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15年高考歷史選擇題,你會做嗎?
2015年高考于6月8日結束,對高考考題的吐槽大會已經悄然開幕。比如全國卷二文綜第24題:
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適應現實政治
B 反對進行社會改革
C理想化的政治訴求
D以復古為政治目標
歷史學者@鄉下人 在微信朋友圈發表評論稱:歷史高考題比幾何題還難!有知道標準答案的嗎?反正,我今年是死定,考不上了~如果改成小議論題,我就活過來了。答曰:兩個不能否定(滿分)。
歷史教師魏勇則在一篇點評歷史考題的文章中表示:我的那個神!作為一個有25年教齡的歷史特級教師,我很慚愧,我不曉得應該選哪個答案,我覺得每個答案都有道理,哪個答案最有道理呢?取決于說話時的背景,如果此人仕途受挫,孤燈飲酒呢,就該選A;如果此人仕途如日中天呢,就該選C或D;如果此人在跟人辯論朝政呢,也許就該選B。可想而知,在斷頭去尾的情況下,要讓學生就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選出一個被看作標準答案的選項,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魏勇,《歷史高考禍國殃民——點評2015歷史高考題》,微信公號“大時代”)
這道題的參考答案是C,你選了什么?還有更多考題可以試試看。
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全國Ⅰ卷)
24.《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A.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C.導致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
D.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
27.表1河南、江蘇兩地科舉考試狀元人數表

表1呈現的變化反映了
A.理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B.經濟發展促進文化興盛
C.中原地區經濟急劇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趨勢明顯
31.圖5為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美國、英國主要工業指標年均增長速度的比較。據此可以推知:

A.中國原有工業基礎很薄弱
B.冷戰制約美英工業發展
C.中國重工業發展急躁冒進
D.美英傳統工業產業衰落
33.18世紀中葉,一位英國內閣成員在議會發言中說:“諸位都知道,媾和與開戰的權力是由國王掌握的……我們的憲法始終表明,國王在決定和平與戰爭時有權利讓議會參與,也有權利不讓議會參與。沒有哪位明智的國王真的會冒險不讓議會參與。”這表明在當時的英國
A.光榮革命成果受到侵蝕
B.立憲政體未能阻止國王專權
C.內閣依舊為國王所控制
D.國王仍舊保留某些名義權力
34.1935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其中規定凡年滿65歲的退休人員,根據原工資水平每月可獲得一定數額的養老金。與該規定屬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訂公平經營章程
B.建立失業保險制度
C.提供農副產品補貼
D.規定最低工資水平
35.世界銀行在1968年的貸款項目為62個,貸款總額為9.5億美元;1981年貸款項目為266個,貸款總額為124億美元。出現這一變化是因為
A.新興獨立國家大量增加
B.各國關稅稅率明顯降低
C.美國西歐經濟實力下降
D.世界貿易組織大力推動
(參考答案:ABADBA)
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全國Ⅱ卷)
25.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了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
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
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
26.唐宋時期,江南經濟迅猛發展,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這一轉變主要動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劇
C.農業技術進步
D.海外貿易拓展
27.明成祖朱棣認為,北京“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這一舉措客觀上
A.推動了國家政治統一進程
B.促進了跨區域貿易的繁榮
C.抑制了區域性商幫的形成
D.改變了南北經濟文化格局
34.1930年蘇聯糧食產量為835.4億千克,1931年降至694.8億千克;1930年蘇聯糧食出口483億千克,1931年增至518億千克。這表明蘇聯
A.人民為國家工業化建設作出貢獻
B.農業投入不足造成糧食供不應求
C.糧食減產嚴重制約工業發展速度
D.農業集體化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
35.如果以“兩極格局的確立與解體”為題撰寫專著,貫穿全書的主線應該是,美蘇兩國
A.根本利益的趨同
B.軍事沖突的加劇
C.國家實力的消長
D.敵對意識的淡化
(參考答案:ACBAC)
重慶卷
