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合肥等地基站陷居民投訴困局:手機信號差要建,怕輻射又要拆
近日,網絡上流傳著一則由安徽合肥市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通信運營商,以及鐵塔公司聯名發出的公告,稱因受到居民的投訴,將拆除該市皖河路與潛山路交口處的一個通信基站。
6月18日,合肥移動、電信兩家通信運營商和負責該基站建設的鐵塔合肥分公司向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證實了該公告的真實性。住在該基站附近的華地學府名都小區多位居民向澎湃新聞表示,該基站距離小區住宅樓僅20余米,居民們擔心基站帶來的電磁輻射,要求拆除基站。
中國移動合肥分公司一位負責宣傳的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居民因不滿手機信號差要求建基站,但基站建好,又有一些居民擔心輻射問題投訴要求拆除,目前通信基站的建設面臨“兩難境地”。
此前,今年5月,同因當地居民擔心基站輻射,廣東中山市電信、移動、聯通、鐵塔四家公司也曾聯合發出類似公告,宣布停閉中山市港口鎮郵政服務大樓附近的基站服務,但之后又被投訴信號差。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達爾問環境研究所所長赫曉霞告訴澎湃新聞,通信基站所產生的“電磁輻射”遠小于隨身攜帶的手機,并且基站設置越多,“電磁輻射”越小。赫曉霞認為,要解決公眾對基站“輻射”的誤解,需要通信運營商事前多與居民溝通,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多做一些日常科普工作,包括科普宣傳和實地測試等。“不要等基站建好了,事情已經出了再去彌補,那時候公眾就很難再接受。”
拆基站因違建,緣起居民擔心輻射投訴
6月8日,安徽合肥市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通信運營商,與負責通信基站鐵塔建設的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分公司,聯合發布了一則公告。稱要在6月15日公示結束后一周內拆除架設在皖河路和潛山路交口西路燈型基站鐵塔。
公告稱,“為解決即將建成的地鐵三號線望江西路站及周邊移動信號覆蓋問題,2014年5月電信企業向相關部門辦理移動通信基站建設手續,2015年2月完成皖河路和潛山路交口西路燈型基站鐵塔安裝”。
但該基站鐵塔安裝之后,就遭遇附近居民的多次投訴。公告中還稱,經蜀山區城管局、環評單位、通信運營商與附近居民多次溝通解釋,仍無法取得理解和支持。而拆除基站帶來的信號差、無法上網、易斷線等問題,通信運營商們則在公告中表示,“敬請廣大手機用戶諒解”,“給您帶來的不便盡請諒解”。
6月19日,華地學府名都小區居民劉先生向澎湃新聞表示,因該基站建設在小區北門附近的路邊,距離小區住宅樓僅20余米,有居民擔心輻射,便向有關部門投訴要求拆除。
6月15日至18日,對于三家通信運營商為何會發出這樣的一則公告,居民為何投訴等問題,澎湃新聞先后致電中國電信、移動合肥分公司,中國鐵塔合肥分公司了解情況,但對方均未予置評。
前述中國移動合肥分公司負責宣傳的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該通信基站鐵塔的建設手續齊全,附近居民的投訴主要是擔心“輻射”問題。
不過,合肥市蜀山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執法大隊工作人員汪躍向澎湃新聞介紹,此前接到該基站附近居民投訴,并未提及“擔心輻射”問題,投訴主要指出“基站屬于違法建設”。經執法部門核實,該基站的“建設地點與審批建設地點不符”,屬于違規建設。
汪躍說,起初的審批建設地點在正在建設的地鐵站附近,可能因地鐵正在施工,建設單位改變了實際建設地點。目前,執法大隊已下達拆除決定書,要求建設單位自行拆除。
“建了拆、拆了建”,通信基站陷兩難境地
既擔心手機通信基站帶來的輻射,又怕拆除后影響手機信號質量。架設在房前屋后、樓頂街面的信號基站陷入“兩難境地”。
