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張愛玲又一佚文被發現:這次祖師奶奶用的是筆名

陳子善
2015-06-20 21:01
來源:澎湃新聞
? 翻書黨 >
字號

張愛玲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即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或多或少使用過筆名,像魯迅、周作人、茅盾、沈從文、巴金這樣的大作家,畢生使用筆名都有幾十個乃至上百個之多,這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現代文學眾多筆名現象的產生,其原因,周作人已在《〈現代作家筆名錄〉序》中作過很好的分析。

        與魯迅他們相比,張愛玲使用筆名在其文學生涯中幾乎微不足道。張愛玲信奉“出名要趁早呀”,那么,既要出名,就要少用甚至不用筆名,否則,讀者怎么認識你這位與眾不同的作者呢?也就難以真正“出名”了。所以,自創作《天才夢》正式登上文壇起,張愛玲無論發表小說、散文還是繪畫作品,都使用“張愛玲”這個她自己其實并不喜歡而稱之為“惡俗不堪”的大名,所謂“坐不改姓,立不改名”是也。

        然而,張愛玲畢竟還是使用過筆名的。目前已知并已得到證實的張愛玲筆名有:一、 梁京,1950年3月25日至次年2月21日和1951年11月4日至次年1月24日,在上海《亦報》副刊連載長篇小說《十八春》和中篇小說《小艾》時所署;二、 范思平,1952年12月由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譯作《老人與海》(美國海明威著)初版本時所署,僅此兩個而已。張愛玲當時為何一反常態署用這兩個筆名,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之內。本文要提出的問題是,張愛玲還使用過別的我們所不知道的筆名嗎?

        1946年6月26日上海《香雪海畫報》第一期刊出一篇署名“春長在”的“文壇消息”《張愛玲化名寫稿》,先照錄如下:

        善于心理描寫,在中國也有一部分讀者的張愛玲,自從勝利以后,便擱下中國筆,打開打字機,從事英語著述,準備象林語堂那樣換取大大的美國金洋錢。但據消息傳來稱:張愛玲近忽化個叫“世民”的筆名,寫了許多小品,交最近出版的《今報》的“女人圈”發表。她的第一篇東西叫《不變的腿》,是一篇頌揚女性大腿美的贊美詩,寫來清[輕]松有味,引證亦多。據該報“女人圈”的編者蘇紅說:“張愛玲還有十幾篇題材寫給我,并要求我,每篇替她都換上一個新的筆名呢。”

        這則消息連標點在內只有寥寥兩百余字,卻頗奪人眼球。它清楚地透露張愛玲曾用“世民”筆名在上海《今報》發表了一篇散文《不變的腿》,而這是張愛玲研究界七十余年來一無所知的,非同小可。        

        “春長在”言之鑿鑿,不大可能是空穴來風。但要坐實“春長在”的說法,即“世民”是張愛玲的筆名,《不變的腿》是張愛玲的集外文,得先從《今報》說起。

        雖然在抗戰以前和淪陷時期,上海一直有小報,有的還延續了很多年,但抗戰勝利后,新的小報在上海如雨后春筍般大量出現,卻是不爭的事實,《今報》即為其中之一。《今報》創刊于1946年6月15日,為每日四版的日報,第四版下部占全版四分之一的篇幅即為副刊“女人圈”。創刊號上以“編者”名義發表的該刊“開場白”頗為重要,也照錄如下:

        親愛的讀者們:

        我歡喜說話,尤其歡喜說老實話,現在到今報社來編輯這欄“女人圈”,希望每天能夠多討論些關于女人的切身問題。

        我不怕被人目為激進或譏為落伍,總要說出我自己心中所想說的話。我承認我是一個“心直口快”的女人。

        我絕對無黨無派的。因為我既以寫作及編輯為職業,生活沒有什么問題,又何犯著把自己的鼻子去給別人牽呢?希望酷愛自由的朋友們也同此立場,大家來痛痛快快的讀上一陣女人們自己所要說的話,誰敢道是:“婦女之言,慎不可聽”?

