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風土識?。白菊栄拧惫庥靶?/h1>2021-07-02 17:22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字號
樹的光影與鏤空的窗花交相輝映 圖片來自網絡

光影交錯的拙政園 給人別樣的體驗 圖片來自網絡
前些天,一個朋友與我講起老上海夏日夜晚的夜公園,上海話叫“白相夜花園”,我說,公園一般水資源豐富,草木繁盛,自然是仲夏夜避暑納涼的好去處,但前提是有錢和有閑的富人,窮人食不果腹,哪有白相“夜花園”的閑情逸致。那個時候什么“新世界屋頂花園”“凡爾登花園”等,都是開放很早的夜公園,然而,電力精貴,電燈寥落,黯淡無光。夜花園也會成為“野花園”的,夜幕下一片烏煙瘴氣,“蕩子淫娃”借此幽會,通宵達旦,有傷風化。經營者一過夏天就銷聲匿跡,或者主其事者事后都人間蒸發;當年《申報》就有人評論此乃“夏令之投機事業”。
上海最近做“夜經濟”,打造“夜生活節”、“酒吧節”,與老上海人的“夜花園”不可同日而語。如今的商業擁抱高科技+藝術,與文化充分結合,夜晚的“光影秀”,成為當今文旅融合一個比較熱門的做法。它所依憑的實體景點,或山水名勝絕佳處,或富麗堂皇構筑物,或引人入勝的商販云集之地,圍繞“夜購、夜食、夜游、夜娛、夜秀、夜讀”等主題,彰顯重點特色,打造具有“煙火氣、上海味、時尚潮、國際范”的夜上海新形象。但大體不能離開一個東西——“光影秀”,其實是介于實景與電影之間一種新的光影藝術,通過文化和高科技的融合,打造亦真亦幻,似夢菲夢消閑之地。
一個月前,我去蘇州市職業大學參加“石湖智庫”的一場學術沙龍活動,主辦方說晚上去請各位去看“拙政問雅”,好啊,我是個俗人,去拙政園沾點雅氣,甚好。于是就有了這次拙政園光影秀的體驗,人家說是“沉浸式”,老頑固恐怕“沉浸”不了,但此番體驗,也是收獲滿滿,至少是加深了對“夜花園”和“光影秀”的認知。
拙政園名氣太大了,不僅在江南久負盛名,在全國是園林楷模,更是世界級文化遺產,有“天下園林之母”的美譽,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名不虛傳。從1980年代起,我搜集老照片,因為關注這個園子,居然也收到上百張民國時期各地才子佳人在拙政園的留影。老照片也是一種光影的固化,“一逕抱幽山,居然城市間”,攝影本身就是自然光影的固化。但這次看了“拙政問雅”光影秀,我就在想,我一直收藏的那些老照片是不是可以扔掉了。
當然,將多年心血扔掉,那是不可能的。傳統有傳統的價值,新銳有新銳的理由。至今還記得我第一次到蘇州是在1967年,全國處于特殊時期,拙政園園門緊鎖,我與拙政園失之交臂是必然的。到了1980年代改革開放新時期,我所在的單位,在初夏時節組織職工到蘇州旅游,這才有機會仔細地端詳了這個名園的風姿,依稀記得園子中間的荷花池,大朵大朵的荷花仙子競相綻放,妖嬈肥碩,裊裊婷婷,她們半遮半掩在碧翠的葉子間,引得人們流連忘返。園辦方正在舉辦荷花節,人流如織,曲徑回轉,紅男綠女,摩肩接踵。這么多人不像游園了,倒是像逛南京路一般,對園中精品也未能細細欣賞,倒是一直有點抱憾。以后去蘇州或出差,或會友,總要去拙政園走一走,它的韻味確實是全方位的,應四時之景,品八方意趣,適合每個季節來游,值得每個人來游。恰如東坡夫子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這一次游覽的是拙政園的“夜花園”,體驗后的感覺很不一樣。夜幕下婆娑樹影下的拙政園,在光影科技的輝映下,似真亦幻,如醉如夢。我很佩服這個“光影秀”的總體設計,導游詞也寫得很有韻味,人常說“大雅大俗”,“問雅”與“問俗”其實是沒有決然鴻溝的。序園里結合古人的生活空間與明代四大家的詩書畫意境,從中凝練出李宅八景——青藤園冶、暖轎移光、櫻珠游心、山水營園、十指春風、閑庭廊回、幽園放鶴、月行攬勝,文人物事中的種種雅趣與明代社會生活的民俗,在時空際會中得以重構、展現,令游客在光影中流連,一景一物都經過設計者的深思熟慮,有審美境界的自覺意識。這個部分是做得最為成功的。聰明的蘇州人,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等于再造了另一個拙政園。
到了精致開闊處,逐步展開的“心園十五景”,月影回響、綠漪峙局、舟楫為渡、明瓦見山、鹿蹤迷廊、荷風洞天、臨波飛虹……聽聽這些美景的名字,就給人心曠神怡的感受,更何況面對光影中溯五百年的園池清韻,影音交互,千尋邀明月,光影抱幽山,寄情林泉與古典哲思;拙政自多暇,幽情誰與同……審美感受,情景交融。
