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點線面有約│李少君:現在談創業板中期頂部為時過早

2015年6月4日起,創業板出現了今年以來罕見的連續3個交易日下跌。關于創業板見頂的市場聲音再次響起。
對于創業板近期的波動,民生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少君6月9日給澎湃新聞(www.kxwhcb.com)牛市點線面欄目撰稿稱,當前討論創業板牛市的中期頂,還為時尚早,新興企業尚未到天花板。
以下是李少君的來稿:
1、分子牛與分母牛仍在強化。
改革和轉型的預期,提升了估值的分子,亦即傳統企業打破天花板,新興企業尚未到天花板;但一年前,改革無牛市、轉型無牛市的說法亦不乏見諸報端,改革和轉型到底造牛還是無牛,區別的核心在于估值的分母,亦即無風險利率和風險溢價的組合,利率的下行趨勢無需爭辯,核心就落到了風險溢價這一因子,畢竟改革和轉型不乏障礙。
然而十八大以來,呈現在投資者面前的是頂層設計的逐漸清晰、微觀主體穩步推進。
就上述因素而言,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是在加強,因此,反映在投資者情緒和對市場的牛市基調的預期上,仍在加強。
2、金融改革與市場的壯大形成正反饋。
很多人愿以本輪牛市比較此前的若干輪牛市,相比之下,也許改革、轉型等基本邏輯并未發生改變,但金融體系中市場和中介的格局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本輪牛市的最大不同。
本輪轉型中,大量新興經濟并不在以往銀行體系善于、樂于、便于服務的對象之列,原因不贅述。
我們需要看到的是,以股票市場為代表的資本市場已經逐漸成為孵化、培育新興經濟嫩芽的主戰場,無論是涌現新興產業基金,還是不斷降低的上市門檻預期,都已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即使是此前銀行的傳統優勢客戶,亦須通過資本市場解決改革的定價問題,畢竟賤賣了涉嫌流失,貴賣了有違規律。
因此,股票市場會在本輪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發揮前所未有的作用,而這一作用的體現之一,便是對于諸多新興產業的輸血和培育,當然,其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就是成長板塊和創業型企業。
3、注冊制不是洪水猛獸,反而更像如油春雨。
如果我們把股票市場看做一個死海,那么發行規模的持續提升自然會使股市不堪重負。但今天來看,這一邏輯至少有幾點變化:
其一,流水與死水之變,市場的增量資金已經形成趨勢,在注冊制預期下,發行規模的擴大只要大體上能夠被增量資金對沖,就不會簡單重回存量市場下圈錢套現的邏輯;
其二,存款與投資之變,投資者此前習慣于存款、買房,而當前存款搬家、地產大周期的邏輯已經相對清晰,也就是所謂居民資產重配,如果認同我們的金融體系正在向美國等市場主導的形式過渡,那么居民資產配置的結果自然也就有了可比性,而這個結果是不言自明的;
其三,注冊制變革,其實更好的理解應是一整套市場體系的重構和變革,這反應在市場估值體系上,也會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畢竟我們看到上市門檻將更加側重收入增長、更加側重收入和現金流,而相對降低了此前的盈利等要求,而這些因素的調整所帶來的結果也將更有利于成長企業和新興產業。
4、不能容忍的問題,在難以容忍中,容忍度已悄然上升。
有說法認為當前成長板塊,尤其是創業板為代表,已經出現了較大泡沫,其核心邏輯是市盈率、市夢率,甚至市膽率。殊不知,對于估值容忍度的提升,是客觀的要求,也是悄然的變化。