        “女人圈”者,女人自己言說的園地是也。《開場白》雖短小,火藥味卻甚濃,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具有濃重的女權主義色彩。編者自詡“一個心直口快的女人”,強調要在“女人圈”里大說“一陣女人們自己所要說的話”,“誰敢道是:‘婦女之言,慎不可聽?’”其鮮明的態度,其潑辣的口吻,不能不使人聯想到不久前在上海文壇十分活躍的女作家——蘇青。

        推測“女人圈”編者為蘇青,這與“春長在”的說法是矛盾的,但“春長在”披露的“女人圈”編者蘇紅,不正是蘇青的妹妹嗎?要證實“女人圈”編者到底是蘇青、蘇紅姐妹中的哪一位,本來有一個歷史機會,因為蘇紅老人直到2010年還健在,當時如能向她求證,答案自當立即揭曉,但無情的歷史留下了這個難題。

        不過,“女人圈”創辦當時的另一則小報消息卻支持“女人圈”編者為蘇青的推斷,那就是發表于1946年7月20日上海《星光》周報新二號,署名“文探”的《騙美金稿費——張愛玲寫英文小說》,文中說 :

        敵偽時期上海文壇上的二位紅牌女作家蘇青與張愛玲,勝利后蘇青依舊很活躍,寫寫小說,并為某小型報[編]輯“婦女圈”,仍在文化界里活動。而張愛玲則銷聲匿跡,并無作品發表過。……

        張愛玲當時是否寫過英文小說“騙美金稿費”,盡管“文探”和“春長在”都這么說,但也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內。只是這段話中蘇青“為某小型報[編]輯‘婦女圈’”這一句,實在值得注意。“婦女圈”當為“女人圈”之誤,也就是說,“文探”認定“女人圈”的編者為蘇青而非蘇紅。

        從蘇紅(1921-2010)晚年的訪談錄來看,也根本未曾涉及她曾主編“女人圈”這一話題。2005年1月的某一天,蘇紅在南京接受蘇青研究者毛海瑩的訪談,回憶蘇青和她自己的文字生涯。蘇紅原名馮和俠,筆名蘇紅是蘇青給她取的。正是在蘇青的鼓勵下,1944-1945年間,蘇紅在蘇青主編的《天地》月刊,以及《小天地》等刊上發表了《五日旅程》《燒肉記》《安于食淡》和《女生宿舍》等生活情趣頗濃的散文。但蘇紅并未提起她曾編過《今報·女人圈》,如果她確有這段唯一的編輯經歷,她不可能只字未提。

        再回到“女人圈”。“開場白”中有一句編者的夫子自道:“我既以寫作及編輯為職業”,那么,只有蘇青才完全符合這兩個條件。她既寫了《結婚十年》《浣錦集》等小說和散文集,也編輯過頗有影響的《天地》月刊。她如主持《今報·女人圈》,可謂駕輕就熟,順理成章。

        更確鑿的證據是,“開場白”雖然署名“編者”,但1946年7月20日《今報· 女人圈》發表署名“魚月”的《“女人圈”的將來》,文中稱:“限于篇幅,有許多較長的好文章不能發表。”完全是編者的口吻,而“魚月”正是蘇青的一個筆名。蘇青原名馮和儀,字允莊。1946年5月13日,她在潘柳黛主編的上海《新夜報·夜明珠》以“魚月”筆名發表隨感《月下獨白》,是為蘇青使用這個新筆名之始。一個月之后,她主編《今報·女人圈》,繼續使用“魚月”筆名,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她不僅用“魚月”筆名撰文交代“女人圈”編務,而且還用“魚月”筆名在“女人圈”上發表了《女人的名譽》《真善美》等眾多隨感。有趣的是,1946年6月25日發表的《女人的名譽》中還引用了張愛玲的話:“記得張愛玲小姐曾經說過:‘男人對女人最隆重的贊美是求婚。’”