那個難忘的夜晚,我離開拙政園時還在思索,靜靜的拙政園無聲無息,但是經過“光影秀”,卻能給世界平添一份美好。作為蘇州市夜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拙政問雅”不僅有著更加創新集約的生命活力,也符合了互聯網科技時代的發展步伐,滿足了消費者更新迭代的審美口味和精神需求,也豐富了年輕人的精神生活。對拙政園管理方來說,光影秀能讓這個世界名園從競爭激烈的白天旅游產品中跳出來,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一件各方多贏的大好事。
從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關系來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拙政園,其一花一樹一石都彌足珍貴,對它的保護應該是第一位的,拙政園的文化特色、保存狀態、知名度、獨特性、稀缺性及分布范圍都是不容撼動的。光影秀可以做,開發利用是必要的,但這種開發必須在相關法規和技術標準下進行,必須盡量維護原態原貌。事實上,“拙政問雅”光影秀確實是利用影像、聲音、光效等跨媒介藝術激活那些被忽略、隱存古典造園美學的展演;主事者說,他們就是想造就一個時間與空間多重交互的感知現場,引發有關古典園林何所有以及造化營構的追問與思考。這些觀點都是很值得贊賞的。
最后請允許我提兩點不成熟的建議,一是我覺得“拙政問雅”還是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國內有些人搞大哄大鬧的“印象系列”,那種憑光怪陸離的聲光色電效果來刺激觀眾眼球的做法,不適合像拙政園這種古典園林,拙政園的雅趣應該讓游人體驗理解,由外而內、潛移默化,而不能靠光影轟炸;其二,五百多年過去了,這座古老的園子歷經風雨,剝蝕鉛華,沉淀風景,還是顯現出迷人的風姿,越品越有味。我們還是要精心守住拙政園特有的生活方式及保護方式,一磚一木,一花一草,彌足珍貴,懇請管理團隊一如既往,為子孫后代保護好這個園子。
拙政園,是明代的先祖與前輩賜予蘇州人的一份珍貴禮物。對它的保護要像蘇繡繡花一樣,倍加珍惜與守護。原諒在下心直口快,說錯之處,看請批評指正!
2021年7月2日于滬上“凝風軒”
特別聲明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收藏我要舉報

樹的光影與鏤空的窗花交相輝映 圖片來自網絡

光影交錯的拙政園 給人別樣的體驗 圖片來自網絡
前些天,一個朋友與我講起老上海夏日夜晚的夜公園,上海話叫“白相夜花園”,我說,公園一般水資源豐富,草木繁盛,自然是仲夏夜避暑納涼的好去處,但前提是有錢和有閑的富人,窮人食不果腹,哪有白相“夜花園”的閑情逸致。那個時候什么“新世界屋頂花園”“凡爾登花園”等,都是開放很早的夜公園,然而,電力精貴,電燈寥落,黯淡無光。夜花園也會成為“野花園”的,夜幕下一片烏煙瘴氣,“蕩子淫娃”借此幽會,通宵達旦,有傷風化。經營者一過夏天就銷聲匿跡,或者主其事者事后都人間蒸發;當年《申報》就有人評論此乃“夏令之投機事業”。
上海最近做“夜經濟”,打造“夜生活節”、“酒吧節”,與老上海人的“夜花園”不可同日而語。如今的商業擁抱高科技+藝術,與文化充分結合,夜晚的“光影秀”,成為當今文旅融合一個比較熱門的做法。它所依憑的實體景點,或山水名勝絕佳處,或富麗堂皇構筑物,或引人入勝的商販云集之地,圍繞“夜購、夜食、夜游、夜娛、夜秀、夜讀”等主題,彰顯重點特色,打造具有“煙火氣、上海味、時尚潮、國際范”的夜上海新形象。但大體不能離開一個東西——“光影秀”,其實是介于實景與電影之間一種新的光影藝術,通過文化和高科技的融合,打造亦真亦幻,似夢菲夢消閑之地。
一個月前,我去蘇州市職業大學參加“石湖智庫”的一場學術沙龍活動,主辦方說晚上去請各位去看“拙政問雅”,好啊,我是個俗人,去拙政園沾點雅氣,甚好。于是就有了這次拙政園光影秀的體驗,人家說是“沉浸式”,老頑固恐怕“沉浸”不了,但此番體驗,也是收獲滿滿,至少是加深了對“夜花園”和“光影秀”的認知。
拙政園名氣太大了,不僅在江南久負盛名,在全國是園林楷模,更是世界級文化遺產,有“天下園林之母”的美譽,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名不虛傳。從1980年代起,我搜集老照片,因為關注這個園子,居然也收到上百張民國時期各地才子佳人在拙政園的留影。老照片也是一種光影的固化,“一逕抱幽山,居然城市間”,攝影本身就是自然光影的固化。但這次看了“拙政問雅”光影秀,我就在想,我一直收藏的那些老照片是不是可以扔掉了。
