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記憶之流|高安的錦江上,三代人的浮橋記憶
小時候的我總是問母親,為什么浮橋不會隨著江水飄走呢?母親牽著我的手,平穩地走在浮橋上,給了一個年幼的我不能理解的答案:“因為這里是它的故鄉呀。”

浮橋與大觀樓
算得上寬闊的錦江,把江西的高安分成南北兩個城區。橫跨在錦江上的三座橋,是聯通南北的通道。浮橋是歷史最久的一座。在每個高安人的故鄉記憶中,總有和錦江、浮橋有關的故事。
高安古浮橋,舊時人稱永安橋、錦江橋。這座古浮橋跨越歷史,歷經歲月風吹雨打,依然橫于錦江之上,于大觀樓前,承載一代又一代人的錦江記憶、高安記憶。記憶的浮橋,不變的浮橋,是高安與高安人關于錦江最難忘的記憶。
“山會讀書水會作畫,山水總在創造神話。高安我的家,好美一幅畫?!庇茡P的歌聲響徹錦江河。這首《高安我的家》唱出了山水秀麗,人杰地靈,也唱出每一個高安人對故鄉最深切的熱愛。
用一種顏色去記憶高安,那一定是綠色。不論連綿不絕的小山丘陵,抑或一望無際的田野,錦水江畔的水草,都是一抹綠色,令人心曠神怡。鄉下老人曾用質樸的家鄉話講:“山水是有靈性的?!币环剿琉B一方人,這座山清水秀的江西小城里成長起來的人,總有著濃濃眷念,把故鄉的事與人,像寶石一樣珍藏在心底柔軟的角落。
我曾有幸參加第一期漣漪行動,接觸到不同年齡段的家鄉人,因此了解到不同年代的人關于錦江、古浮橋的獨特時代記憶。

錦江邊的玩具小攤
對出生在世紀之交的我來說,浮橋承載著童年與成長。“浮橋對小時候的我來說,就是放假的標志。因為家住北街,放假后父母常常帶我去步行街逛街,需要經過浮橋。印象最深的是在浮橋橋頭買棉花糖和扎氣球。”00后的小盧,也這樣和我回憶。
那時的浮橋,是聯通以居民區和學校為主的北街,與以商業店鋪為主的南街的通道,每逢假日,浮橋連通的商業街“錦江外灘”滿是逛街采購的人。浮橋在記憶中也帶著一絲節日的喜慶氣息。浮橋帶給我的記憶,不僅是童年那份獨特的喜悅,也是夏日傍晚坐在浮橋上吹著江風的清涼,是心情低落時在浮橋上望見江水滾滾不息而感到的寧靜。
對一直生活在這座城市的父母輩來說,浮橋陪伴著他們,從出生到現在,還有更遠的未來。當我問起他們與浮橋的特殊回憶時,他們竟一時無法說出。
也許,浮橋早已成為習以為常的城市一角。生活處處是浮橋的影子,便無特殊之處。
過了半晌,一位阿姨才講出她與浮橋的獨特回憶——那時北岸還沒有電影院,每次去看電影,都要經過浮橋到另一邊。每年端午節都在錦江舉行劃龍舟比賽,那時浮橋被收在兩旁,人們站在河兩岸,吃著糖水做的冰棍,帶著裝著雞蛋、用毛線織成的福袋,為各自鄉鎮的龍舟隊加油鼓勁。春去秋來,不變的浮橋在人來人往中,經歷了一場又一場龍舟賽,見證著歲月一次又一次變革。

橋的對岸是家
一位爺爺輩的老人,站在錦江岸邊,望向奔流的江水,向我訴說起久遠的記憶——“浮橋旁邊的瑞州大橋是八幾年才建成的,過河一般是走浮橋的。以前啊,家里窮,沒有鞋穿。夏天的中午,浮橋的木頭燙人,我們就把腳在錦江水里踩一踩,然后趁著腳上的水沒干沖過橋,就不會被燙到哩。”
老人說到這里,沉默了好久。他沉浸在艱苦歲月的回憶里,眼前是閃爍著五彩斑斕的夜燈,恍若隔世。
回憶中也有美好?!澳菚r錦江上還有漁夫,用鸕鶿鳥來捕魚,很好玩;江邊有時會放著一些木材來做船,我們就把樹皮刮下回家燒;夏天浮橋旁會有一個沙洲,我們經常放些板凳用來看表演?!?/p>
每代人都有獨特的浮橋回憶。時光翩躚,生活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浮橋卻始終是那個浮橋。這是錦江的浮橋,是高安的浮橋,更是我們的浮橋。

浮橋連接起了人們的生活
像所有小城生活的人一樣,浮橋上的過往行人,從沒有奔跑或快步行走的。他們或是看看舉著冰糖葫蘆的小商販,讓胃和內心做一番斗爭;或是干脆停下腳步坐在旁邊的木頭長凳上,靜靜地看江水奔流,看日落日出,看滿天星辰閃爍。小城市的時間可以過得很慢——從南街到北街,不過是小小一座浮橋的距離。經由這樣的跨越,卻可以走遍高安城區,完成買菜、逛街、游樂等所有事;小城市的時間也像漲潮時錦江的水一樣飛快流逝,坐在浮橋與兩三友人談天說地,晨曦的光芒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連成一片的晚霞。

水煮玉米與冰糖葫蘆
對年幼的我來說,“故鄉”一詞顯得太遙遠抽象。直到離開那條河流才明白,故鄉是個只有離別后才真正理解的詞,是像浮橋一樣,無論年歲如何流逝,永遠在記憶深處珍藏的地方。時隔多年,長大的我再次站在浮橋頭,看日升日落,看奔流的江水,看跨越幾十年歲月不變的浮橋,在心底將那兩個最珍貴的字默念——“故鄉”。
(本文作者黃冠群系"第一期漣漪行動——家園水故事"志愿者,感謝劉潘的協助編輯)
====
作為“記憶之流:水文漫步者”項目的一部分,美麗鄉愁公益團隊與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聯合發起“尋·水記憶”征集暨漫步活動,由同濟大學美麗鄉愁鄉土文化促進社承辦,旨在探索城市濱水空間,發掘地方水文底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