        當然,也不排除“女人圈”由蘇青主編,蘇紅從旁協助的可能性,所以才會有“春長在”報道中的一席話。        

        確定了蘇青是《今報·女人圈》的編者,張愛玲為“女人圈”撰文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一則在淪陷時期,張愛玲曾多次為蘇青主編的《天地》月刊撰文,還寫過一篇《我看蘇青》,兩人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二則從抗戰勝利前夕直至1946年6月,張愛玲已經快一年沒有發表作品了。她上一次發表文章,還是在1945年7月,即刊登于《雜志》第十五卷第四期的譯文《浪子與善女》(炎櫻作)。對這位以寫作謀生的年輕作家來說,這無疑已構成很大的壓力。因此,如蘇青為“女人圈”主動向張愛玲約稿,張愛玲就很難有理由加以拒絕吧?

        果然,1946年6月15日,《今報·女人圈》創刊號以顯著位置刊出了署名“世民”的《不變的腿》。《不變的腿》總共一千三百八十余字,“女人圈”將其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于6月16日和17日繼續連載才刊完。如果不是 《不變的腿》作者大有來頭,“女人圈”未必會作如此鄭重其事的處理。現將《不變的腿》照錄如下:

        不變的腿

        世民

        據醫生說:人的衰老,是自頂至踵漸漸往下移的,所以最先發現的是額上的皺紋;譬如半老徐娘盡管有面容憔悴而仍舊體態風騷的。最后老的是足部。我們君子國,對于女人的這些身邊瑣事向不深究,西洋諷刺畫里便時常可以看見有些發福的太太,身段臃腫不堪了,下面卻配上一雙輕靈的腿,顫巍巍載著驚人的重量,踝骨都像要折斷了似的。瑪琳黛德麗也是一個例子,不過她是燕瘦型,年華老大之后,被刻薄的觀眾譏為“活骷髏”,惟有她的大名鼎鼎的玉腿 ,卻是廿年如一日,有好萊塢“第一雙腿”之譽。從最初在德國烏發拍攝的《藍天使》到美國片《摩洛哥》,她演的終是下等舞場的舞女,裸著腿,聳著肩,擁著鴕鳥毛。中間有一個時期,她高級趣味起來,然而古裝片《朱紅皇后》便大大失敗了。觀眾的理解力究竟差,就連她那樣會說話的眼睛,似乎也常常“言不達意”。那一個時期她主演的《雅歌》,雖然她在里面扮一個書店女職員,再正經也沒有,可是她爬上短梯去拿書還是有她的腿的一個特寫鏡頭,但裙子相當的長,又穿了襪。私生活里她又有男裝癖——她是第一個穿西裝褲的女人。觀眾與她的感情有了隔膜,她漸漸不賣座了,甚至當選影片商舉出的所謂“票房毒藥”的十大霉星之一,終于退隱。

        東山再起后,她常穿一種長袖短裙的服裝,上身遮蓋得十分嚴密,但把注意力集中在腿上。最近在滬獻映的《平步青云》中,黛德麗出場第一幕,先從屏風后面慢慢的伸出一只銀色的腿來。如此鄭重介紹,可謂自有腿以來沒有這樣的風光過。前兩天報紙上載著游泳池畔發現一條人腿的新聞記錄中“該腿……該腿……”個不了,使人聯想到黛德麗的一生事業。

        究竟她的腿不是金剛不壞之軀。本來她的腿即在全盛時期,苗條則有之,肉感未必。看過《平步青云》的人更是異口同聲都詫異說:怎么現在骨瘦如柴,手象鳥爪,大腿也凹了進去了。一代名腿,終于有滄海桑田之感,也可以說是世界風景線的變遷。——某報就腿言腿仍舊加以贊美,是偶像崇拜吧?