當然,將多年心血扔掉,那是不可能的。傳統有傳統的價值,新銳有新銳的理由。至今還記得我第一次到蘇州是在1967年,全國處于特殊時期,拙政園園門緊鎖,我與拙政園失之交臂是必然的。到了1980年代改革開放新時期,我所在的單位,在初夏時節組織職工到蘇州旅游,這才有機會仔細地端詳了這個名園的風姿,依稀記得園子中間的荷花池,大朵大朵的荷花仙子競相綻放,妖嬈肥碩,裊裊婷婷,她們半遮半掩在碧翠的葉子間,引得人們流連忘返。園辦方正在舉辦荷花節,人流如織,曲徑回轉,紅男綠女,摩肩接踵。這么多人不像游園了,倒是像逛南京路一般,對園中精品也未能細細欣賞,倒是一直有點抱憾。以后去蘇州或出差,或會友,總要去拙政園走一走,它的韻味確實是全方位的,應四時之景,品八方意趣,適合每個季節來游,值得每個人來游。恰如東坡夫子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這一次游覽的是拙政園的“夜花園”,體驗后的感覺很不一樣。夜幕下婆娑樹影下的拙政園,在光影科技的輝映下,似真亦幻,如醉如夢。我很佩服這個“光影秀”的總體設計,導游詞也寫得很有韻味,人常說“大雅大俗”,“問雅”與“問俗”其實是沒有決然鴻溝的。序園里結合古人的生活空間與明代四大家的詩書畫意境,從中凝練出李宅八景——青藤園冶、暖轎移光、櫻珠游心、山水營園、十指春風、閑庭廊回、幽園放鶴、月行攬勝,文人物事中的種種雅趣與明代社會生活的民俗,在時空際會中得以重構、展現,令游客在光影中流連,一景一物都經過設計者的深思熟慮,有審美境界的自覺意識。這個部分是做得最為成功的。聰明的蘇州人,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等于再造了另一個拙政園。
到了精致開闊處,逐步展開的“心園十五景”,月影回響、綠漪峙局、舟楫為渡、明瓦見山、鹿蹤迷廊、荷風洞天、臨波飛虹……聽聽這些美景的名字,就給人心曠神怡的感受,更何況面對光影中溯五百年的園池清韻,影音交互,千尋邀明月,光影抱幽山,寄情林泉與古典哲思;拙政自多暇,幽情誰與同……審美感受,情景交融。
那個難忘的夜晚,我離開拙政園時還在思索,靜靜的拙政園無聲無息,但是經過“光影秀”,卻能給世界平添一份美好。作為蘇州市夜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拙政問雅”不僅有著更加創新集約的生命活力,也符合了互聯網科技時代的發展步伐,滿足了消費者更新迭代的審美口味和精神需求,也豐富了年輕人的精神生活。對拙政園管理方來說,光影秀能讓這個世界名園從競爭激烈的白天旅游產品中跳出來,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一件各方多贏的大好事。
從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關系來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拙政園,其一花一樹一石都彌足珍貴,對它的保護應該是第一位的,拙政園的文化特色、保存狀態、知名度、獨特性、稀缺性及分布范圍都是不容撼動的。光影秀可以做,開發利用是必要的,但這種開發必須在相關法規和技術標準下進行,必須盡量維護原態原貌。事實上,“拙政問雅”光影秀確實是利用影像、聲音、光效等跨媒介藝術激活那些被忽略、隱存古典造園美學的展演;主事者說,他們就是想造就一個時間與空間多重交互的感知現場,引發有關古典園林何所有以及造化營構的追問與思考。這些觀點都是很值得贊賞的。
最后請允許我提兩點不成熟的建議,一是我覺得“拙政問雅”還是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國內有些人搞大哄大鬧的“印象系列”,那種憑光怪陸離的聲光色電效果來刺激觀眾眼球的做法,不適合像拙政園這種古典園林,拙政園的雅趣應該讓游人體驗理解,由外而內、潛移默化,而不能靠光影轟炸;其二,五百多年過去了,這座古老的園子歷經風雨,剝蝕鉛華,沉淀風景,還是顯現出迷人的風姿,越品越有味。我們還是要精心守住拙政園特有的生活方式及保護方式,一磚一木,一花一草,彌足珍貴,懇請管理團隊一如既往,為子孫后代保護好這個園子。
拙政園,是明代的先祖與前輩賜予蘇州人的一份珍貴禮物。對它的保護要像蘇繡繡花一樣,倍加珍惜與守護。原諒在下心直口快,說錯之處,看請批評指正!
2021年7月2日于滬上“凝風軒”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