨Jennifer

“吃飯砸鍋”的名教授

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經濟學教授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有個夢幻的工作。他從伯克利本科、普林斯頓博士畢業后一直在同一所大學教經濟學,直到成為終身教授。

Bryan Caplan

這意味著他一周只需上5小時課,每年工作30周,其余的時間,“隨心所欲地思考、閱讀、寫作——用大學的術語,那叫做‘研究’”。

2018年以來他“吃飯砸鍋”,以著作、訪談和演講,指出美國教育的浪費和低效,建議削減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而無論他自己的大學,還是整個教育界,對他都無比包容和尊敬。

“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基于教授整整41年象牙塔生涯經驗和四分之一世紀的閱讀反思。按書中的內容,中文書名可譯為:你所知道的教育理念幾乎都是錯的——基于經濟學的視角。

“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

(反對教育的理由)

沒有經濟學、統計學訓練的人,容易被政治家和教育家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口號所迷惑。

“把最好的給孩子!”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每個人都能夠成功!”

“為未來投資!”

經濟學家不為所動,他問:怎樣定義“最好”、“掉隊”、”成功”?給予的機制怎樣?效率如何?損耗如何?結果如何?機會成本?有哪些可衡量而不是憑直覺或道聽途說(說個真事,朋友的孩子之類)的定性定量、可重復驗證的指標?

讓我們借這雙經濟學家的慧眼,冷眼旁觀美國教育的理想和現實,推算普通人的最佳策略。

需要強調,Bryan Caplan教授純粹從經濟角度提出這些觀點,不考慮個人、家庭的審美、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情感取向,不否定個別出類拔萃、不走尋常路的孩子的志向和夢想,不看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選擇。

教育投入對國家、社會和人類的好處,不妨作個背景參考。

書中每個論點都有多個研究報告支撐,篇幅所限,本文概述結論,省略大多數論據,舉少數例子分享交流。

美國教育的“八宗罪”

Caplan認為美國教育投入大、產出低,未能提高學生的生產率或豐富他們的人生,文憑通脹貶值增加全社會成本。

教育既無用又無升華,只能定義為浪費。具體總結為“八宗罪”。

一、象牙塔與真實的世界和職場脫節

從幼兒園到大學,大多數科目對大多數人毫無用處。“工作中用到古羅馬歷史、莎士比亞或哲學的話,你的工作怪怪的?!盋aplan調侃到。

以高中為例,教授把各門學科按照有用程度,分為高中低三個范疇,用柱高表示學生花在這些科目上的時間。

高中畢業生在學科上花的時間

可以看出,40%的時間花在對大多數人無用的科目上。

科學聽起來很有用,但高中科學課程只對大學理工專業的學生有用——占高中畢業生不到5%。

英文和數學最有用,然而高中的教法偏學術而非實用。英文基本用于閱讀文學和詩歌,而非商業和技術寫作。幾何、代數2、高數、微積分只對大學少數專業的學生有用。

大學本科如何呢?Caplan用最“仁慈”的標準界定有用和中等有用的學科。

比如農業和健康專業都跟工程類算在一起;盡管商科、教育、公共管理類本科生需要跟非專業生一起競爭工作職位,從事這些工作也不需要專業文憑,也算在中等有用的類別。

按照這樣寬的尺度,只有24%的專業有用,而40%的專業非常無用。絕大多數人文學科畢業生,難以找到跟本專業對口的工作。

Caplan以內部人解釋說,這是因為老師只能教自己會的東西。而大多數老師從來沒有真實的職場經歷。

令人費解的,不是為什么學校教無用的東西,而是為什么全世界都覺得理所當然呢?

二、基本讀寫和計算——不可完成的任務

也許學生無論學什么,都能提高基本讀寫和計算能力——所有社會人需要的。那么,美國在這個使命上得分如何呢?