        十幾年前的時髦作品《啼笑因緣》里面有這樣的話:“從古以來,美女身上的稱贊名詞,什么杏眼,桃腮,蝤蠐,春蔥,新剝雞頭,什么都歌頌到了,然決沒有什么恭頌人家兩條腿的。……其實這兩條腿,除富于挑撥性而外,不見得怎樣美。”

        現在恐怕很少人這樣想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念果然大有進步,但是普通的看法還是把女人的體格簡單化了,只講究上乳下腿,似欠周到,但也可以算是“摘要”,因為只要這兩處是美的,其余的肩背腰臂大約也不至于錯到那里去。今年美國流行一種赤膊時裝,上海的時裝專家對此發表意見,斷定它不能為上海仕女所接受,原因之一是體格夠不上:“這樣的衣服上海有幾個人能穿?”話是不錯,但是這樣的衣服,美國也不見得有多少人配穿呢。美國有一個著名的攝影家,被聘到好萊塢為明星拍照。條件之一是:他所看見的一切,必須嚴守秘密。可是他還是泄漏了一些風聲,不過沒有提名道姓罷了——原來好萊塢滿是假乳,甚至于有許多假的腿肚!歐洲十六七世紀,男子風行短褲,因而對于腿的美麗也很注重,襪子里面常常襯墊棉花,使腿肚較為豐滿。想不到今日的好萊塢,美女的大本營,也有此等事。

        同一攝影家有一次想到裸體營去拍照,可是無法得到進門的許可,除非他自己也脫光了衣服。他說:“我什么也不能帶,除了我的表。”參觀了一次,他后來為文記錄,說:“你從來沒有看見過四個健康的女人裸體打網球?——看見過之后,那真是……”言下極其震恐。可想而知不是怎樣美妙的印象。        

        本來,《香雪海畫報》早已揭示署名“世民”的《不變的腿》系出自張愛玲之手,筆者又繼續證明了《不變的腿》何以會在《今報·女人圈》發表,憑此兩點,此文歸屬似已不成問題。但為慎重計,仍應對此文作進一步的考證。

        《不變的腿》以美國女影星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1901-1992)為例,審視中外對待女性身體尤其是大腿的不同的流行觀念,及其所折射的中外性別文化種種。黛德麗者,大名鼎鼎,有論者曾以“黛德麗的腿、夢露的胸脯、施瓦辛格的胸肌”來代表好萊塢電影男女明星的身體特征,可見黛德麗當年的風華絕代。她生于德國,初學音樂,1920年代初開始從影,1930年出演約瑟夫·斯登堡導演的《藍天使》而一舉走紅,旋即去好萊塢發展,仍由斯登堡導演的《摩洛哥》也好評如潮。她一度與嘉寶齊名,希特勒上臺后曾邀請她回德,被她回絕。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用德語和英語演唱的愛情歌曲《莉莉瑪蓮》回響在歐洲上空,交戰雙方士兵均感動不已。她愛穿男裝,擅演冷艷的蛇蝎美人,具有一種奇異的中性美,據說后來歌星麥當娜的造型也參考過她。

        不難看出,《不變的腿》中對黛德麗及其“美腿”的概括和評價頗為到位,顯示了“世民”對好萊塢電影和影星的熟稔。這與張愛玲的經歷正好暗合。在中國現代作家中,張愛玲無疑是高度“觸電”者,已有不少論者探討過她與電影的密切關系。張愛玲“是個貨真價實的影迷”,高中畢業時就寫過《論卡通畫之前途》這樣的文字。她從小愛看好萊塢電影,她弟弟張子靜在《我的姊姊張愛玲·早慧——發展她的天才夢》中對此有很具體的回憶:

        除了文學,姊姊學生時代另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電影。她當時訂閱的一些雜志,也以電影刊物居多。在她的床頭,與小說并列的就是美國的電影雜志,如《Movie Star》《Screen Play》等等。