1.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饞不蔽忠,言不取茍合,行不取茍容,行義不顧毀譽”的主張。此主張者在
A.廢除世卿世祿制
B.整頓官場風氣
C.削弱王室的特權
D.廢除分封制度
3.宋太宗時期,有官員上奏:“嶺南村墟聚落,間日集裨販(小販),謂之墟市。請降條約,令于城邑交易。”該建議遭到太宗的拒絕:“徒擾民爾,可仍其舊。”這一史實主要反映了宋朝
A.專業市場每天開市
B.鄉村市場的繁榮
C.市場監管相對寬松
D.坊市制繼續實行
4.《金史》記載:“贊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內小康,乃正禮樂,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規……亦可謂有志于治者矣。”這表明金章宗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開始推行內閣制度
C.治國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時的律令
5.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主張:“操兵之道,不獨執械走陣于場肆,而后謂之操;雖閑居坐睡嬉戲,亦操也……兵雖靜處閭閻(街巷),然亦謂之操,乃真操也。”可見戚繼光更強調士兵的
A.隊形操練
B.武藝訓練
C.陣法演練
D.習慣養成
9.426年,羅馬帝國頒布《引證法》規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難題而成文法無明確規定時,則依照五大法學家(生活于二三世紀之交)的法律著述來解決——若他們的著述觀點有分歧,則以多數為準;如不能形成多數,則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學家之一)的觀點為準;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見表示,則由執法者自行選擇。這則材料說明在當時羅馬帝國司法裁判中
A.執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權
B.五大法學家的意志可凌駕于法律之上
C.貴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條文
D.五大法學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10.1727年春,伏爾泰參加了牛頓的葬禮,隨后訪問了牛頓的外甥女凱瑟琳并聆聽了蘋果墜地的故事。該故事通過伏爾泰的著作迅速傳遍世界,成為家喻戶曉的科學佳話。這則材料可以用來說明
A.科學團體推動了歐洲啟蒙運動的發展
B.跨國文化交流促進了科學思想的傳播
C.18世紀早期英國啟蒙運動已接近尾聲
D.18世紀早期法國思想自由度遜于英國
11.富蘭克林?羅斯福在首次總統就職演說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議案不能迅速獲得通過,“屆時我將請求國會采取應對危機的唯一手段——賦予我緊急狀態下迅速發動戰爭的權力,這種權力等同于國家遭遇入侵時國民授予我的權力”。該材料表明,羅斯福正在敦促國會
A.廢除“中立法案”
B.發動戰爭轉嫁危機
C.立即對日本宣戰
D.迅速通過新政提案
12.1960年1月,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在結束非洲之行后發表演講:我看到了國家意識的覺醒,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這些國家的人們依賴著別的國家生存;十五年前這一運動風靡亞洲,今天非洲發生了同樣的事情,變遷之風吹遍整個非洲大陸。這股風靡亞非的“變遷之風”推動了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兩極格局的逐漸鞏固
C.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D.美蘇關系的持續緩和
(參考答案:BCADDBDC)
北京卷
13.某朝官員王鍔通過賄賂企圖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鍔的請求,并下詔“鍔可兼宰相”。時任給事中的李藩行使職權,駁回詔書。由此推斷,給事中隸屬于
A.唐朝的門下省
B.宋朝的樞密院
C.明朝的內閣
D.清朝的軍機處
14.唐代長安的商業店鋪主要集中在東西兩市。按規定,“諸行有正鋪者,不得于鋪前更造偏鋪”。南宋都城中的商業活動散布于城內各處。據記載約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證,南宋時期
A.私營商業已居主導地位
B.坊市制度已經瓦解
C.商業發展已超過農業
D.資本主義萌芽已出現
20.1521年,德國維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對幀木版畫。其中一幅的左側是基督跪在地上為門徒洗腳;右側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腳讓跪在地上的信徒親吻。這幅圖意在
A.抨擊羅馬教廷
B.推銷“贖罪券”
C.反對宗教改革
D.倡導宗教寬容
22.1845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禁止總統在未經過國會同意撥款的前提下授權建造海上緝私船。總統約翰?泰勒否決了該法案,但國會推翻了總統的否決。根據美國憲法,隨后
A.這項法案將會自動生效
B.國會講自行建造緝私船
C.最高法院可廢除該法案
D.總統可再次否決該法案
23.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項教育指令稱:應利用“古今之畫像照片”宣傳孝忠精神;與其過分關注高深的理論和外語,不如對農商庶民施以適于生存的實際教育。結合所學判斷,該指令