2003年,教育部隨機抽取18000人進行成人讀寫能力測試(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Literacy——NAAL)。題目非常簡單,標準非常低,結果令人咂舌。只有13%的被測試者在三項指標上達到熟練。

細看題目令人啼笑皆非,每加侖油節省0.05美元,140加侖節約多少?一半人不會選7美元。35%的人不能正確填寫包裹寄送回執表格上的地址姓名(拼寫錯誤不扣分)。

將數據按學歷重新運行一次結果,更令人沮喪。

完成了9年基礎教育的高中肄業生,一半缺乏管用的讀寫和計算能力;大學畢業生中,不到三分之一熟練——這本來是對大學入學者最起碼的要求。

三、中學幾乎所有科目都白學

美國建國中心(American Revolution Center)測試1001個美國人的建國知識,83%不合格。高校校際研究機構(Intercollegiate Studies Institute)考核2500個美國人對政府和本國歷史的知識,71%不及格。

新聞周刊讓1000個美國人做公民考試,38%考不過。只有14%的人知道抗生素不能殺死病毒。一半人不確定地球繞太陽轉。

外語?只有0.7%的學生說自己把一門外語學得“非常好”,另外1.7%說學得“好”——這還是學生自己說的。

Caplan指出,學?!敖淌凇睂W科這個說法本身就是夸張,確切地說,學校教了關于這個學科的那么點內容。經過漫長的13年中小學,美國人總算知道世界上有歷史、科學、外語、社會科學這些事。

工作生活中用不到的東西,很快就會忘記。5年后你學的數學會忘記一半,25年之后全部忘光,除非用到。

據最有權威性的“高中學生參與度調查”(The High Schoo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2010年的數據,66%的高中生說學校的每一天都很乏味,17%的學生說每節課都很乏味,只有2%的學生說學校不悶。

為什么學校如此沒勁?82%的學生說教材無趣,41%說教材不相干。

四、不存在的舉一反三

教育者說,就算學校沒有教有用的技能,學生記不住所學的知識,他們畢竟學會如何學習和思考。比如,歷史教會批判性思維、科學訓練邏輯。

世人有所不知的是,教育心理學家已經花了一個世紀的時間,研究學習的轉移效應和教育對智識潛在的好處。結論令人失望:教育是狹窄的,在理想狀態下——好老師、好教材、好學生,學生也只學到你明確教給他的內容。

用教育心理學家Perkins和Salomon的話說,“不僅僅由于遺忘,人們一般做不到將課堂學到的東西有效地運用在課堂外或是其它領域。學科之間,教室到外界之間如果有一座橋梁,那它是遙不可及的。”

舉一反三是個幻影。無數研究表明,需要跨越的障礙太多。首先學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然后要在多年之后還記得當初的深層原則,還要有人從旁提醒——最好是他當年的老師。

研究還發現,教育未能持續地提高課堂之外的批判性思維。

舉個例子。調查對象是高中、大學、研究生一年級和畢業班的學生,口頭回答辯論題,如常見的“電視暴力是否導致更多的現實暴力?”

研究發現,新生和畢業班的學生辯論能力并沒有明顯差距,同一個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辯論能力沒有明顯提高。如果學生表現出很強的思辨能力,是因為他在起跑時已經領先。

另一項研究表明,哪怕經過數年數學和科學的學習,大學生對于日?,F象的推理能力提升仍然十分有限。

五、人文教育的好處是一廂情愿

也許教育的意義在于豐富人們的心靈,塑造美麗深邃的靈魂?就像復旦大學的師生,以“自由而無用”為榮。世界一流大學弱化職業技能,強調教育“底蘊”。

經濟學家說,聽起來不錯,但我們必須追問:學術是否成功地、在多大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眼界?在學生人群中能夠觀察到的好處比例又是多少?

鳳毛麟角的偉大老師,把熊孩子引導為莎士比亞愛好者和前衛藝術家,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故事少之又少,以至于每一個都能成為傳奇(就像難忘的電影“死亡詩社”)。

有人說孩子要被強迫灌輸人文,最終他們會懂得欣賞高雅文藝。今天的孩子個個都經歷了10年以上的灌輸,結果如何呢?