今年5月,三大通信運營商也曾聯合署名,發出類似公告。當時據C114中國通信網報道,因附近村民怕輻射,廣東中山市電信、移動、聯通、鐵塔四家公司就聯合發出了類似公告,宣布停閉中山市港口鎮郵政服務大樓附近的基站服務,但之后又被投訴信號差。聯合署名某種程度上代表這該處基站的重要性。
前述中國移動合肥分公司負責宣傳的人士介紹,皖河路與潛山路交口處的這個基站,主要是為了滿足即將建成的地鐵站、線附近的信號需求,拆除后會影響到該區域的信號質量。
“建好了遇到投訴就拆,拆了又建”。該人士表示,目前通信基站的建設面臨“兩難境地”,當地部分居民因不滿一些區域手機信號質量差,要求建設基站;但基站建好了,又有一些居民擔心輻射問題投訴要求拆除;拆除后又將面臨手機信號差的問題。周而復始。
住在皖河路與潛山路交口處該基站附近的多位居民向澎湃新聞表示,他們的“訴求就是不影響打電話、上網,顧慮是怕影響身體”,希望“在能滿足正常通話、上網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減少輻射”。
“這玩意輻射到底有多大?”對于基站輻射,幾位受訪居民卻并不了解。其實,對于電磁輻射的科普已經持續多年,但仍有不少人擔心通信基站帶來的電磁輻射問題。
專家:手機電磁場水平遠高于基站
從事民間環保工作,率領團隊向公眾科普電磁環境知識多年的赫曉霞告訴澎湃新聞,在環境與健康領域,“電磁輻射”一般稱為電磁場,通訊基站發出的信號屬于射頻電磁場。
“為什么我不建議將射頻電磁場簡單的說成為電磁輻射,因為人們可能會把電磁輻射和核輻射,包括X射線這些確實對人體有傷害的電離輻射等混為一談”。赫曉霞說,1988年國家出臺了電磁輻射防護規定,其中包括了基站所在頻段,它的標準限值是0.4瓦每平方米,這個標準的單位叫功率密度。今年1月施行的我國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072-2014),是最新的國家標準,具體控制限值和1988年的規定保持一致,這一標準甚至比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國際標準要嚴格許多。
赫曉霞介紹,電磁場所用的控制標準都是依據實際的電磁環境相關科學研究及其健康影響來確定的,同時考慮了科學的不確定性,增加了一定的安全閾度,而不是簡單地以距離來劃分。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一份實況報道,給出的答案是,“考慮到其極低的接觸水平和迄今收集的研究結果,沒有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表明基臺和無線網絡微弱的射頻信號會造成不良的健康影響。”
“2011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了一份評估結論,他把手機包括基站在內的射頻電磁場分類為2B類致癌物”。赫曉霞說,2B類致癌物是從致癌性的證據是否充分的角度來考慮的,比如說陽光、吸煙、喝酒等屬于一類致癌物,而喝咖啡、吃咸菜屬于2B類致癌物。這只是告訴我們,對于這類物質的接觸,存在一定的致癌風險,但這個風險是非常低的,在日常的正常生活當中,是不需要特別考慮的。
其實,手機與人體距離相比基站更近,用基站與手機來比較,來自手機這一端的電磁場水平遠遠高于基站一端。赫曉霞說,如果人體距離基站20米,那么收到電磁場的影響水平通常僅是國家標準規定的0.4瓦每平方米(40微瓦每平方厘米)限值的百分之幾、甚至千分之幾;而手機就在人們的耳朵邊上,距離相當近時,手機的電磁場水平會達到40、80甚至1000微瓦每平方厘米,遠遠高于基站的電磁場水平。
另外,由于手機的普及使用,基站越少,人們接觸到的電磁場水平反而可能更高。赫曉霞說,基站少了,它要滿足區域內手機用戶的需求,必然會加大輸出功率;相對而言,基站越多,單一基站發出的射頻電磁場功率將會減少,對人體的影響也會越小。
赫曉霞介紹,目前,只有保持距離是降低電磁場水平的最有效辦法,比如手機通話時使用耳機或免提功能。所謂的防輻射服、防輻射貼等都毫無實際意義。防輻射服其中確實包含一些金屬絲,通過屏蔽手機信號來降低射頻電磁場的水平。“但我們說防護,是人們面臨確切的風險,需要采取措施的時候做出的防護,但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電磁環境是根本不需要進行防護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