A.試圖阻止西方科技的傳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強化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度
D.旨在培養掌握現代技能的忠順臣民
(參考答案:ABAAD)
安徽卷
12.據《史記》載:一日,魏太子下車,向一位新貴——宮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禮。太子問:究竟富貴者還是貧賤者應當驕傲?”田子方答:“貧賤者。”并解釋,他隨時都能在別國宮廷被派上用場。這反映了
A.士人為諸侯國所重用
B.士人輕視功名利祿
C.諸侯國內部等級森嚴
D.忠君思想已經形成
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諶,以知人出名。田歆對他說:“如今應推舉六名孝廉,多有貴戚書信相命,又不好違背,我想自己選一位名士以報效國家,你助我求之。”這體現了
A.地方無選官權
B.選拔官吏以品評為主
C.察舉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選官方式
14.北宋仁宗年間,販賣婺州羅帛的沈贊沿路偷稅,在富陽境內被縣民蔣澤等人捉到。經杭州官府裁決,沒收其貨物一百八十二匹。蔣澤等人因此獲得賞錢。這說明
A.官府重視商稅收入
B.杭州絲織業比婺州發達
C.江南商業環境惡劣
D.農本商末觀念根深蒂固
15.傳教士郎懷仁等上書拿破侖三世:“現在我們能夠自由地深入久閉的中國內地,在那里可以講道、設堂、建設慈善機構。取得這個自由應當歸功于陛下的大力保護,歸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視條約執行的公使。”據此判斷,該不平等“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17.有學者評價:“它凝結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經過反復討論、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國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擁護。”據此判斷,“它”是指
A.《雙十協定》
B.《論聯合政府》
C.《共同綱領》
D.《論十大關系》
22.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學正相反,專務求‘不共相’。倘若把許多史跡相異的屬性剔去,專抽出那相同的屬性,結果便將史的精魂剝奪凈盡了。”下列觀點與此相近的是
A.史學即史料學
B.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C.治史所以明變
D.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參考答案:ACABCC)
山東卷
16.下列四項為中國近代不同時期的考題,其中19世紀70年代初洋務學堂使用的考題應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論吾國銀行失信用之可懼。”
C.“試比較英、美、法、瑞士、中國行政機關元首之產生方法。”
D.“法國大革命對于歐洲民族主義之發展,有何影響?試舉例明之。”
18.1925年,蘇聯建立了為中國革命培養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學。1928年9月,蘇聯將莫斯科中山大學與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部合并,改名為“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蘇聯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國
A.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B.北洋軍閥統治基本被推翻
C.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D.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22.1950年1月,英國宣布承認新中國;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辦;1972年3月,中英關系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在這一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關系的發展演變
B.冷戰背景下中英兩國的現實需要
C.歐共體對華政策的變化
D.中英兩國意識形態對抗的逐漸消失
23.文學藝術是時代的產物,同時又能反映時代的風貌。下列各項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A.工業革命后社會的劇烈變革——現代主義繪畫興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的西方社會精神危機——印象派繪畫產生
C.19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激化——現實主義文學興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資本主義的繁榮——浪漫主義文學產生
(參考答案:ACBC)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