美國家庭每年購買書籍僅100美元,占家庭年收的0.2%,多年只降不升,大部分用在暢銷書上。古典音樂只占音樂類消費的1.4%,經典文藝始終是極其小眾的市場。

大多數年輕人對高雅文藝無感,成年后改變的也極其稀有。

互聯網使人文教育真實狀況盡顯無疑。最優質的內容已經悉數免費上線,卻少有人問津。人們拒絕高雅文藝的原因,并非經濟因素或者不方便,唯一的原因就是沒興趣。

合理的猜測,那些對高雅文藝感興趣的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不管教育經歷如何,總會喜歡上高雅文藝。而對大部分人而言,多年的灌輸絲毫不能動搖他們的審美偏好。

近年來,美國大學左傾,政治正確到了夸張的地步,許多家長擔心孩子被大學洗腦成為左派。Caplan教授翻閱研究資料,發現“政治正確”是張紙老虎。

原因很簡單,學生只是在象牙塔內左傾,一旦步入社會,有了跟教授學者老師不一樣的職業和身份認同,便把大學高中學的歷史和政治哲學拋到云霄,主導他們政見和價值觀的始終是社會經濟地位。

如果學習既無用處又不能使人高雅,那經濟學家只好將它定義為“浪費”。

相反,技能教育不苛求好內容、好老師、好學生。只要學生掌握了可用技能,教育就有了某種價值。

六、精英教育的本色

有人說,美國的教育結果不佳是被勞苦大眾拖了后腿,精英學校和教育還是碩果累累的。

那我們就跟著Caplan看看實際情況。

不管走進那個教室,大部分的年輕面孔上寫著“乏味”;

大學缺勤率為25-40%,學生們拼命躲開有挑戰的課程;

Rate My Professors網站上,大學生們按照“最容易過關”評價他們的教授,沒有“有用的課程”這一項。

英國2009年的一份研究報告說,59%的大學生覺得一半以上的課程乏味。

哈佛大學知名教授Steve Pinker曾傷心地透露,盡管他本人如此大牌,連續多年被評為“最受歡迎教授”,盡管他講的內容要考試,而且沒有視頻,每學期幾周時間過后,他的教室就空了一半?!肮饘W生翹課人盡皆知,每次翹課相當于燒掉父母50美元現鈔。”

英國教授Greg Clark充滿期待地赴斯坦福大學,滿心希望遇到更優秀的大學生,他們的申請文書展現出不可思議的廣泛興趣和充沛的熱情:歷史、辯論、象棋、運動、文藝、無數自愿者活動。

當他以副教授身份帶一年級新生時,沮喪地發現文書中的光彩只是為了照亮升學的道路,目的一旦達到,這些興趣和熱情被毫不留情地拋棄。

七、文憑的回報是真實的,只是因人而異

盡管文憑有如此多的水分,收入溢價是真實存在的。

普遍被引用的數據是,高中文憑的收入溢價為30%,大學文憑的收入溢價為70%;每多熬一年,收入增加5-10%。

因此,除非學生實在讀不進書,高中畢不了業,或者根本不打算有個常規全職工作,否則必須念到高中畢業。

是否上大學則另當別論。因為收入回報是一個平均值,按照不同專業和學生分位細分,不同組別差距巨大,成績不佳的藝術專業學生的回報甚至為負。

另外,60%的大學生未能在4年內畢業,一半研究生以上拿不到畢業文憑,嚴重拉低回報。

以下圖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優秀的學生哪怕在普通大學,回報也跟一流學校的好學生有得一拼,而成績不佳的學生哪怕在排名非??壳暗膶W校,回報遠不如普通大學高材生。