一方面,產業的轉型并非一蹴而就,新興產業的培育,尤其在初期,可能更加注重市場的開拓和用戶的導入,用所謂的“燒錢”來形容,有其合理性,畢竟我們看到了以BAT為代表的偉大的公司亦經歷了這一過程,此時過度強調盈利能力,似有拔苗助長之嫌;另一方面,在“互聯網+”的時代,用互聯網來改造傳統產業,需要大量的資本開支,這一規律也將帶來盈利的推后。
上述種種,我們已經看到了標準和尺度的轉變,我們也看到了,這些標準和尺度的轉變有利于吸引優質的新興產業中概股回歸,最終形成民族股東,投資民族的偉大企業,做大民族的新興市場,分享民族的轉型紅利。
5、偉大的公司,和偉大的公司們。
前述幾個邏輯,往往是事前的,從事后的證據來看,可比的美國網絡革命階段,其所呈現的不僅僅是幾個偉大的公司,更是造就了一批偉大的公司們。
美國網絡革命前后,前十五大公司市值占整個納斯達克市場比重超過四成,如果納斯達克和創業板簡單可比的話,那么當前創業板前十五大市值占比約16%。
回顧歷史,學界不乏批判那場革命泡沫的聲音,但即使是這些批判者,其生活習慣、甚至研究習慣,也已很難擺脫這些偉大公司的影響。
6、新韭菜的偏愛。
經歷了七年熊市,投資者結構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絕大多數新開戶和活躍的投資者均為80后、90后。
據深交所金融創新實驗室發布《深市新開戶個人投資者學歷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初以來,30歲以下人群占比為37.7%,30-40歲人群占比為27.93%,40-50歲人群占比20.38%,50-60歲人群占比為9.48%,60歲以上人群僅為4.5%。
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所有的投資者都更加傾向于投資自己所熟悉的領域。這些80后、90后的新投資者,也更習慣于投資新的標的:其一,新興產業首當其沖;其二,傳統產業的轉型,或者傳統企業管理方式的改革。
我們很難想象,一場改革、轉型和成長企業缺席的牛市是什么樣子。而這兩大類中,不乏成長企業和新興產業的身影。
7、中期頂出現至少需要三個必要條件。
前幾個邏輯最終難以解決一個問題:這場轟轟烈烈的牛市,尤其是新興產業的牛市何時結束?
我們曾在前期的研究報告中給出了定性的判斷:當前談市場的中期頂為時尚早,我們認為中期頂出現至少需要三個必要條件。
其一,資金由當前的實體經濟遷移到金融(股票)市場的趨勢發生逆轉,這一條件發生可能伴隨著IPO、增發等規模遠超增量資金入場的規模,市場從增量邏輯再次轉入存量邏輯。
其二,多個典型新興產業公司的想象空間遇到天花板,或多個典型新興產業公司的轉型路徑可行性被證偽,這兩個事件將導致轉型成長的邏輯重回成熟增長的邏輯,市值邏輯重回估值、收益邏輯。
其三,國企改革大規模推進、完成,改革預期兌現,改革提升估值邏輯重回“地心引力”邏輯。
8、日前,在上證邁上5000點時,我們曾撰文指出,5000點,“相見時難別亦難”。
核心觀點是:我們預計,在關水、發股、查違規三大藥方的調理下,市場的運行軌跡將逐漸出現變化:瘋牛逐漸轉為慢牛,震蕩加大,漲速放緩,以瘋牛的姿態迅速擺脫5000點概率不大,可謂別亦難。
當然,也許有人會聯想到這句話的下半句,我們認為,市場還遠未到“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時。
9、近期,創業板指也已邁上4000點,且開始出現波動,我們的判斷是“普漲、瘋長、無腦漲告一段落”,但仍維持“不下車,勤收割”的觀點。
投資者在面對“泡沫”的質疑時,也應對“實干興邦”的企業不下車,對“講故事”的企業果斷收割。原因很簡單,轟轟烈烈的轉型過后,市場上遺留的偉大的企業,雖然為數眾多,但絕不是雞犬升天。
10、市場的調整,有利于投資者靜靜的思考,有利于投資者靜靜的甄別。
瘋牛正在逐漸轉向慢牛,普漲正在逐漸轉向分化,把握轉型和改革的兩條主線,靜靜分享改革和轉型的紅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