        三、四十年代美國著名演員主演的片子,她都愛看。如葛麗泰嘉寶、蓓蒂戴維斯、瓊·克勞馥、加利古柏、克拉克蓋博、秀蘭鄧波兒、費雯麗等明星的片子,幾乎每部必看。

        張愛玲1956年2月10日致鄺文美、宋淇信中還提到過奧黛麗·赫本。直到后期寫長篇小說《小團圓》,名導演庫柏力克、女影星瓊·克勞馥等的作品,張愛玲仍都信手拈來。雖然這份已經不短的好萊塢明星名單中,并無黛德麗的大名,但這并不等于說張愛玲對黛德麗一無所知,恰恰相反,以黛德麗從風靡一時的好萊塢“第一雙腿”,終于走向“骨瘦如柴”,“終于有滄海桑田之感”,“影迷”張愛玲對其有所關注,以至終于寫出《不變的腿》,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不變的腿》中的這句話:“最近在滬獻映的《平步青云》中,黛德麗出場第一幕,先從屏風后面慢慢的伸出一只銀色的腿來。如此鄭重介紹,可謂自有腿以來沒有這樣的風光過。”這個特寫鏡頭固然是此片一個了不起的創造,但同時也是黛德麗的“美腿”由盛及衰的轉折點。更重要的是,這句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世民”看過這部《平步青云》。

        攝于1944年的好萊塢電影《平地青云》,英文原名Kismet,在滬上映時譯為“平地青云”,《不變的腿》中則作“平步青云”,不知是手民誤植,還是“世民”記錯或故意為之。一字之差,自然可以,也許還更好。1946年2月22日,《申報》第二張第四版首次刊出《平地青云》即將在“大華”上映的預告,有“千等萬等的好消息”、“電影字典無法形容的瑰麗”等語。23日《申報》第二張第五版續刊《平地青云》預告,男女主角考爾門和黛德麗的大名首次亮相,對此片的評價則為“全部五彩”、“有美麗的故事 緊張的撲打 宏偉的場面 誘艷的鏡頭”。此后每天預告,廣告詞一天一變,極盡贊美之能事,甚至出現了“本年度最偉大最富麗最好看”、“五彩影片之王”等最高形容詞。2月26日《申報》第二張第六版刊出最后一天預告,謂此片“出乎類 拔乎萃 登其峰 造其極”,為“王于一切鮮艷五彩 宮闈巨片”,并且第一次昭告此片“幻術神異 玉腿膩舞 粉黛斗艷”。

        1946年2月27日,《平地青云》終于在上海大華大戲院“特殊獻映”,當天連映四場。直至3月20日,《平地青云》作為首輪影片,在“大華”連映了三個星期。之后,到《不變的腿》發表的前一天,《平地青云》又先后在杜美、國聯、東海、新新、勝利、亞蒙和西海等影院上映,足見其盛況。不過,原名夏令配克影戲院的大華大戲院坐落于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近中正北二路口(今石門一路),離張愛玲當時居住的赫德路(今常德路)靜安寺路口的愛丁頓公寓(今常德公寓)最近,相距不過一兩站有軌電車路程。所以,張愛玲應是“世民”的不二人選,她就近到“大華”先睹《平地青云》為快,也就自然而然。

        除此之外,《不變的腿》中還以整整一個自然段的篇幅,引用張恨水代表作《啼笑因緣》中的一段話,十分醒目。這段話出自《啼笑因緣》第二回“綺席晤青衫多情待舞 蓬門訪碧玉解語憐花”,寫男主人公樊家樹在北京飯店舞廳見到摩登女郎何麗娜而驚艷,在電燈下一面端詳何麗娜喝酒時“左腿放在右腿上”的俏麗模樣一面遐想。大概限于篇幅,“世民”的引用有所刪節,不妨把原文照錄如下:

