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上最后的金雕狩獵民族:命令下來,我們只能放棄

新疆青河縣的哈薩克族有著幾百年馴養金雕的傳統,而這一傳統與現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相抵觸,當地獵戶必須將手中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上繳政府并放飛。
而與此同時,新疆隼類繁育研究中心正在阿勒泰荒漠上興建。在這個公益性項目中,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隼鷹的從卡塔爾通過官方渠道輸入中國進行人工繁育。
在這一國進民退的局勢下,甚至談不上博弈,金雕注定敗于隼鷹的手下。
哈薩克人養雕習俗走向末路

別爾德別克?拜山拜飼養這只金雕已經有兩年了,用他們哈薩克的話來說,雕是家里兒子、老婆一樣,寶貝的很。
2015年5月24日,澎湃新聞在新疆青河縣阿熱勒托別鄉——一處水草豐美的山谷里見到這只隨時會被政府收繳了的金雕。
此前的5月6日,青河縣公安局森林派出所執法人員將該縣非法飼養的11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集中放回到大自然。
放飛大自然的這11只金雕,屬于阿尕什敖包鄉農牧民所養,青河縣公安局森林派出所在召回期間,做了很長時間的思想工作。這是第一批,“之后又分4至5天,放飛大約在50只左右”。青河縣公安局森林派出所副所長楊程在接受媒體時說。



別爾德別克?拜山拜說他手里的這只雕是兩年前從山崖絕壁上掏的,當時他腰里扎著繩子,慢慢下滑摸到雕的窩邊。他記得當時窩里有兩只幼雕,選了一只更健壯的帶走。他解釋,選擇一個更強壯的原因是“適應能力更強,保證將來它有能力回歸野生”。
然而,之所以這只金雕還未被上面收繳走,他分析有兩個原因。一是年初參加縣里組織的獵鷹節表演,主辦方還獎勵了500元;其次,去年自發成立了一個25人的獵雕協會,出了一份書面報告,其中“規定誰可以養,誰不可以”。協會會員“承諾在飼養3至4年后放歸自然”。報告呈縣政協,但至今未得到回復。
別爾德別克?拜山拜說他養雕不是為了縣里的獵鷹節,而是哈薩克的傳統。他介紹,在他家祖傳飼養金雕的過程中,4至5年后將把雕放歸大自然。“這也是我們傳統的一部分,也是飼養過程中一個必須的步驟。但是,現在確實有些養雕的人一直養著,不舍得放歸野外,這是不對的”。他強調。

中國、哈薩克斯坦、蒙古以及俄羅斯的部分地區都有利用隼鷹或金雕狩獵的習俗,除了看護羊圈驅趕狼的偷襲,捕捉來的獵物可以作肉食用,也可以利用皮毛做成保暖衣物。而在物質相對充足的今天,哈薩克人正在想方設法保留這門古老的手藝不至于失傳。別爾德別克?拜山拜說他想讓兒子繼承這一傳統,盡管他的兒子剛剛蹣跚學步。
別爾德別克?拜山拜不舍得放手這門技藝失傳。他說他曾經被哈薩克斯坦邀請去參加獵鷹比賽。
官方隼鷹繁育中心蓬勃興起
與此同時,距青河縣約300多公里的一處荒漠之中,正在建造新疆獵隼繁育研究中心,2015年5月23日澎湃新聞聞訊趕至。據現場人員介紹,5月21日,45只獵隼輾轉從卡塔爾來到新疆阿勒泰,計劃在此繁殖。
據了解,新疆隼類繁育研究中心是由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與卡塔爾國保護生態和鳥類協會共同合作建設的公益性項目。中心工作人員陶永善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通過人工繁殖,補充野外種源,擴大野外種群,從而促進新疆隼類保護工作“中心計劃在繁育成功后放歸野外,但留下其中15%的隼交回給卡塔爾國”。
此舉引發公眾對投資方動機的質疑,有網友甚至將其稱之為“卡塔爾富豪在新疆建立的狩獵場”,擔憂這樣做不僅不利于隼類等猛禽的保護,還會令本已危機四伏的猛禽處境進一步惡化。





久居山里的別爾德別克?拜山拜并不知道外界這么多事,他只惦記著家里的金雕能不能留下來。在幾百年傳統狩獵習俗與法律明令禁止個人飼養相抵觸的今天,他表示:“命令下來,我們只能放棄(飼養金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