不同檔次大學的文憑回報

八、文憑信號效應占比高,而信號是一場消耗戰

Caplan透露,普林斯頓大學沒有門禁,任何人都可以搬去大學附近,不受阻攔地聽課。你甚至可以跟在校生打成一片,參加他們的小組討論。

如果你跟教授聊,說你不是學生,但是特別想上他們的課,教授們估計會熱淚盈眶,原來真有人想跟我做學問啊。Caplan自己也公開宣布,任何地球人都可以免費聽他在George Mason大學的課。

稍微研究一下,除了互聯網,免費的線下優質教育不難獲得。

為什么極少人這么做?因為你需要文憑才能找到工作,文憑的一小部分是人力資本,大部分是信號效應。

信號是三個層面的組合:智力、態度和努力、對現有社會秩序的遵從,后兩者對雇主來說更為重要。換句話說,文憑認證符合社會利益的素質。

Caplan估算,50-80%的文憑價值為信號效應——“羊皮效應”。通俗地說,你需要原廠貼牌。

文憑通脹在20-50%之間,資歷過高率20-35%——所謂內卷。多熬的歲月,多獲得的文憑沒有創造財富,不增加個人福祉,純粹浪費。而在文憑通脹大背景下,大家不得不為之多奮斗數年。

如今,大量出租車司機、餐飲酒店服務生、廚師、酒保、保安、收銀員、前臺、快遞、清潔工等等擁有大學文憑。

如果不是政府大幅補貼高等教育,很多人上不起大學,但是也不需要文憑就能從事如今的職業,可約社會成本和家庭支出。

“好學生”的秘籍

說清楚了美國教育的偉大理想和千蒼百孔的現實之后,Caplan教授提醒大家,盡管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都認識到問題,改革卻舉步維艱,共識難以達成。

好學生要面對現實,少走彎路,求得最大回報。因此他給出如下秘籍。

他將“好學生”定義為認知能力和學習態度處于中等偏上的孩子——認知能力73%分位,能夠充分享受高中和大學文憑溢價。

低收入家庭高材生拿到私立學校獎學金是最完美的回報。

而除非你是非常出色學生,私立學校經濟回報十分不值。圖表非常清楚,中等水平的學生在頂尖學校的回報也低于4%,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乏善可陳。

研究生以上畢業率只有一半,經濟回報為2.6%。除非有超強的學術能力——5-10%分位,不應該繼續深造。

(這也側面解釋了為什么生物、化學、環境、材料這四門實打實的STEM專業在國內被戲稱為“四大天坑”。原因是,這些專業本科只學到皮毛,要想在奔專業立足必須讀研究生博士,而有能力熱情完成的人比例極低。)

按專業和學生分位的學歷回報

不同專業的經濟回報,男生女生分列

因此,Caplan認為,“好學生”應該念大學,但是有三個前提:

第一、專業重要性超過學校名氣。選一個真正的專業,STEM,經濟學、商科,甚至政治學。

第二,本州公立大學價廉物美。尤其是加州伯克利、弗吉里亞州立和密歇根州立,學費白菜價,畢業生在雇主眼中跟頂尖私立大學相當。

第三,畢業后一定要全職工作,否則前功棄半。

至于73%分位以下的學生和家庭,教育最大的意義是給人希望。

希望不滅,神話永續。在神話籠罩下理性選擇,談何容易。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500+篇優質文章

原標題:《美國經濟學名教授:文憑通脹導致的教育低回報,比你想象的更嚴重》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荣旗| 滨州市| 昌吉市| 呼伦贝尔市| 沾益县| 东山县| 高台县| 融水| 镇江市| 晋江市| 莱西市| 伽师县| 彭阳县| 亚东县| 都匀市| 峨边| 宜宾市| 那坡县| 百色市| 临沭县| 龙口市| 米泉市| 石首市| 南通市| 曲阳县| 札达县| 鹰潭市| 准格尔旗| 合水县| 北海市| 将乐县| 秦皇岛市| 柞水县| 日照市| 武安市| 水富县| 临朐县| 镇宁| 大竹县| 东海县| 梁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