        當下家樹心里想:中國人對于女子的身體,認為是神秘的,所以文字上不很大形容肉體之美,而從古以來,美女身上的稱贊名詞,什么杏眼,桃腮,蝤蠐,春蔥,新剝雞頭,什么都歌頌到了,然決沒有什么恭頌人家兩條腿的。尤其是古人的兩條腿,非常的尊重,以為穿叉腳褲子都不很好看,必定罩上一幅長裙,把腳尖都給它罩住。現在染了西方的文明,婦女們也要西方之美,大家都設法露出這兩條腿來。其實這兩條腿,除富于挑撥性而外,不見得怎樣美。

        “世民”引證張恨水筆下樊家樹的這段想法切合《不變的腿》的主旨,也說明“世民”對張恨水作品的熟悉,不是一般的熟悉,而是很熟悉,相當熟悉。試想當時海上新文學作家中,有誰會對張恨水如此熟悉?只有張愛玲。

        張愛玲不僅是貨真價實的 “影迷”,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張迷”,張恨水“迷”。在張愛玲的前期作品中,《必也正名乎》《童言無忌·穿》《存稿》等篇散文一而再再而三提到張恨水及其作品。她在《存稿》中公開宣稱“我喜歡張恨水”,還在1944年3月16日上海女作家聚談會上明確表示她愛讀的書是“S.Maugham、 A. Huxley的小說,近代的西洋戲劇,唐詩,小報,張恨水。”1952年夏以后,到了香港的張愛玲對鄺文美說:“喜歡看張恨水的書,因為不高不低。”去美國后,張愛玲1968年7月1日致夏志清信中說:“我一直喜歡張恨水”;同月接受臺灣記者殷允芃采訪,又透露她的長篇《半生緣》,正是“看了許多張恨水的小說后的產物”。1971年接受研究者水晶采訪時,張愛玲再次談到張恨水,以至水晶認為“她對于張恨水,嗜之若命了”。直到后期創作《小團圓》,仍不忘設計一個小說主人公盛九莉在“八一三”日軍轟炸中,坐在法租界一家旅館“梯級上,看表姐們借來的(張恨水)《金粉世家》 ”的細節。由此足可證明,張恨水是張愛玲作品中提到名字最多的現代作家,而“世民”又恰恰在《不變的腿》中大段引述張恨水,這當然不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當時恐怕也只有張愛玲才會在文章中如此大段引述張恨水。因此,合理的解釋只能是在張愛玲與“世民”之間畫上一個等號。

        張愛玲前期散文中,有一個關鍵詞經常出現,那就是“中國”。中國、中國人、中國女人、中國化、中國式、中國氣味、中國文學、中國故事、中國的心……幾乎比比皆是,出現頻率之高,大大超出我們的想象。《不變的腿》發表之前,出現過“中國”或“中國……”的張愛玲散文,據粗略統計,就有《天才夢》《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道路以目》《必也正名乎》《借銀燈》《銀宮就學記》《存稿》《論寫作》《走!走到樓上去》《自己的文章》《童言無忌》《私語》《炎櫻語錄》《詩與胡說》《中國人的宗教》《忘不了的畫》《談音樂》《談跳舞》《被窩》《關于〈傾城之戀〉的老實話》《羅蘭觀感》《致〈力報〉編者》《談畫》《雙聲》《炎櫻衣譜》《我看蘇青》《天地人》等,再加上稍后的《中國的日夜》和《〈太太萬歲〉題記》,總共三十篇,超過張愛玲前期散文總數五十四篇的一半。其中,尤以“中國人”出現的次數為最多,“中國人”如何如何,一直是張愛玲所關心所不斷講述的。怎樣看待張愛玲前期散文中這個突出的文化現象,怎樣理解張愛玲心目中的“中國”及“中國人”,這是另一篇論文的題目。但是,必須指出一點,“世民”的《不變的腿》中,“中國人”竟然也出現了。討論國人謳歌女性,回顧以前“決沒有恭頌人家兩條腿”到當下贊美“美腿”的演變之后,《不變的腿》作了一個略帶調侃的小結:“中國人的審美觀念果然大有進步。”這句話如寫成“我們的審美觀念果然大有進步”也完全通,只有張愛玲才會強調“中國人”,才會延續她一貫的風格如此表述。因此,這是“世民”即張愛玲的又一個有力證據。

