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別假裝不知道

不,等一等,等一等,好像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我們正熟練地把將近35%的中國孩子變成研究對象,以便拉開心理距離,好像他們是冬天里遷徙或留在本地的鳥類。
“留守兒童”這個稱呼很難理解。他們留在哪里?守著什么呢?很難說這些孩子是留在自己家里。那要看我們怎么定義“家”:家是房子,還是家人(特別是父母)的照料。最濫俗的電視劇里也能聽到這樣的臺詞:在一起就是家。他們能守得住什么呢?土地?房屋?還是年老多病的祖父母?一次次意外事故、性侵案和走失后默默的死亡給出了部分答案。
誰會注意“留守兒童”這類不恰當的命名?這不是摳字眼。要指出的是一種常見的社會心理:不管一件事多么不合理,只要短期內看不到解決的希望,人們就會傾向于適應并接受現實,或假裝問題不存在。幾千萬孩子的日常生活被壓縮成“留守兒童”四個字,停留在報告里,隱藏在公文里,通往學術研究的深淵,偶爾在媒體上一閃而過。這就是全部了。如果你不是留守兒童的父母,如果親密朋友中沒有這樣的家庭,如果你不是一個已經長大的留守兒童……沒有這些如果,在黑暗里發生的事情,絕大部分也停留在黑暗中。
區別悲劇的性質有時候是困難的,在那些因為特別慘烈而得到報道的案例里,經濟貧困、家庭問題和政府失職毫無意外地交織在一起,偶然和具體的誘因里潛伏著制度性的風險。
沒有針對性的民政政策。超過6000萬留守兒童和在城鄉之間流動的3581萬兒童,顯然被看作是既有社會結構即城鄉二元體制的一部分,在政策層面則屬于與農民工有關的戶籍、就業和社保政策的分支。
零散的規定分散在各省為履行《未成年人保護法》制定的實施細則里,但所謂細節,也大多是原則性規定。教育系統處于這個問題的核心位置,實際上唯一明確的進展是大量寄宿制中心校的出現。不斷報道出來的學齡前兒童和失學、輟學兒童的生存狀況,只是作為痼疾出現在政府報告的但書里。對了,2013年,全國婦聯發起針對“留守兒童”防止性侵害的專項行動,主要內容是印發兩本知識手冊,分別供家長和孩子閱讀。
整體上,這個社會假裝不知道問題的嚴重程度。理由看似很充足:涉及人數太多,情況太復雜,城鄉二元體制的高墻太難逾越,特大城市的戶籍歧視愈演愈烈,相比較而言,個人的力量又過于微薄……沒人能真正對此做什么,最好或只能選擇假裝不知道。
面對問題,別假裝不知道。這是很小的一步,也是必經的一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