        分析至此,應該對“世民”這個筆名略作解說了。“世民”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下四》 :“晏子聞之,曰:‘嬰則齊之世民也,不維其行,不識其過,不能自立也。’”張純一注云:“嬰世為大夫,自稱世為齊民,謙也。”可見“世民”即“世代為民”之意。張愛玲出身名門,后來多次以自己的家世為榮,直到晚年還說過祖父母“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對照記》)這樣的話。她怎么會是“世民”呢?這就需要回到當時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去尋求答案了。

        抗戰勝利后,張愛玲頗受盛名之累。《不變的腿》發表兩個月又十天后,也即1946年8月25日,她在上海《誠報》用本名發表的《寄讀者》中就告訴讀者:“最近一年來似乎被攻擊得非常厲害,聽到許多很不堪的話。”“許多很不堪的話”中就有不少涉及她的出身,如“所謂有‘貴族血液’的作家張愛玲”,“所謂‘貴族血液’的張愛玲,骨頭奇輕”,“自命貴族血液的張愛玲,現在已落魄了”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既然一時用真名發表新作還有諸多不便,張愛玲就反其道而行之,特別取了“世民”這么一個筆名,針對那些指責,含蓄地表明雖然出身高貴,自己仍只是普通的中國人、普通的中國作者,正如她接著在《傳奇》增訂本跋中所真誠地表白的:“我真快樂我是走在中國的太陽底下。我也喜歡覺得手與腳都是年輕有氣力的。而這一切都是連在一起的,不知為什么。快樂的時候,無線電的聲音,街上的顏色,仿佛我也都有份,即使憂郁沉淀下去也是中國的泥沙。總之,到底是中國。”(《中國的日夜》)

        可是,《不變的腿》之后,《今報·女人圈》再也沒有發表“世民”的其他作品。“世民”之作僅此一篇,無以為繼,原因何在?筆者推測,由于消息靈通的海上小報過早披露了“世民”的來歷,張愛玲不得不放棄使用這個筆名,“世民”只能是曇花一現。至于《今報·女人圈》是否發表過張愛玲使用其他筆名所作的文字,恐怕也已無可能,因為她與“女人圈”的關系也已經被小報記者和盤托出。《不變的腿》發表五個月之后,即1946年11月,龔之方主持的山河圖書公司推出《傳奇》增訂本,張愛玲的名字重現海上文壇,她不必再使用筆名發表文章了。《今報·女人圈》則自同年12月1日起“暫行休刊”,未再復刊。

        然而,考定《不變的腿》出自張愛玲之手,畢竟是發掘前期張愛玲集外文新的可喜的收獲,“世民”也成了張愛玲文學生涯中在梁京、范思平之前首次使用的筆名。

        (本文承武漢大學文學院陳建軍教授提供線索,謹此致謝。)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泉市| 社会| 酉阳| 枣阳市| 威信县| 揭东县| 阜阳市| 刚察县| 荆门市| 化德县| 兴隆县| 横山县| 阳谷县| 宜春市| 开封市| 靖江市| 乐清市| 德阳市| 高唐县| 福安市| 兴国县| 成都市| 绥滨县| 沛县| 秦皇岛市| 沐川县| 宜宾县| 通州区| 苍梧县| 玛纳斯县| 许昌县| 晋城| 常宁市| 都江堰市| 兴文县| 德阳市| 石首市| 民县| 广德县| 阿克陶县| 鲁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